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的脚步日益临近,广大纺织服装企业也陆续进入休市状态。扛过了2018年的风风雨雨,总算又熬过了一年,但现在老板们最担心的是年后员工的流失率——春节过后还有多少员工能回厂上班?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的推进,农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年轻人不大愿意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加之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也迫于东部沿海的成本压力,开始向中西部做产业转移投资,在家门口或许也能找到高性价比的同样的工作。

下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女老板回老家投资织布厂,本地招的普通员工,能拿到每月8000多的工资,还能包吃住,何必还往外跑呢?

美女老板回乡投资7000万建织布厂

1月2日,天气阴雨寒冷,可在安徽龙宸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新车间项目工地上一片热气腾腾,建筑工人们冒着严寒为工程抢时间赶进度,预计今年3月初投产运营。走进生产车间,只见一边是机器轰隆作响的织布声,一边在对生产好的成品进行包装,工作秩序一片井然。

安徽龙宸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是响应县人大招商组邀请和凤还巢政策回乡创办的企业,位于开发区内,注册资本7000万。公司于2018年9月份成立,主要生产布料,是安徽玉堂雨具有限公司最大的布料供应商。

据悉,公司厂房准备分两期建设,全部建成后总占地约55亩。第一期占地25亩,准备投入800-900台织布机,主要用来承担第一道工序,即织布。二期计划用地30亩,主要进行练白、压花、定型、涂层、压延等工序。“二期主要是配合玉堂雨具进行一些后续工序的加工。目前厂房的材料已经全部运输到位,春节后就开始动工建设。一、二期全部建成大约需投资1个亿。”总经理疏会亭说。

疏会亭一边介绍,一边带笔者参观已经投产的车间。车间里几百台机器一齐运作,场面十分壮观。据悉,这个车间10月份开始投入使用,目前有501台机器。“这些喷水织布机是目前最先进的机子,其自动化生产程度,不仅让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而且产品合格率达100%。由于操作比较简易,一个工人能操作30多台机器。”

疏会亭告诉笔者,现在一台机器每天能出600米布,每天产量达30万米,产值60万。二期建设全部完成后,年产值预计将达5亿元。

自建厂以来,龙宸纺织视环保为企业的生命线,投入200多万元建成中水回用工程,将实现中水循环利用,节约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达到了零排放目标,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作为车间后勤主任的吴秀明主要负责车间管理这一块。她表示这里的管理也很人性化。“我在别的纺织车间干了二十多年了,这边开工后,我就过来了,一是这里离家近,方便照顾家里,二是这里的总经理年轻有想法有干劲,跟着她干我心里踏实。”

杜士美是车间的挡车工,主要做一些辅助性的工序,工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我是今年10月份过来上班的,现在一个月能拿到8千块钱,并且包吃住,没什么花销。”杜士美说。像杜士美这样的普通工人这里还有100多个。

疏会亭告诉笔者,由于上机操作需要一些技术工,目前大部分员工是从外面带回来的。公司明年计划再招募60余人,等二期厂房建成后,再招募100余名工人。“有些家乡人在外地打工,知道我在这边办了纺织车间,都想回来干呢,一来工资不比外地低,普通工的工资每月在7千到8千左右,熟练工能拿到1万多元。二来也能顾家,其实比在外强。”疏会亭笑着说。

作为一个敢想敢干的年轻人,疏会亭在县招商引资和引凤还巢政策的吸引下果断回乡创业。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回乡发光发热,支持家乡发展。”

当问及有没有困难时,她表情严肃了一些,“目前困难还是不少的,比如技术工种的不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运输成本也比较大。希望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也希望在外地做纺织配套行业的老乡们能积极回乡创业。如果纺织行业在家乡形成集聚效应,那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为安徽玉堂雨具最大的布料供应商,龙宸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布料质量优,耐磨又防腐。但疏会亭并不满足于目前的成就,她说接下来公司打算与高校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道路,研发出透气、防潮、防静电等功能性产品,打造专精特新企业。

90后为啥不愿意去纺织厂上班?

