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南沙羣島,歷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二戰”期間,日本帝國主義對南海諸島這塊戰略要地實施武裝佔領。1945年日本戰敗,剛剛收復臺灣不久的中國政府便下令海軍組成南下艦隊,執行收復西沙、南沙羣島的神聖使命。

亮劍南海:1946年中國軍隊收復西沙、南沙羣島始末

接收南沙羣島儀式在太平島隆重舉行。

林遵率隊出航

林遵是民族英雄林則徐之侄孫,抗戰時曾任中國海軍長江第五遊擊佈雷大隊長,在長江流域率隊重創日艦多艘。在林遵一生中還有一件可載入史冊,即率艦隊抵達南沙主島,執行收復任務,並將南沙主島——長島以所乘軍艦命名爲“太平島”,向世界宣告中國對南沙羣島恢復行使主權。

“二戰”後,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這些島嶼都將歸還中國。抗戰勝利後不久,國民政府下令中國海軍組成南下艦隊,林遵爲總指揮,姚汝鈺爲副總指揮,率“太平”“中業”“永興”“中建”4艘軍艦,以“太平”艦爲旗艦,南下執行收復西沙、南沙羣島任務,限期在1946年12月底前完成此次接收行動。

南下艦隊除了要帶上遠航所必需的各項生活補給及南海的地理、氣象資料外,還要準備派駐島上的衛戍兵力及生活必需品。包括整連官兵居住的活動房屋,計劃在島上養殖的豬、牛、羊等牲畜和各類蔬菜種子等等,當然更少不了與總部聯絡的通訊設備,國民政府還派遣有關部門的代表隨同艦隊前往視察和勘探。

據《中華文史資料文庫》記載,內政部方域司具體負責國界線的確定,並聘用西北大學地理系教授鄭資約爲內政部專門委員,負責參與南海島嶼國界的劃定,及整理南海水域的島礁、石羣與沙灘名稱。其他代表分別是:空軍總部蔣孝棠、仲景元,聯勤總部戴蕃填,廣州行轅李思遜,海軍海道測量局劉天民等。另外,廣東省政府還指派了到過西沙、南沙的漁民數十人,隨同前往。

一切準備就緒後,1946年10月24日,南下艦隊從上海黃浦江口出發。根據預定計劃,艦隊的第一目的地爲廣州,第二是海南島,最終目的地爲南沙羣島。26日,艦隊到達廣州,錨泊在虎門口外,總指揮林遵率隊登岸拜會廣東省主席羅卓英,面報了此次任務的情況。羅懇請將中業艦開進廣州,一方面讓市民參觀,另一方面計劃在艦上舉行一次盛大的慶祝活動,這樣,中業艦奉命開到廣州白鵝潭水面錨泊。29日晚,在艦上舉辦的酒會上,羅卓英勉勵全體官兵要不畏艱險,完成此次神聖使命。

兩次中途返回

南下艦隊在廣州停泊5天后,繼續南行,很快抵達海南島的榆林港。據悉,日本當時在榆林專門設有一個大功率的遠程無線電臺,以指揮日本在南海和南太平洋的海空軍。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的“接收大員”不僅沒有很好利用和妥善保管這些設施,反而將大部分設備、機械、儀器等拆散盜賣,中飽私囊。榆林港僅有一個功率較小的海軍電臺可勉強與出航艦隊聯絡。

爲有備無患,林遵派人向當地漁民瞭解南沙和西沙的詳細情況。西沙、南沙的漁季是在2至4月,春季風力一般在4至5級以下;冬季多強風,東北強風風力可達7級,5月以後夏、秋雨季多臺風。西沙羣島的錨地不算很差,但南沙羣島根本沒有避風錨地,底質不是碎石、沙,就是珊瑚,容易走錨。由於該海區冬季多惡劣天氣,實際上,選在11、12月份去接收南沙羣島是不適宜的,加上戰爭時期受到破壞的南海氣象站尚未恢復,氣象預報不準確,海上的天氣難以掌握,中途又無避風錨地。因此,此次南行可以說是凶多吉少,但政府的決定又不可更改。林遵毅然決定11月10日艦隊起錨出海,執行收復任務。

艦隊出發不久,航行約10多海里時,剛剛還風平浪靜的海面突然狂風不止,“中業”“中建”兩艘大型登陸艦橫搖至30度,受風面積相當大,眼看有傾覆的危險。偏巧太平艦的發動機此時又出故障,難以遠航,需返港修理。無奈林遵只得下令返航,艦隊首航就出師不利。

返回休整一星期後,林遵決定第二次出航。出發時海上依然是巨浪洶湧,惡劣狀況沒有絲毫改變,爲了在期限內完成任務,艦隊只能硬着頭皮艱難前行。大概行進約100海里時,天氣開始發生變化,黑壓壓的雲層籠罩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上,有着豐富航海經驗的林遵馬上意識到,這很可能是一次颱風的前兆,艦隊若繼續前往,有艦毀人亡的危險。權衡再三,林遵還是下令調轉艦頭從速返回。經過一夜的折騰,艦隊才於次日凌晨安全到達榆林港。

