原標題:軍統特務和中共福建女作家的曠世絕戀,言情小說都不敢這麼寫!

這首《延安頌》想必大家都沒聽過

但是在小魚君的爺爺奶奶那個時代

可是耳熟能詳

它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70週年紀念日而誕生的

詞作者叫莫耶

出生於福建省安溪縣崇善裏東溪鄉

是從我們福建走向延安的紅色才女

她還與軍統特務沈醉有一段不爲人知的感情

快搬好小板凳

聽小魚君講那個時代的故事

縣長千金出走上海

莫耶原名陳淑媛

是福建安溪縣的縣長千金

隨着年齡的增大

以及她所處的時代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期

她開始反叛

會偷偷寫作文諷刺父親納妾

同情被冷落的原配母親

關注腐敗黑暗的現實

1932年

14歲的莫耶就讀廈門鼓浪嶼的慈勤女中後

在國文老師、中共地下黨員陳海天的幫助下

大量閱讀《鐵流》、《毀滅》等國內外進步著作

但是莫耶並不滿足於此

開始將所思所想訴諸筆端

自第一篇習作《我的故鄉》發表後

她寫作熱情大增,期間寫下多篇文章

然而好景不長

莫耶藏在家中的進步刊物被父親無意發現

正任福建討逆軍第三路副司令的父親

生怕引火燒身

因此燒掉刊物嚴厲斥責莫耶,還把她關在家裏

父親的專制和雜誌遭受的厄運

激起了她反抗黑暗現實的激憤之情

1934年,在母親和大哥的幫助下偷偷離家前往上海

化名白雲在《女子月刊》擔任編輯

初戀遭阻,戀人攜手面對

在上海

莫耶是個小有名氣的女作家

再加上樣貌較好

有許多男人追求

可她獨獨看上了軍統特務沈醉

時任上海軍統局駐法租界情報組長兼行動組長

那時沈醉化名陳倉

以湖南湘光通訊社記者身份掩護活動

因此莫耶並不知道陳倉的真實身份

二人一見鍾情,準備結婚

卻遭遇重重阻礙

其一是沈醉的母親的極力反對

沈母雖然曾加入過南社,也寫得一手好詞

但是在選擇兒媳上尤爲封建

仍以恪守婦道、三從四德等舊道德爲準則

在見過幾次新女性莫耶後

對其在外拋頭露面、一心追求自由和革命大爲不滿

其次則是戴笠的不允許

他十分賞識沈醉的才幹,一直着意培養並委以重任

因而對於這位年輕人的一舉一動也分外注意

沈醉與莫耶相戀很快被其偵知

戴笠專門派人探查莫耶家世背景

在戴笠眼裏

雖則莫耶出身地方望族

其父也是“藍衣社”(“軍統”外圍組織)成員

但本人思想左傾激進

同事、朋友也多是文藝界進步人士或“左聯”成員

因而極不可靠

但外界的阻力反而更能拉近他們之間的距離

他們甚至同居,莫耶也爲沈醉誕下一子

追求光明,莫耶棄家出走

正值抗戰救亡時期

國內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呼聲不絕於耳

各地紛紛掀起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

莫耶與戲劇家左明組織了“上海救亡演劇第五隊”

擔任編劇和文字宣傳

隨着上海戰事喫緊

陝甘寧邊區成爲衆多熱血青年嚮往之地

莫耶所在“第五隊”想轉至西北大後方進行抗日宣傳

尋機前往延安

莫耶自然想讓沈醉隨她一同離開

卻不知此舉讓其陷入窘境

因爲沈醉真正工作是

捕殺危及蔣氏政權的共產黨人及反蔣人士

眼下讓他前往延安,豈非自尋死路?

基於對這份感情的珍惜

沈醉鼓起勇氣向她說出了自己的真正職業

闡明不能前往的苦衷

但並未提及自己在蔣介石集團的地位

希冀得到莫耶的理解並打消去延安的念頭

但莫耶看得更遠

深知眼下去留並非爲逃難計

而是信仰立場的根本分歧

因此她毅然選擇了放手

獨自跟隨“第五隊”前往延安

坎坷的革命生涯

1937年10月,莫耶順利抵達延安

從此開始人生新篇章

陸續撰寫歌曲《延安頌》、小說《麗萍的苦惱》

1948年莫耶加入中國共產黨

同年與《人民軍隊報》社長方唯若結婚

1956年

莫耶在《甘肅日報》上發表文章並配有社論

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

1957年“反右”時

與這篇文章有關係的人被錯劃爲“右派”

莫耶也因此受到批判和降級處分

“文革”中

莫耶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並被下放農場勞動改造

直到1979年冤案得到徹底平反

1986年5月7日,68歲的莫耶去世

1986年

沈醉在讀到莫耶朋友寫的紀念文章時

方纔知道,莫耶就是白雲

但是莫耶到了另一個世界

也不知她初戀竟是特赦了的戰犯沈醉

小魚君有話說

莫耶是個有主見的人

曾離家兩次

第一次是爲了反抗封建家族的“父權”

第二次是爲了尋找光明和民主,拋夫棄子

她本就是五四時期出生的人

紛亂變革的時代註定他們揹負着使命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無法評說

靜靜地看着就可

End

編輯排版 | 邪惡的小兔兔

責任編輯 | 喵小姐、蜂鳥

素材來源 | 360doc個人圖書館@屋檐下過客、網絡

圖源 | 網絡

該文謹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若本條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後臺聯繫我們刪除 戀愛真是道難解的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