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第4天,我们汇总了一些放映情况说明,得到观众热情回响,昨天这篇文章下面有很多留言,也许比较主观,但都反映了电影节展映期间的真实情况,这其实也是电影节的一部分,且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在官方文献里。说到迟到不能入场这件事,源于所有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电影票背面,都印刷了一句话:电影开场15分钟后禁止入场。

昨天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第4天,我们汇总了一些放映情况说明,得到观众热情回响,昨天这篇文章下面有很多留言,也许比较主观,但都反映了电影节展映期间的真实情况,这其实也是电影节的一部分,且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在官方文献里。因此,我们希望观众能够继续跟我们的每日通报互动,将你所见到的都告诉给更多人。希望带给更多的观众更多临机应变的经验,也希望带给更多的电影节专业人士参考。

6月19日第五天

今天是电影节上半程的尾声,《撒旦探戈》7个半小时第一场放映考验观众意志力。放映整体来说没有大问题。

昨天帖子里留言最多的是6月18日寰映放映的IMAX版《登月第一人》的讨论,包括微博网友Kristen-Karry_Cai等多位观众反映说观影体验极差。主要原因就是迟到人数太多,迟到时间太久(40分钟),入场之后还走出来走进去以及说话音量干扰到其他观众。

同场的另一位观众还指出在登月高潮戏打开IMAX画幅时出现了一位观众抗议一对男女观众说话的场面。男女观众里的男士回说:影迷们不就是花150买票看电影为了文艺感么?小哥哥,其实大家花的是120。

但,这件事在今天晚上19点的时候有了反转,根据网友S描述,昨晚寰映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了迟到不能入场的规定,因此迟到观众与工作人员争论了起来,工作人员说若放迟到观众进场的话场内观众会投诉,但最终还是让这些观众入场了,因此原本迟到几分钟和十几分钟的都在半个多小时后入场。

说到迟到不能入场这件事,源于所有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电影票背面,都印刷了一句话:电影开场15分钟后禁止入场。但,这句话似乎从未被执行过。因为它只是友情提醒,而不是规定规范。假如它变成了规定规范,它能在上海被执行吗?感觉难,原因可能有以下2个:

1、绝大部分的场次都由以下三类人构成:团体票观众、个体票观众、组委会的嘉宾保留票观众,由于各自的属性截然不同,势必造成对电影节的理解完全不同。因此,假如发生了被拦在影厅门口的情况,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激烈反应,大面积地引发纠纷。

2、上海国际电影节涉及到了影院47家,分布在全市每个区,很多影院赶场非常方便,但出现特殊情况如见面会等就会耽误赶场。15分钟这件事对于戛纳、釜山、平遥这种只在电影宫区域活动的电影节也许是适用的,但对于上海可能不太适用。

那么,15分钟这件事是否就是无解的呢?我们认为,对于上海国际电影节来说,很多事情都可以去尝试,只要组委会认同15分钟这件事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那也许可以尝试在明年电影节的部分场次上试行。只要宣传做得充分,就像今年的《辛德勒的名单》杜比视界版、就像去年开始的线下和线上错峰销售一样,就真的有可能试出一个突破口。

不过,我们又想起来一件事:每张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电影票背面,其实还印着一句话:未经许可,场内不得摄影、摄像和录音。这句话可能是电影票背面七条里被执行得最糟糕的一条了,从迫切性来说,它是不是应该比15分钟这件事更值得先走一步地执行?

我们还想起来一件事:每张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电影票背面,其实也印着一句话:请于影片结尾字幕播放完毕后离场。这对于绝大部分赶场观众来说恐怕并无必要。

所以这背面七条到底是谁搞出来的?借鉴自哪个国际电影节的?有没有机会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调整一下?再强力执行呢?

更多故事欢迎观众提供,更多情况欢迎观众补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