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组助理小樊是出了名的负责员工。近期几个项目堆在一起,他忙得不可开交,连续加了好几天班。

我担心团队过于紧绷,昨天通知不用加班,全员欢喜雀跃。

下班后折回公司拿忘在办公室的钥匙,我发现小樊居然还在加班。

聊了聊才知道,原来他始终放不下手里搁置的两个确认函问题梳理,都到了停车场,等大家走完,又偷偷回办公室加班。

不清楚小樊是几点离开的公司,只知道第二天全组一起返工,原因是客户需要修改的点,在梳理客户确认函时,被小樊漏掉很关键的一点。

明明好心加班完成工作,结果却并不讨巧。

我们或许都有这样的时刻,只要有未完成的事,就会老挂在心头,不能安心做手头的事。

20世纪德国心理学家蔡格尼克在实验中发现,

人们对未完成的事项,有着比已经完成事项更强的记忆。

因为人潜意识里天生有着完成欲动机,一旦有未完成的任务,这一动机就会催促人去把它完结。

这就是著名的蔡氏效应,也叫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蔡氏效应是一种不自觉的动机,只管催促,不会协助你权衡实际。

打个比方,某新媒体运营小C正统计上周后台数据,这个数据将成为今天要调整的依据,结果小C被临时通知去开选题会。

蔡氏效应决定了这种情形下,他心里会一直惦记着数据的事,而忽略正在开会讨论的实际。

在职场生涯中,蔡氏效应几乎如影随形。

它对我们来说,会有哪些负面影响?为什么心理学家们倾向于建议提防和处理好蔡氏效应?

职场人需要留意的蔡氏效应极端

通常情况下,蔡氏效应背后的完成欲驱动能使我们更有责任心,去做完半途而废的事。但驱动力过强,往往“物极必反”,走入效应极端。

蔡格尼克的发现指出,蔡氏效应容易带来两个极端:

A:无法完成任务

B:不完成不罢休

具体来说,会产生一下这些不良影响。

1.影响专注力

当正进行的任务被中断,同时要求做下一项任务时,人总会放不下那个被中断的任务,从而没法全身心投入手里的工作。

周末去超市采购生活用品,碰上营业员换班。

某营业员正忙着做交接班报表,中途一位顾客突然反映昨天购物时发票开错,希望立即重开。

她不得不停下手上的活,先解决客户发票问题。

两分钟搞定,可拿到新发票的顾客火了,怎么又是错的。

营业员忙不迭地道歉,不好意思,现在是交接班时间,满脑子都是交接班报表,没给您把税号填对,是我的失误。

蔡氏效应作用下,很难专注于手头的事,因为没完成的工作总会跳出来占据注意力。

2.计划难以实现

蔡氏效应下,人容易陷入从一个任务到多项任务烂尾的恶性循环。

每次交完下周计划,同事大坤就开始焦虑,总想立刻开始任务,快速完成。

刚准备给甲客户发合同,突然想起乙客户还有一份策划案没收到反馈,立马联系乙客户沟通进度,但乙客户开会中。

大坤回头梳理案头工作,发现除了合同没发,前几天约好的客户回访也没做,又慌忙去联系对接。

如此下来,整周复盘时,感觉似乎做了很多事,但一件件梳理,多数烂尾。

蔡氏效应会催促我们完成所有的未完任务,造成什么都想抓,又什么都抓不住的后果。这就不难理解,每年除夕夜信誓旦旦地立下的长串新年flag清单,说倒就倒。

受蔡氏效应影响,我们什么都想抓住和完成,但结果往往背道而驰

3.不完不休而忽略其他重要事项

和事事兼顾相反,蔡氏效应的另一种极端,是只关心眼前事,不完成不罢休。

长尾是前公司外聘的片区渠道管理人员,他带的片区业务起量很明显,但他缺点也很明显,太执着了。

一次绘制片区网络覆盖分布图的过程中,一通重大投诉派单到手机端,他选择性忽略了那个单子,埋头作图。

客户反映的问题没得到及时解决,投诉最后升级难以扑灭的地步,长尾因此受到严厉责罚。

无论是半途而废,还是不完不休,蔡氏效应的动机都是完成,但结果往往不尽如意。

它像一把双刃剑,能增加完成任务的内驱力,但也常常搞砸任务。

要怎样,才能避免掉进蔡氏效应的坑,从而充分利用它的积极驱动力呢?

5步摆脱蔡氏效应

摆脱蔡氏效应控制,我们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避开其负面性,我们需进行有意识地干预。

通过衡量、细化目标、清零碎片化工作、容忍“半途而废”,而成为蔡氏效应的主人。

1.运用ABC法,分清主次

当多项任务平摊注意力,同一时间可能想着甲工作,突然又焦虑乙任务,总想全却又总在半途而废。

这时,你需要做的是为这些待办事项“论资排辈”,按重要性进行排名,并分为A、B、C三组,按分组决定执行的先后顺序和耗费的时间精力。

比如以下这个例子:

小蔡是公司人事助理,年初人力部忙到飞起,仅仅一星期摆在小蔡面前急需处理的工作就有五六大项:

刚申请退休人员的手续办理、新一年校园招聘、员工年度绩效考核、研发部门外部培训落地、员工考勤制度调整、员工福利方案复核……

小蔡要如何进行ABC分类和排序?

