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庄村,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1.5公里处,扒山西南侧,面对帽儿山,北倚土岭,三面环山。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2006年,全村有204户、553口人,居民有赵、侯、王、薛等姓氏,皆为汉族。

《建村史》

传说,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赵氏先人赵玲兄弟三人由原籍灵山卫东小窝洛村徒步来到这里。赵玲见此处山青水秀,便留下安家立业。其二弟、三弟则远去他乡。

村庄建在东高西低的山坡上,因建村晚于附近的大南庄村,故名小南庄村。但人口繁衍迅速,早前便超过了大南庄村,故有“大南庄不大,小南庄不小”的说法。

据本村《侯氏家谱》载,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侯姓由江南扬州府仪真县城官巷迁居即墨。后来,其十世人侯财旺迁到这里居住。

清嘉庆年间(公元1800年前后),薛姓从原柳花泊村迁到村河西崖居住,以看庙为生。

传说,清咸丰年间,王姓先祖王光胜由琅琊长阡地(今属胶南市)逃荒到此,在村西北部居住。

清光绪年间,邢光祥、田进林分别从插旗崖、田家窑(今均属胶南市)迁入,住在村东南部和石屋沟。

1931年,刘义德从附近黄埠岭村迁入。后绝户。

《山多有蛇塘》

村南峰峦叠嶂,林木繁茂。帽儿山,又称猫耳山,位于村南,海拔312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从山脚仰望,山巅上有一巨石状似帽子,故名。《增修胶志》载,“山平冈微峰6攒簇,俗称九顶帽儿山”。北连双乳山,南接老柴山,中有架子山、花涧山、犁箭山、里沟山、五风楼等山头。各山头连绵起伏,形状各异。山上生长着松、槐、柳、杨、椿、柞等树木。

山系中的架子山,亦称尖顶山。山阴处有两小一大三个石洞。旧时,洞里有石塘子、石磨、石斧、石锤还有一口井。传说,狐仙曾在里面住过。以前,每到初一、十五,附近村民常到此焚香烧纸,以求保佑。新中国建立后,破除迷信,再也无人前来参拜。

村南有一地,名蛇塘湾。20世纪70年代前,蛇塘湾是风虫、彩花、土蛄等多种蛇类活动、繁殖的地方。每逢阴天或雨过天晴时,太阳一晒,群蛇便会出现。远远望去,粗的、细的、长的、短的各种蛇类,有的伸展,有的蜷曲,横七竖八,遍地都是。在阳光的照耀下,五颜六色,闪闪发光,令人望而却步。1978年,青石湾水库建成后,蛇塘湾被淹没。

《五个武举人》

清代中叶前,村里没有学校,贫家子弟上不起学,富户的孩子需到外村求学。清代末年,侯、王两家人分别在村东头、村西头办起私塾,每处约有七八个学生。1945年,私塾停办。新中国建立后,村里设立过小学班,但历时较短。后来,小学学生走读于柳花泊小学。

本村虽是偏僻山村,但人才辈出,名闻乡里。清光绪年间,村民侯安帮、侯风山、侯风岩、侯京高四人相继考中了文、武秀オ。那时,在胶州一带,百姓如遇到官司,只要请小南庄村秀才出面,胶州府总能将其妥善处理。据说,根据当时的科举制度,一个村如果考上五名秀才,就可以在村里立旗杆以示荣耀。侯氏家族出钱为侯京春捐纳了秀才身份。于是,侯氏家族在村西关帝庙前竖起旗杆,激励后人。

小南庄不小

村南有一条宽2米余、长500多米的大道,是当年武秀才的练功之处,俗称“马趟子”。每天早晨,武秀才皆于此处练习跑马、射箭等功夫。清末,插旗崖村(现属胶南市)一纪姓人,拜师于本村武秀オ门下,亦在此练习骑射砍杀之术。纪氏功夫过人,后中得武举。科举制度被废除后,人们的练功活动终止。但“马趟子”这一地名,却流传下来。

《小插曲》

1947年,坏分子李廷祥打着上级政府的旗号,来到本村领导土地改革。他不领导村民打土豪分田地,而是专门调戏、诱骗妇女,进行破坏活动。后来,他拐骗三名青年妇女,欲逃跑投敌,被村民们发觉。全村民兵奋起行动,追至青石湾东双垛处,救回了被诱骗的三名妇女。李廷祥仓皇逃遁。

村西有一条季节性小河,源自小珠山之阴,河床砾石遍布。1976年冬,村里整修了弯弯曲曲、环绕大半个村庄的西河。新河由村南流经村西,河床宽21米、长800余米。到2002年,村民们在原河滩上陆续盖起了排排大瓦房。原河间小路,被改建成宽8米、长500多米的水泥大道。

旧时,村里只有一条东西街,坑坑注洼,宽窄不一。南北向的小巷,拐弯抹角。如今,村内街宽巷直。人们家家户户都吃上了自来水。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80万元,人均纯收入6541元。

《兴隆庵》

20世纪40年代前,小珠山后有兴隆庵、青云庵、青龙庵、蟠龙庵四大庵。

兴隆庵,又称南庙,位于本村河西崖、帽儿山北麓,为大南庄村白姓人所建。因战乱,白姓人后举家迁走。临走前,将记述庙宇占地、建筑、摆设、庙田等情况的庙单放在庙里的神像底下。后来,庙单被原柳花泊村薛姓人发现。从此,庙宇由薛姓人掌管。1945年本地解放后,庙内神像被毁。庙宇以及看庙的薛姓人,属本村管理。1966年,庙宇被拆除。

此庙占地1亩多,有正殿3间、南偏殿3间(中间一间为廊房)。正殿内供奉如来佛爷像,东偏殿供奉观音菩萨像,西偏殿供奉牛、马神像。在廊房两壁上有“四大天王”的画像。

院中有一口生铁钟,重约200斤。庙门前有两棵古柏,粗二人合抱有余,高10余米。

以前,每到大年初一等节日,周围村庄的居民便到此祭拜,祈求神灵保佑。

《王増金少年有志》

王增金,1930年生于本村一贫穷农民家庭。他自小胸怀大志,但读了两年私塾后,因家庭困难辍学。他七八岁时,正值日本鬼子侵略中国。他带领小伙伴,挖黑泥做手榴弹、手枪等玩具,一心想去打敌人。1945年本地解放后,十几岁的他就担任了村儿童团团长,组织

儿童站岗放哨,配合民兵防范敌人的破坏活动。解放战争时期,他毅然参加了解放军。在战场上英勇善战,屡立战功。

全国解放后,他曾任解放军某团团长、济南军区副军级干部。1995年,病逝于济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