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已经就一个问题对伴侣说了十遍二十遍,而TA总是不改的时候,这个问题的根源就可能是在个人之外了。比方说受对方家族的影响。——凌子老师。

01

家庭特点和家族派遣的使命,

是个人难以改变的

我的工作是婚姻情感咨询,很多求助者是因为恋爱、婚姻中有冲突来找我的。

我发现,当人们面对冲突时,通常会从非常个人化的角度去考虑。

比如,有一位男士是公务员,收入不高。

妻子经常抱怨:“你看你同学当年还不如你呢,现在都去开公司当老板了,赚了那么多钱。你为什么不去试试创业?我看你就是不思进取!”

丈夫说:“对!我就是不思进取,我没法像你希望的那样改变。你觉得我同学好,就去嫁他好了!”

夫妻沟通就这样以失败告终,有时候,甚至升级到更大的冲突。

大部分人都是珍惜自己的婚姻与家庭,并愿意为解决问题付出努力的。

但是很多时候,通过个人的努力并不能解决问题。

因为在个人化的理解之外,还要从家庭、家族、历史、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来看家庭成员受到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并不是一个人就可以解决和决定的。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应对事情的方式、理念,一部分来自个人的偏好等自己可以选择的因素;还有一部分来自个人的历史和家族、文化等观念。

这些方面的差异,个人不容易改变,而且在很多时候,也是个人常常意识不到的。

所以,婚姻家庭咨询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找到新的解决途径。

比如,前面提到的这位男士,明明有能力创业赚更多的钱,却选择了一个稳定但收入不高的工作,宁愿悠闲度日,这可能就与家庭特点有关。

家庭特点,就是整个大家庭呈现出来的特性和文化。

有的家庭会把它写出来,成为家训、家庭信条;有的家庭没有写出来,但大家庭里的每个人都心知肚明,默默遵守。

现在,城市里小家庭居多,人们很难意识到家庭特点的影响。

但是如果到传统的大家庭中去访问老人,你可能听到他们说这样的话:

“我们张家人总是过太平的日子,从来没有违法乱纪的,没有出幺蛾子的。”

那么,张家的家庭特点就是与世无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这种价值观被多数家庭成员认同。相反,放弃稳定的生活去冒险,哪怕赚再多钱,其家庭成员也不感兴趣,甚至持反对的态度。

所以,拥有这种家庭特点的人,会倾向选择公务员这种稳定的工作,与世无争,不用冒险,内心更有归属感,而这些不是能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的。

从家庭治疗的角度来看,个人有可能深受家族派遣的影响。

比如美国的肯尼迪家族,前三代都是赚钱打拼、积累财富,在政治领域广拓人脉。

到了第四代,家庭的训条非常明确,“一切为胜利”是每个孩子牢记的行为准则,派遣4个儿子去实现家族的使命―在仕途上登顶。

大儿子小约瑟夫•肯尼迪在二战中不幸牺牲后,老约瑟夫又派遣二儿子约翰•肯尼迪去竞选,最后成为美国第35任总统,三儿子伯特•肯尼迪后来成为司法部长,四儿子爱德华•肯尼迪成为州议员。

在中国农村的多子女家庭中,家族派遣也很常见。

通常家庭会重点培养一个儿子,让女儿或其他儿子外出打工,全家供养这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就是由整个家族挑选出来的,接受家族最重要的使命,他也会利用全家或者整个家族的资源完成这个使命。

有一对夫妻,丈夫是大学教授,在工作方面很有成就。

但是他在家里什么活儿都不干,也不带孩子,几乎没有社交,每天下班后就钻进书房里看书。

妻子非常不高兴,经常唠叨:“平时你工作忙我不说什么,周末你怎么不带孩子出去玩玩?家里来了客人你不招待,家里的活儿也不干,只知道读书!”