这是做什么的?很多人对这些照片感到陌生。这个看起来像化学实验室的地方是染整打样的工作间。

打样是纺织印染企业生产中的第一道关口,颜色多达五六千种。

网友说,十几年前,这是个要托关系、走后门才能干的抢手活。不过眼下却没有这么「吃香」了。

什么原因?过来人说,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不佳、枯燥等问题可能是主因。

不过据说收入还是不错的……

确实,互联网等新兴行业越来越多的「抢走」了年轻一代人才。

毕业后选择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大学生已为数不多,更何况是在大家眼里看来又苦又累又脏的印染企业的车间工作。

对于一个农民工来说,一个公司招人基本没有门槛,只要是个劳动力就行,然后一个月能6千以上的月薪,可以算是一份很高薪的工作了。

可是对于纺织厂来说,即使一个公司在招聘广告上写着月薪6千,还有各种福利,也可能就是招不到人,愿意工作的基本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可是一个公司如果都靠劳动力不是很强的人来做事,势必会影响公司的运营发展。而且劳动年龄都普遍老龄化,没有新鲜的血液注入,公司是不能长期发展的,等到这些老员工都做不动了,那基本上公司也没办法运营下去了。

所以,目前纺织印染工厂的HR们最担心的是,即便是月薪8000元,也未必能够顺利招到年轻、有实力的工人。

年轻人他们都去哪了?

1年后招工难

每年过完年,都会有报道,说什么企业招工难。

尤其是沿海制造业基地,最近这十来年,没一年不吵不闹的:老子招不到人!

想想2008年前,那时候的70后们要想进个像样子的工厂,还得托熟人,请客送礼之类的,跟孙子似的。

现在呢?反过来了,没有年轻人再想进工厂当工人了,老板们也牛不起来了,舔着脸好话说尽,连哄带骗的,招人也难。

以前沿海城市的市区居民90%的人都是工人子弟,但是这些人已经彻底不做工人了,郊区的年轻人也鄙视做工人,就算再没有门路,那也得在工厂找个清闲的管理职位,三心二意的混日子。

一大批中小制造业如今世道不好,之所以还能勉强维持,是因为有一批60后、70后的农民工在支撑,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不敢歇,也不敢闹,他们拼命干活的动力是子女绝不再进厂当工人,能够改变家族命运。

如果再过十年,等这帮人退休,或者干不动了,制造业的车间里就真找不到工人了。

现在的80后、90后,进厂打工主要是找对象谈恋爱,顺便长点见识,对于学习专业、钻研技术,根本不感兴趣。

这批人已经毫无机会,失去理想,带有绝望,未富先废。

2农民工去哪里了?

现在的城市子弟们靠着父辈的积累,基本上都完成了转型,根本不可能去工厂上班,那是他们看不上的地方。

干什么不好呢?干什么都比当工人舒服还挣钱多,这是他们一致的看法。计划经济年代当工人的荣光,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工厂里都是农民工,而农民工越来越少,工资水平也越来越高,其它成本也是年年看涨,最后产品就毫无价格竞争力了。

更可怕的是社会上的观念,完全变了,对于工人,没有正眼相看的。

要是哪个男孩子说自己在厂里上班,就是农民工的女儿也会鄙视他。这种舆论环境下,这些制造业还怎么玩,真的玩不下去了。

那么农民工哪儿去了?

主要成了「农二代大学生」。他们毕业后在大城市的各个角落晃荡,怀揣希望,但是毫无希望。希望在歌声里,在诗里以及所谓的远方,听着听着也麻木了,也佛系了。

他们的职业最多的是房屋中介、各类销售员之类的,年纪超过30岁就难办了。这也是中国经济的困难之处。

我曾经在珠三角一家传统制造业工厂考察,车间内的操作工,年轻人很少,最小也是30岁。倒是在管理区,财务、人事、销售等,都是年轻人,因为这些工作相对而言,还算体面点。

因为农二代也是大学毕业,他们的父母绝对不会让子女去车间上班了,他们自己也会觉得,那个地方真没前途。

十年后,工厂要是关停,如果不出现意外,这些30多岁的农二代大学生大吵大闹一番后,会大批失业。

3考证和自己玩

曾和某熟人聊天,他说他村子里好几个大学毕业的孩子,有一年到头都不上班的,就窝在家里考证,各种各类的职业资格证,忙个不亦乐乎。

还有的干脆是自己当个体户,送货跑运输,甚至玩自媒体的。硬是没有一个是进厂当工人的。这样下去,中小制造业还有未来吗?

从用人角度看,管理员和操作工,中国1:8是合理的,德国约1:4。但中国大学生录取率超70%,算上存量劳动力,也是严重结构失衡,大学生太多,怎么消化呢?

