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莊村,位於柳花泊街道辦事處駐地西南1.5公里處,扒山西南側,面對帽兒山,北倚土嶺,三面環山。村域面積1.5平方公里。2006年,全村有204戶、553口人,居民有趙、侯、王、薛等姓氏,皆爲漢族。

《建村史》

傳說,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趙氏先人趙玲兄弟三人由原籍靈山衛東小窩洛村徒步來到這裏。趙玲見此處山青水秀,便留下安家立業。其二弟、三弟則遠去他鄉。

村莊建在東高西低的山坡上,因建村晚於附近的大南莊村,故名小南莊村。但人口繁衍迅速,早前便超過了大南莊村,故有“大南莊不大,小南莊不小”的說法。

據本村《侯氏家譜》載,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侯姓由江南揚州府儀真縣城官巷遷居即墨。後來,其十世人侯財旺遷到這裏居住。

清嘉慶年間(公元1800年前後),薛姓從原柳花泊村遷到村河西崖居住,以看廟爲生。

傳說,清咸豐年間,王姓先祖王光勝由琅琊長阡地(今屬膠南市)逃荒到此,在村西北部居住。

清光緒年間,邢光祥、田進林分別從插旗崖、田家窯(今均屬膠南市)遷入,住在村東南部和石屋溝。

1931年,劉義德從附近黃埠嶺村遷入。後絕戶。

《山多有蛇塘》

村南峯巒疊嶂,林木繁茂。帽兒山,又稱貓耳山,位於村南,海拔312米,面積約1平方公里。從山腳仰望,山巔上有一巨石狀似帽子,故名。《增修膠志》載,“山平岡微峯6攢簇,俗稱九頂帽兒山”。北連雙乳山,南接老柴山,中有架子山、花澗山、犁箭山、裏溝山、五風樓等山頭。各山頭連綿起伏,形狀各異。山上生長着松、槐、柳、楊、椿、柞等樹木。

山系中的架子山,亦稱尖頂山。山陰處有兩小一大三個石洞。舊時,洞裏有石塘子、石磨、石斧、石錘還有一口井。傳說,狐仙曾在裏面住過。以前,每到初一、十五,附近村民常到此焚香燒紙,以求保佑。新中國建立後,破除迷信,再也無人前來參拜。

村南有一地,名蛇塘灣。20世紀70年代前,蛇塘灣是風蟲、彩花、土蛄等多種蛇類活動、繁殖的地方。每逢陰天或雨過天晴時,太陽一曬,羣蛇便會出現。遠遠望去,粗的、細的、長的、短的各種蛇類,有的伸展,有的蜷曲,橫七豎八,遍地都是。在陽光的照耀下,五顏六色,閃閃發光,令人望而卻步。1978年,青石灣水庫建成後,蛇塘灣被淹沒。

《五個武舉人》

清代中葉前,村裏沒有學校,貧家子弟上不起學,富戶的孩子需到外村求學。清代末年,侯、王兩家人分別在村東頭、村西頭辦起私塾,每處約有七八個學生。1945年,私塾停辦。新中國建立後,村裏設立過小學班,但歷時較短。後來,小學學生走讀於柳花泊小學。

本村雖是偏僻山村,但人才輩出,名聞鄉里。清光緒年間,村民侯安幫、侯風山、侯風巖、侯京高四人相繼考中了文、武秀オ。那時,在膠州一帶,百姓如遇到官司,只要請小南莊村秀才出面,膠州府總能將其妥善處理。據說,根據當時的科舉制度,一個村如果考上五名秀才,就可以在村裏立旗杆以示榮耀。侯氏家族出錢爲侯京春捐納了秀才身份。於是,侯氏家族在村西關帝廟前豎起旗杆,激勵後人。

小南莊不小

村南有一條寬2米餘、長500多米的大道,是當年武秀才的練功之處,俗稱“馬趟子”。每天早晨,武秀才皆於此處練習跑馬、射箭等功夫。清末,插旗崖村(現屬膠南市)一紀姓人,拜師於本村武秀オ門下,亦在此練習騎射砍殺之術。紀氏功夫過人,後中得武舉。科舉制度被廢除後,人們的練功活動終止。但“馬趟子”這一地名,卻流傳下來。

《小插曲》

1947年,壞分子李廷祥打着上級政府的旗號,來到本村領導土地改革。他不領導村民打土豪分田地,而是專門調戲、誘騙婦女,進行破壞活動。後來,他拐騙三名青年婦女,欲逃跑投敵,被村民們發覺。全村民兵奮起行動,追至青石灣東雙垛處,救回了被誘騙的三名婦女。李廷祥倉皇逃遁。

村西有一條季節性小河,源自小珠山之陰,河牀礫石遍佈。1976年冬,村裏整修了彎彎曲曲、環繞大半個村莊的西河。新河由村南流經村西,河牀寬21米、長800餘米。到2002年,村民們在原河灘上陸續蓋起了排排大瓦房。原河間小路,被改建成寬8米、長500多米的水泥大道。

舊時,村裏只有一條東西街,坑坑注窪,寬窄不一。南北向的小巷,拐彎抹角。如今,村內街寬巷直。人們家家戶戶都喫上了自來水。

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880萬元,人均純收入6541元。

《興隆庵》

20世紀40年代前,小珠山後有興隆庵、青雲庵、青龍庵、蟠龍庵四大庵。

興隆庵,又稱南廟,位於本村河西崖、帽兒山北麓,爲大南莊村白姓人所建。因戰亂,白姓人後舉家遷走。臨走前,將記述廟宇佔地、建築、擺設、廟田等情況的廟單放在廟裏的神像底下。後來,廟單被原柳花泊村薛姓人發現。從此,廟宇由薛姓人掌管。1945年本地解放後,廟內神像被毀。廟宇以及看廟的薛姓人,屬本村管理。1966年,廟宇被拆除。

此廟佔地1畝多,有正殿3間、南偏殿3間(中間一間爲廊房)。正殿內供奉如來佛爺像,東偏殿供奉觀音菩薩像,西偏殿供奉牛、馬神像。在廊房兩壁上有“四大天王”的畫像。

院中有一口生鐵鐘,重約200斤。廟門前有兩棵古柏,粗二人合抱有餘,高10餘米。

以前,每到大年初一等節日,周圍村莊的居民便到此祭拜,祈求神靈保佑。

《王増金少年有志》

王增金,1930年生於本村一貧窮農民家庭。他自小胸懷大志,但讀了兩年私塾後,因家庭困難輟學。他七八歲時,正值日本鬼子侵略中國。他帶領小夥伴,挖黑泥做手榴彈、手槍等玩具,一心想去打敵人。1945年本地解放後,十幾歲的他就擔任了村兒童團團長,組織

兒童站崗放哨,配合民兵防範敵人的破壞活動。解放戰爭時期,他毅然參加瞭解放軍。在戰場上英勇善戰,屢立戰功。

全國解放後,他曾任解放軍某團團長、濟南軍區副軍級幹部。1995年,病逝於濟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