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悚片《京城81號》熱映,在重慶,也有一座神祕民國樓房——北碚白家洋房,傳樓中有白麪人夜哭。老人說,60年代,有人拆樓,而牆體被砸滲血,拆樓人當場死亡……《北碚區志》:樓爲白敦容修建,白死後暫葬於屋中。後有學生死房內,無人收屍,被傳爲重慶鬼樓

 

在當地老人記憶裏,到上世紀80年代前,白家洋房一直都是溫塘峽口最重要的一棟建築。民國時,中央日報曾刊登一系列相關報道;中國第一部恐怖電影《夜半歌聲》(1937年版)劇組曾慕名來此取景;不少關於北碚老建築的書籍和照片上,都有對它的介紹;在對岸的金剛碑古鎮,航行在嘉陵江面的船隻上,都能看見它屹立的身影……只是在後來的工業大發展熱潮中,白家洋房逐漸隱沒於廠區房舍中,才變得面目模糊起來。

重慶鬼樓

鬼樓聲名流傳

 

  上世紀20年代,愛國實業家盧作孚爲建設北碚“嘉陵江小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招攬人才,特給留洋好友、庚子賠款委員會委員白敦容建造了一座能俯瞰嘉陵江景色的小洋樓居住養病。別墅庭院坐落在山坡頂,既可鳥瞰嘉陵江溫塘峽口壯美風光,又可遠眺北碚老城,兩岸風光盡收眼底。

 

  白敦容只住了不到一年就病逝,停柩樓中。他太太是位洋夫人,獨守空房,路過的人經常聽到有面色煞白的人在夜晚哭泣。後來,當地人傳說,這樓房犯忌,不吉利,有鬼。

 

  調查:記者在北碚圖書館找到1989年印刷的《重慶市北碚區志》,其中“別墅”一章有記載:坐落在大沱口小丘上,1樓1底,半西半中,是北碚最早的一座洋房。由庚子賠款委員白敦容修建,故俗名白家洋房子。因地勢荒野偏僻,白死後暫葬於屋中。抗戰時期爲復旦大學學生租用,有一學生死於房內,長期無人收屍,後被傳爲鬼樓。


 

  傳說2

 

  富家女窮學生

 

  樓上雙雙化蝶

 

  網友“可靠消息2011”曾發帖說,解放前這裏是一個富人家住所。富人家的漂亮女兒和一個窮學生好上,家裏卻要把她嫁給一個當官的。兩人約在一個月黑風高夜私奔,但消息不幸走漏,當窮學生來鬼樓接心上人時,家丁一陣亂棍把他當做賊人打死。女孩悲痛萬分,服毒自殺,倒在了戀人屍體上。後來富人家覺得不吉利,就把這棟樓廢棄了。富家女和窮學生,則化成了蝴蝶。

 

  調查:這個故事聽上去猶如《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民國版。據《環球人文地理》報道,白家洋房曾是中國第一部恐怖片《夜半歌聲》(1937年)的取景地。

  傳說3

 

  拆樓人死當場

 

  牆體滲出血絲

 

  當地老人介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有人想拆除鬼樓。黃昏時分,有人掄大錘砸牆,剛一砸開,圍牆倒向草地,竟慢慢滲出絲絲紅色血跡。這時,本已荒了幾十年的樓頂煙囪嘩地一下掉下來,正好砸到了掄錘者身上,當場斃命,其他人嚇得落荒而逃。此後,再沒人敢去鬼樓砸樓。

 

  調查:曾數次探訪白家老宅的《環球人文地理》特約記者寒溪夜浣告訴記者,煙囪掉下可以解釋爲大錘震動所致,但牆體滲血太過超脫科學常識。他本人在鬼樓勘察時,發現圍牆裏爬滿一種結着小紅果的藤蔓植物,他翻越圍牆時曾擠破野果,紅色漿液灑得到處都是,看去如血一般,“當時拆房隊員心裏害怕,又正值黃昏天色晦暗。牆體倒下後砸碎一地野果,紅色漿液漫出,再讓掉下的煙囪一嚇,落荒而逃也在情理之中。”

 

  果然,記者在白家洋房屋頂上、圍牆邊都發現了生長茂密的商陸,商陸若等到果實成熟,被擠破後確會留下紅色汁液。據北碚區政府網記載,上世紀40年代,林語堂某天帶着家人蔘觀,進溫塘峽,坐在船舷上,遠遠瞧見對面一座小山頭上,孤單單一座房子,被一簇美麗小叢林包圍,這正是白家洋房。林語堂自言自語:“這真是一個很妙的居處,離空襲目標也很遠。”但嚮導告訴他,這是一座“鬼屋”:傳說一天傍晚,從合川下來一人,剛出溫塘峽口,突然雷雨大作,四顧無一避雨之處,只見小山頂上有一小樓房,乃投於其檐下,雨停,一輪明月高掛,微聞樓上有聲響,這人向上一望,但見一女人披頭散髮,抱着一男屍站立窗前,嚇得魂不附體狂奔而逃……當時《中央日報》記者也曾前去體驗,住了一夜後,刊登了一篇《鬼屋探鬼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