妻子为此很伤心,觉得丈夫又懒又不负责任,夫妻俩经常吵架,到了离婚的边缘。

实际上,从家族派遣的角度来看,这位丈夫来自贫困山村,被整个家族派遣出来读书,希望他通过读书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

从小到大,他的家族不需要他干别的,只要读书就好。

他的弟弟负责处理人际关系,妹妹负责做家务,所以他什么都不会,头脑中也没有意识去做这些。

而他一直努力读书,读到博士,当了大学教授,在40岁时功成名就。

所以,让一个人全力投入去读书是整个家族改变命运的一个重要策略,这不是一个人的选择。

就好像你在一列火车上奔跑,你跑得再快也超不过火车。

承载你的这列火车,就是你的家族命运。

02

家庭治疗,

让我们既接纳别人,也接纳自己

我的咨询室有一块白板。

工作的时候,我会跟这些家庭一起画家谱图,探讨家庭里可能存在的各种关系。

画家谱图是一个打开历史的浪漫过程,通过回溯历史,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清晰。

画完家谱图,家庭成员会站在远处,换一个视角来看待自己的家庭。有的来访者看着看着就会流下眼泪,开始对自己、对家庭有了不同的认识。

画家谱图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让求助者改变看待问题的视角,从而意识到家庭冲突不只是个人问题,更深层的问题可能深受家庭特点、家族派遣等因素的影响,这时候神奇的变化就有可能发生。

因为当一个人看到伴侣、父母、孩子不能改变的部分时,就会放下过高的期待,接纳性和容忍性就会变高。

打个比方,如果你拼命推一扇门,但是怎么都推不开,就会很生气,感觉很挫败。

但假如这时有人告诉你,这扇门是装饰,根本打不开,你只能走窗户,那么你对门的感觉就会发生变化:

“好吧,随它去吧,就这样吧。”

就不会一直跟这扇门较劲儿。

彼此的理解增加了,接受度和容忍度就会增加,家庭成员彼此的张力就会降低,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了解到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深受家族影响的人,自己通常也会发生奇妙的改变。

原本,TA会对自己有很多不满:

“为什么我的伴侣(父母、孩子)要求的事情,我总是做不到呢?
为什么我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我就不能让家里和谐点儿呢?”

这种感觉是很不好受的,TA的内在会有很多冲突和痛苦。

但是,当TA发现原来自己总是做不到的部分,是深受家族文化的背景因素影响时,就会对自己有很深的理解、接纳和反思。

比如,经过家庭治疗后,那位痛苦的大学教授与自己和解了。

他对自己说:“我的家族使命是让我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这是我的所长,也是我的局限,改变这个部分很困难,那我就接受它吧。”

他的行为可能没有明显变化,但夫妻交流时,他的情绪和情感是不一样的。

比如,以前他会很愤怒地跟妻子吵架,现在就会更心平气和地沟通,两个人一起想想其他的办法。

短时间内,他还是不会带孩子出去玩,因为从小在家里读书的他,没有出去玩的体验,但是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陪伴方式。

他还是排斥做家务,但是在妻子做家务时,他可以陪她聊聊天,让她感觉不那么孤单和委屈。

《尼布尔的祈祷文》中有一句话是:

“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那么,怎么分辨什么事情可以改变,什么事情不可以改变?怎么知道这个人不肯改变,究竟是因为TA懒,还是因为受到家族的影响?

有一个简单的信号:

当你已经就一个问题对伴侣说了十遍二十遍,而TA总是不改的时候,这个问题的根源就可能是在个人之外了。

请思考一个问题:

你是TA最亲最爱的人,TA要跟你一起生活一辈子,你这么多次因为一件事情和TA发火、吵架,闹得那么不愉快,TA为什么还不改呢?

可能是因为有更大的因素在影响TA、制约TA,让TA难以抗拒,无法改变。

除非,TA已经不想和你过日子,想要离婚。

做家庭咨询时,我遇到的最大挑战是给一些夫妻做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发现其中一方是因为想离婚才来做咨询的,TA的目的是“我怎么更好地离婚”,而不是“我怎么更好地调节维护家庭关系”。

对这样的人,其实没有太多的机会去工作,我只能放弃。

所以,给夫妻做咨询时,在最初的阶段,我就会仔细地评估询问,他们有多少愿意留在婚姻里?

夫妻双方至少都有超过50%的意愿留在婚姻里,我才可能去工作。

如果一方已经决定离婚,或者已经有多年的婚外情,甚至和情人生了孩子,也就是说有了婚外的事实婚姻,那么TA留在这个婚姻里的概率会很低。

我会放弃婚姻咨询,建议他们去找律师做法律咨询。

因为家庭咨询的核心是关系,在夫妻、亲子关系中,咨询师和求助家庭一起探索关系怎么变化会增加问题出现的频率,怎么变化会降低问题出现的频率。

当对方已经不想和你连接,不想和你有关系时,要怎么工作呢?

