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說一說歷代書論。

書法理論的形成要晚於書法藝術,目前來看,最早的書論出現在漢代,楊雄曾在他的賦文中提過“書,心畫也”,主要表述的就是書法家的思想、性情和書法之間的關係。

漢朝書論,最重要的就是蔡邕的《筆論》和《九勢》,基礎不錯的可以看看,因爲基礎不夠也理解不到古人說的那個點,看了也白看。

魏晉南北朝的書論,纔算是書法理論的一個成熟期,他們對書法的論述直接影響了後世書論的風格,比如這個時期很多書家都採取用世間景象來描繪書法的一些形神特點,所以導致以後的書論也都如此。

這個時期的書論,其實都可以看一看,未必對書法有用,起碼能瞭解很多書法方面的知識。比如《四體書勢》《草書狀》《筆陣圖》《王羲之題筆陣圖後》等。

還有像蕭衍、陶弘景、顏之推等人的書論,也都可以看一看。

像王羲之的書論,可以着重看一看,裏邊涉及到的東西比較多。雖然未必都能考證是王羲之本人寫的,但是在理論方面、對書法的思考方面還是很可觀的,無論作者爲誰,都可以看一看。

隋唐書論可觀的比較多,但不是很容易。

比如歐陽詢的書論,有純理論的,還有總結間架結構法則的一些技巧性理論。其中純理論的東西理解起來可能需要一些水平,但是純技巧性的東西就誰都可以看一看,比如《八訣》《三十六法》等。

穿插:字畫交錯者,欲其疏密,長短、大小勻停,如“中'、“弗'、“井'、“曲'、“冊'、“兼'、“禹'、“禹'、“爽'、“爾'、“襄'、“甬'、“耳'、“婁'、“由'、“垂'、“車'、“無'、“密'之類,《八訣》所謂四面停勻,八邊具備是也。

當然,這類理論幫助很大,但是有點累,比如他講穿插,下邊這些舉例的字最好一個個查過來,然後仔細觀察。

像孫過庭、張懷瓘的書論,也都不錯,這類比較偏理論型,如果看不懂的話加上一些翻譯也沒問題。

但是像《張長史敘筆法十二意》這類對技法的總結理論,看翻譯是沒用的,需要有人指點或者你的水平到一定程度才能看得懂。

比較有意思的一本書論,跟技法理論都沒關係的,韋續《五十六種書》並序。這本書論講了五十六中文字,很有意思,純打發時間用。

至於兩宋時期,書法理論就比較開放了,沒有晉唐那樣嚴謹,所以跟這篇專欄之前的十幾篇文章差不多,黃庭堅蘇軾是最值得看的,歐陽修其次。

朱長文《續書斷》,趙構《翰墨志》,姜夔《續書譜》 也能看一看,多是長點見識,實用東西不多。

像米芾的書論,也需要理解水平比較高一點才能看,否則看了也沒什麼用。

元明兩代可觀書論不少,但是最具實用性的還當屬王鐸、董其昌、祝允明、趙孟頫等,至於《書法雅言》《翰林要訣》一類,也可看一看,作用不多不少不好不壞,比較中性。

清代書論就太多了,個人不太喜歡,裏邊也有些不錯的東西,比如劉熙載包世臣的書論,但大多也就那個樣,重複性的比較多,個人精華比較少,所以不建議看。不過何紹基、傅山、趙之謙這類的書論可以適當看一看,還是很有價值的。

當然,推薦書目一般都是按照實用性來推薦的,或者按照比較易懂的書目推薦,屬於實用主義。

最後一篇文章也沒什麼可說的,就是總結總結書論,哪些可以看,哪些沒必要深究,哪些入手容易,哪些入手困難。

理論還是要學的,不認真研究我國古代的書法理論而希圖在書法上有所作爲,不太可能。縱觀歷史名家,但凡把字寫好的,流出的隻言片語都可以當做理論研究,這是他們對書法的認識所致,非一般理論家能比。

其實這篇專欄講的十幾條宋代理論,如果能把這些理論順着我的思路理清,讀這些古論應該是沒什麼問題的,畢竟套路相似,說來說去就那些東西。至於能讀出多少東西,這個跟手上水平有關係,手上水平高一點,能看到的就多一點,僅此而已。

就這樣結束,從今天開始多休息休息,其餘專欄慢更。最近半個月有點瘋,寫了太多東西,主要是心理比較亂,多寫點能轉移注意力,現在好了,可以迴歸以前的頻率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