按照工作预计价值,小蔡可进行如下分类:

A:关键主要工作:校园招聘和培训,投入整个周时间精力的80%。

B:重要但属于辅助性的工作:员工年度绩效考核、员工福利方案符合,预计投入时间精力的15%。

C:不紧急、又不得不做类:员工考勤制度调整、退休人员手续办理。预计投入时间精力的5%。

A类为关键核心事项,贡增收献率决定了本周3天以上的时间和精力,都将集中于处理A组任务,然后B,最后C。

分清任务主次,极大程度避免了不重要事项对精力的占用。

2.赋予任务掌控感

对于多项、长期任务而言,即便进行分类,仍会存在“未完成”担忧。

为减少未来任务对当下精力的占用,可通过细化任务步骤的方式,增加掌控感。

小飞朋友团队的商务,两个月后会在邻市参加一场展会,但目前小飞手里正忙着一批老客户维护,顾不上对接。

为了减少远期任务对当下的干扰,小飞用了定时间表的办法,将任务可控化。

01.预计何时开始展会对接。

02.预计对接与敲定细节所耗时间。

03.列出展会对接与落地步骤、具体对接人

04.重点标注未确定信息,提醒到时候重点关注。

花十分钟到半小时,拟定任务时间表,能增加远期任务的可控性,从而逃离蔡氏效应完成欲驱动力的控制。

3.一次只做一件事

彼得·德鲁克多次在专著中提到,管理者提高工作效能的办法,是一次只做一件事。

一次只做一件事的前提,基于前面说到的ABC排序法,任务清单上的事项已经进行了主次和先后排序,对于关键、重要的A组任务,一次只做一件。

《天龙八部》里,没有实操经验的段誉与慕容复第一次过招,使用了六脉神剑所有的招式,感觉招架起来非常吃力。

随后乔峰建议段誉一次只用一招,反而逼得对方节节败退。

工作中也是一样,上次出去吃饭闹了个小插曲,餐厅服务员给店里客人点餐的同时一边处理外卖订单,并向后厨报现场菜单,忙碌得不行。

可是给我们上上来的菜,全部搞混了,是别桌的。服务员不得不顺着调整一遍。

如果店里有客人点餐时,她能专注当前的菜单,点完再关注外卖订单,这样出错返工的几率就小很多。

一次只做一件事,减少了精力损耗,从而以更好的状态应对剩下的未完事项。

4.能在碎片化时间内解决的事,立刻去做

简单、能在碎片化时间完成的任务,在不干扰A组任务的情况下,立即去做,且追求结果,定期清零碎片工作。

用这种方法,重新梳理上文中大坤的工作:

01 .列出碎片化工作清单:

甲任务:给客户发合同

乙任务:另一客户策划案反收集。

丙任务:本月将完成的7家客户回访。

02.时间节点范围内寻找碎片化时间去处理。

03.立做立结,要求有结果,形成碎片任务小闭环。

大坤脑海里冒出的这三件事,甲乙都属于碎片化时间任务,可以5-10分钟内完结,则可控制时间清零后,再开始复杂任务:客户回访。

例如:给甲任务客户发合同——合同复核——邮件发送——电话或信息告知对方,确认任务已完结——再开始第二个任务——打电话给乙任务客户,收集策划案反馈——乙开会——另行寻找沟通时间——安心开展回访。

碎片化事项,立做立结,能省出这部分事项记忆随时冒出脑海所占据的精力。

5.给自己松绑,磨练“半途而废”的意志力

蔡氏效应只顾催促我们完成任务,却不能帮助我们分析实际情况。

摆脱这一效应的过度控制,需要磨练忍受“做不完”、“未做完”的意志力。

磨练意志力可以从简单事情入手,比如洗碗、洗衣服、拖地。

洗碗洗到一半,明天再洗;

脏衣服多放一天,明天再洗;

地拖到一半,待会儿再拖。

……

很难忍受做一半就弃?采取补偿机制,比如放下碗多看几页书。

当然,这种意志力磨练,针对的是高度蔡氏效应者,即具有极强的完成欲驱动力,则需要磨练半途而废的忍受力,冲销完成焦虑对精力的损耗。

当我们受众多待办事项缠绕的时候,如果感受到蔡氏效应在催促你尽快去完成每一项任务,我们要做的不是闷头工作,而是做内驱力的主人。

进行任务排序,确定任务时间表,见缝插针地完结碎片工作,有意识地磨练忍受半途而废的意志力。

当成为蔡氏效应的主人,生活将回赠你满满的可控性和安全感。

作者:绛姑娘,焱公子团队主笔。焱公子,发型光芒万丈的跨界理工男。多年500强,专注解职场。写有灵魂的故事,过有温度的人生。(ID:Yangongzi2015)。

商战智库

IDshangzhanzhiku

商战智库每日精选互联网观察、科技、产品、盈利模式、商业模式、互联网创新好文章。

↑↑↑一键收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