所以,面对想挽回婚姻的妻子,我经常说:

“你想挽回丈夫,你的丈夫一定要配合才行。咨询师的能力是有限的,我没有办法给你一个人解决婚姻的问题。但是,如果不管婚姻怎么样,你都想调整自己,让自己更好地生活,我可以帮你。”

婚姻就好像是鞋子,感觉鞋子太紧了就换双大的;感觉太松了就换双小的;不喜欢样式,也可以换个新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体会自己的感受。

03

历史、文化、经济,

这些都是影响家庭的大因素

在婚姻家庭关系中,除了家庭和家族,还要考虑历史、文化、经济对家庭成员的影响。

在中国的家庭中,婆媳之间容易发生冲突,主要是因为她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首先是文化差异。

比如,儿媳是南方人,冬天喜欢开窗户通通风,婆婆是北方人,觉得开窗户会冻着,一看儿媳开窗户,就马上冲过去把窗户关上,“说了多少次,你怎么就不改呢?冬天不能开窗户!”

为什么儿媳不改呢?因为文化是几十年形成的惯性,一年半载是不容易改变的。

夫妻关系也存在文化差异的问题,但比夫妻关系更复杂的是,婆媳来自不同的年龄阶段,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历史和经济情况都不同。

我曾经给一对婆媳做咨询,两人的冲突焦点是:

儿媳抱怨婆婆太节俭,什么也不舍得买,还有囤积癖,连垃圾袋都不舍得扔;婆婆抱怨儿媳太不会过日子,奢侈浪费,还喜欢扔东西。

这种消费观冲突,在中国家庭也是比较常见的。

我给她们做家庭咨询的时候,其实没有做太多干预,主要是提供了一个时间和空间给她们表达自己,换宏观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对方。

于是,我们看到,婆婆经历的是一个食品短缺的年代,经历过3年自然灾害。

所以,婆婆就很节俭,喜欢囤积东西。

儿媳成长在社会经济富足的年代,所以她就不心疼东西,习惯消费。

这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不同阶段带来的差异。

了解到历史、文化、经济的大因素,她们就会把适当的一部分责任还给社会。

婆媳俩从开始的互相指责,变成了沟通。

婆婆对儿媳说:“我们那个时候,社会太穷了,所以我才会这个样子。”

儿媳对婆婆说:“社会经济富足之后,我们就没有节俭的概念了,甚至还要扔很多东西,断舍离。”

她们找到一个可以共鸣的相同点,那就是社会的变化。说到后来,儿媳非但不觉得婆婆讨厌,还觉得她很可怜,说:“我其实很心疼婆婆,年龄这么大了,却没有好好对待自己,吃不好穿不好的……”儿媳哭了,婆婆也哭了。

在做家庭咨询之前,儿媳也做过一些努力,比如带着婆婆去跳广场舞、做义工,让她生活更充实,没时间囤垃圾袋。

儿媳对我说:“我这是一片好心啊!”

我坦率地说:“你这样做,似乎更主要的是在对自己好,因为你看到那些垃圾袋感觉不舒服。但是,你没有真的照顾到婆婆的情绪。如果你照顾不到她的情绪,她在家里就永远没有好情绪跟你相处。”

带着婆婆跳广场舞、给婆婆找替代方式的隐含意思是:

你别攒垃圾袋了。婆婆感受的是儿媳的否定,儿媳是感觉舒服了,但婆婆感觉不舒服。

做了家庭咨询后,儿媳终于能够更多地理解婆婆了。

她意识到,在那个年代,婆婆如果不囤积就可能面临灭顶之灾,没有办法生存,所以囤积是婆婆获得心理安全感的重要方式。

如果不让婆婆继续囤积,她就会处在惶恐的状态里,这不是帮她而是害她。

儿媳后来买了几个收纳箱送给婆婆放东西,帮助婆婆囤积。

婆婆收到礼物后非常高兴,对儿媳的大手大脚也不再挑剔了,婆媳关系融洽了很多。

对普通人来说,家庭咨询的机会并不多。我希望人们可以广泛阅读、多与人交流,出去看看世界,多了解社会的历史、经济和文化。

当视野拓展了,思维变得更加多元和灵活,对自己和别人的理解就会更丰富了,对很多事情都不会再执着,家庭冲突自然也就少了,冲突解决起来也会容易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