一旦楼市偏冷,大批中介和各相关配套的个体户马上就失业。到时这些农二代大学生们进退失据,会大面积失业,这是隐忧所在。

制造业工厂需要大量理科生,但是现在企业利润薄,导致大量优秀学生选择从事金融、法律、中介等服务行业,表示绝不进厂。这些人从生产领域进到分配领域,导致生产行业人员素质越来越低。

不要相信什么高科技研发(光伏),说穿了就是买套进口高科技机器。你看看「机床加工中心」,基本是意大利、德国的。只要有一点儿波折,企业就垮。

普通员工最希望把企业的利润,年底全部分掉,房价这么高,分钱最实惠。他们不喜欢把利润留出来搞研发,搞积累。企业垮了,反正明年换一家就是了。

大大小小的老板们何尝不是这种心态?辛辛苦苦挣点钱容易吗?还不如拿着钱去搞搞金融和房地产得了!

但是,站在更高的宏观经济上看,这样做的结果是,满大街都是乱窜的失业者。

4用工荒的真相

所谓的用工荒是企业和年轻人的双输。

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是供需不匹配,大量的年轻人没有技能,但因为生活成本高,也得要高工资;成本高昂的企业无力支付,双方僵持。

年轻人,骑驴找马,随时跳槽;企业面对大量的生手,前期培训费用打水漂。其实大学生也活得差,企业也活得差,双输。

企业只想要熟练农民工,不要大学生,嫌他们娇气还事多,有脑子的人不好管不是?

现在一个企业只是招聘10人,却写招聘100人,原因是想多挑挑,但实际上工资开得低;而农民工被某些唱高调的新闻误导,对工资抱有太高期望。

于是一方面企业找不到人,一方面农民工找不到活。企业和工人僵持,却被人报道和解读为用工荒。

所以,用工荒的真相是缺少:熟练工和苦工种。

一、中国毁掉了「技校」,德国75%的中学生是去了技校,中国90%的中学生是去了大学(主要是文科)。

以前技校毕业去工厂,现在进高校为了赚钱,活生生把人关了三四年,培养了一批酸秀才。剩下的歪瓜裂枣,越来越不会干活,还眼高手低,一般工作不想干,真要技术的工作干不了,企业根本不敢要。

做坏一批产品,损失远远大于节约的工资,熟练工培养周期太慢,所以出现抢工人。说白了,工人很多,但是有点儿技术的不多,企业没法用。

我曾观察了一个企业,普通制造业,企业员工除了老板一家全部是大学生,其他都是中学毕业,日常电脑管理做得也很好。

该企业前几年也招聘了几个大学生做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但是他们上班就是拿着「考公务员」或者「英语六级」书复习,和农民工无法交流,工作马马虎虎,抱怨一大堆,确实没办法使用。

二、是苦工种,如搬运,年轻人不想干,中老年干不动。我认识一个搞装修的小包工,在某一线城市苦干十五年,为儿子买了房买了车。

儿子现在某小公司混,月薪不到4000元。装修工月入8000元很正常,但吃住太艰苦了,儿子果断拒绝。

590后的好日子

90后的农村员工,绝大多数是喝可乐、吃麦当劳长大的,刚刚出来工作的时候,就遇到新《劳动合同法》的强力保护,根本不关心企业的难处。

90后员工只会和老板儿子比生活待遇,然后产生怨恨心态。这个状态,很难维持多久的。我们国家的经济,必将迎来一次考验。

很多企业招聘给出了4000~7000元的工资,其实是「计件,不交社保」,新手根本拿不到这些。

今后机器会慢慢取代一部分人力。有个朋友,买了一台机器10万元左右,取代了两个熟练工,效率大增,原来要一天,现在半个小时。

机器不需要缴纳社保,也不需要「辞退赔偿」。当然,大部分工种还是要人力完成。但这里少用一个人,那里就会多出一个劳动力,总体还是有用的。

劳动关系不稳定,员工大流动,熟悉本企业特定岗位的工人越来越少,所以做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率企业就是个笑话。

但企业负担太重,产能过剩,也无力提供高福利,恶性循环。

结果是绝大多数制造业在低水平竞争,你花三年的高成本培养工人,会一夜之间全部辞职。

对制造业而言,财政、老板、工人,这三方是不会同时达到满意的。

中国制造业利润薄,就业人数多,还在初级阶段,在没有进入高科技打遍天下的水平前,「财政,老板,员工」,不可能同时乐呵呵。

现在情况是:财政满意,员工满意,小老板不容乐观了。中间掉链子的后果就是,就业压力跳过企业,直接到了各地方。

要为中小企业减负,优化民企经营环境,怎么搞?其实大家心知肚明,那样才是90后们好日子的开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