兩次的無功而返,艦隊官兵被折騰的苦不堪言,而政府代表們對艦上的艱苦生活早已不耐煩了,如今見收復一事遙遙無期,故紛紛向政府請示離艦返回。但南京方面回電表示,任務未完成任何人不可隨意返回,所有人一切皆聽從林遵指揮。

抵達西沙、南沙

艦隊在榆林港停泊了半個多月後,林遵再一次下達了出航指令。1946年12月9日,林遵第三次率艦隊出航。穩妥起見,這次林遵令李敦謙艦長率中業艦爲先導,林遵坐鎮太平艦隨後跟進,目標直抵南沙太平島。當日早晨8時,天氣晴朗,東北風3級,艦隊漸漸駛離榆林港。爲了爭取時間,艦隊準備兵分兩路,總指揮林遵率“太平”“中業”兩艦進駐南沙羣島,副總指揮姚汝鈺率“永興”、“中建”兩艦進駐西沙羣島。

副總指揮姚汝鈺指揮“永興”“中建”二艦於24日凌晨抵達西沙主島永興島海域,在離島200米處拋錨。艦隊參謀張君然、“永興”艦輪機長劉鐵燊、上士韓學敏等人帶着衝鋒槍,由兩位漁民做嚮導,駕駛小艇駛向永興島,在離岸約20米處他們只能涉水上岸。上岸後,幾個人用不到半小時便繞島一週,發現島上除有海龜蛋和海龜爬跡外,沒有半點人跡,岸邊有一座30餘米長的棧橋,是日本佔領期間運鳥糞用的,已損壞無法使用,原有的其他建築也已損壞殆盡。

29日上午,隨艦的政府各部代表、廣東省接收專員、駐島人員以及儀仗隊依次登上永興島,舉行收復西沙儀式。鳴炮升旗之後,將紀念碑豎起,碑正面刻有“衛我南疆”四個大字,背面刻着“海軍收復西沙羣島紀念碑”。至此進駐西沙羣島的任務初步告成。

“太平”“中業”兩艦則向南繼續航行。12月10日上午10時,林遵下令在越南華利拉角外利用陸標測定準確船位後,艦隊直指南沙的太平島。艦隊航行至12月12日上午時,海水漸漸變爲深綠色(過去一段爲墨色),估計艦隊已進入1000米左右的較淺水域,距珊瑚區不遠了。林遵派水兵上桅頂加強瞭望,搜索變淺水域,並減低航速,開動回聲測深儀,不斷記錄水深讀數。

上午10時左右,艦隊正前方出現一條短黑線,以後逐漸見到岸形。雷達熒光屏顯示出一粒光點,與天文觀測的經緯度、水深和海圖上標繪的圖像校對,林遵斷定這正是日思夜盼的目的地南沙主島——太平島。又過半小時,航經一塊深約40米的珊瑚平臺,海水突變淺綠色。

林遵下令再將船速減至極慢,改以該島岸線的方位測定船位,並用雷達測得距離600米,水深測得30米,立即倒車,上午11時左右在太平島的西南岸外下錨。錨地海水十分清澈,錨和錨鏈拋下海底後能全部看清。拋好錨後,放下汽艇和救生划艇,由太平艦副艦長何炳材帶水兵和海軍陸戰隊各一個班,開始登陸。上島後他們先進入近岸邊的堡壘搜索,未發現任何人,於是在其頂部升掛國旗。再向北進入兩座混凝土房子搜索,只見有日軍留下的幾頂鋼盔和破爛軍服、皮鞋等。附近有日軍豎立的石碑,碑上方繪有日本國徽,下書“大日本帝國”幾個字,衆人將其推倒。他們還發現,島上遺有廢棄的無線電臺,島西端有電力廠和幾間房子,建築物均系水泥結構,窗戶較小,是爲防禦颱風和暴潮而設計,大部分已破爛。

經過搜索確認島上安全後,隨船的修建材料、機械、儀器等陸續運上島。技術人員對島上的發電車間、無線電臺、氣象站和宿舍等,按輕重緩急分別進行修復或更換。

林遵及政府接收代表在島上舉行了隆重的進駐儀式。爲了紀念“太平”艦接收該島,即以“太平”爲該島命名。豎立一塊高約1米的水泥鋼筋石碑,石碑正面上端刻有青天白日國徽,下刻“太平島”三個字,石碑背面刻有“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重立”,左旁刻“中業艦到此”,右旁刻“太平艦到此”。次日,林遵率艦隊官兵和政府代表,同駐島官兵依依話別後,踏上歸程。南沙羣島的收復與進駐任務至此順利完成,西沙、南沙羣島再次回到祖國的懷抱。(徐世強 武雅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