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脉诊病:中医把脉的原理

中医诊病有四法:望闻问切,其中“切”是指切脉,也叫“脉诊”。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时候,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脉诊的例子,后经战国神医扁鹊发扬光大,确立为四诊法之一,并且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这可以充分的证明了中医把脉的强大生命力和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和量。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他的病变。显然,脉象是有其客观存在因素的。

中医脉诊原理

心脏泵血是脉象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动脉血管搏动的应手频率、力度,中医理论将脉象分为诸多类型。而如冠心病、心功能低下、动脉硬化等疾病都可以造成脉搏频率改变;而符合中医“胃气不足”分类的胃肠炎等急慢性疾病也就是“浮细无力”。

血管的舒缩运动,反映了血液流动的质量与速度等信息。血管本身的病变,如动脉硬化等也可反映在脉象上。

正常人的脉象是什么样的

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常脉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每分钟脉搏早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节律均匀,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尺脉沉取不绝。称为有胃,神,根。其中有胃,就是有胃气,脉搏表现和缓,从容,流利,有神;有神,是指脉搏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有根。主要表现为尺脉沉取不绝。

祖慈肩颈健康顾问表示,脉象与内外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气候,年龄,性别,体质,劳逸及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脉象也会发生某些生理变化。例如一年四季,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脉急数,青壮年脉多有力,老人脉稍弦,妇女脉象较男性脉象弱而略快;胖人脉稍沉,瘦人脉稍浮;劳力之后,饮酒,饱食或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来较弱;脑力劳动者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等。这些均应与病脉相鉴别。另外,少数人桡动脉走向异常,脉可不显现与寸口,如有的显于寸口的背侧,名曰“反关脉”;有的从尺部斜向手背,名曰“斜飞脉”。这都不属于病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