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鞭炮不响中,聊聊龙游的另一种年味

因为环保、因为安全,也有一说是因为文明进步,鞭炮声越来越少了,就如可以抽烟的公共场所越来越少,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说,年味现在越来越淡了。

我们对于“年”,有一种盛情。

什么是年味?

有人说,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发糕;就是穿上一身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新衣裳;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就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

“年”,是我们民族一年一度的生活情感的大爆发。

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的规模最为宏大的民俗就是过年。无论是贴春联、吃年夜饭、祭祖,还是守岁、拜年等等,我们通过各种传统的方式与形式表达对生活的愿望、情感、理想与追求。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也就是团圆、亲情、祥和,此中包含着无比强大的民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中国人每过一次年,就深化一次我们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也就是加强民族的生命力。

我想,这是中华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所以年味,并不是指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我们对于“年”的守望与期盼,需要一种新的载体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在昨天的有关春节龙游的文章里,我讲到过年间与龙商、乡贤的交往,最为真切的感受,便是他们在“过年”的时候的另一种忙碌。

在鞭炮不响中,聊聊龙游的另一种年味

今天上午,北京与台州这两地的龙游商会联手,来到龙洲街道寺后初中。他们“面试”三位初三学生,希望能对学业优秀但家庭经济情况不好的同学,给予帮助。

我与台州商会刘晓沅会长,北京商会方志军会长、秘书长琚志宾等人先后到校。我笑琚志宾说,你们还真是呼风唤雨,这两天只要你们一行动,便是大雨,这个春天风调雨顺。

对于资助对象的选择,他们还真是一板一眼地进行“综合评估”,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希望资助的更加精准,给到最需要帮助的人,“给无力者以力量”。他们对街道牵线、学校推荐的三位同学,经过一个上午的座谈交流和对受助人家庭的考量,最终选定了其中一位。当然,对这三位同学,他们都送上了一个大大的新年红包。

我问他们,为什么选了这一位?

他们说,其他两位经济条件是不好,但这一位,9个月的时候便没了父亲,母亲改嫁,靠爷爷奶奶抚养到现在,这双七八十岁的老人需要有人接力,而这个孩子不但学习好,还特别的阳光,对今后的目标也很明确:考上大学、考上公务员,回报爷爷奶奶。我们希望助力孩子达成愿望。

在鞭炮不响中,聊聊龙游的另一种年味

讲真,我以前是不赞同、甚至不屑大肆宣传扶贫之类的活动,我想,帮扶,是一个良心活儿,有能力、想帮人,那帮就是了,不用搞得地球人都要知道。

但这两年我的想法有了些许改变。我愿意参加并且写这类的活动。我觉得我接触到的这些龙商,他们的举动并没有什么功利性,如果他们的善举能让更多的知道并且因此而参与其中,多一个人付出,便可能多一个人得益,也让更多的人感受这份温暖,挺好。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刻,我们需要文化的依傍,避免迷失自己。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刻,我们需要凸显自己的文化身份,否则将会失去自信心和光荣感的根缘。

今天写晚了,此时已经23:53,还得配图。文字就此打住。

在鞭炮不响中,聊聊龙游的另一种年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