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美酒,品酒大师会给大家一些不错的建议,而作为医生的我更乐意给大家推荐一种相当不错的药酒——茵陈酒。老师是一个喜欢每日饮酒的人,常常说:“有酒我学仙,无酒我学佛。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说到好酒,自古有句话叫作“酒香不怕巷子深”,透着股东方儒家文化中的含蓄和内敛。然而,我常常想,若是巷子再浅一些的话,岂不是会有更多的人品尝到美酒?

如今,关于美酒的广告铺天盖地,各种名酒争相在媒体上打出名头,前些年中央电视台广告的“标王”,总是几家酒厂争锋,“各领风骚三五年”。到底“标王”是不是就一定是好酒呢?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但我对泛滥的宣传一般是不以为然的。毕竟,在现代信息社会,通过互联网什么的,每个人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而在海量信息的背后常常隐藏了太多的虚假。这个时候,大家真的需要一双慧眼来辨认一下什么是货真价实的美物!

对于美酒,品酒大师会给大家一些不错的建议,而作为医生的我更乐意给大家推荐一种相当不错的药酒——茵陈酒。

我了解这个药酒纯属机缘巧合。那时候,我还在跟我的老师学医。有一次,老师配药需要一些散酒,就让我到一个酒厂去取。一位老先生听说我是买给老师的,就给我弄了点好酒,那酒的香气闻起来真的不是一般的香啊!我当时就来了兴趣,跟那位老先生磨了好久,他最后才不情愿地透露说,酒中多了一味茵陈。我把酒拿回去给老师,老师也对这个酒赞不绝口。从此,我对这种加有茵陈的酒印象格外深刻。

老师是一个喜欢每日饮酒的人,常常说:“有酒我学仙,无酒我学佛。”其实,酒本身就是一味药,且为百药之长,善喝者还能祛疾。所以,仙家从来不忌酒。

当然仙家也不贪酒,我就从来没有见过我的老师喝醉过。不管多好的酒,他往往是3钱一小杯的不超过3杯,8钱一杯的不超过一杯,对于喝酒的量把握得非常好。总之,凡事得讲究个“度”,若是不善喝的,茅台一灌就是一瓶,搞不好真会弄成酒精肝,本来祛疾的酒反而致病了。

茵陈酒对乙肝患者大有好处

后来医书读得多了,我才知道茵陈酒原来也出自古人的一个方。配法也很简单,就是用1斤酒配上30〜50克的茵陈,一般泡上7天就可以喝了。脾胃不太好的人想要补中益气的话,除了放茵陈,还可以放点儿大枣,不过要将大枣掰开,这样才有利于成分析出。

生活中,我还常用这种酒帮人排忧解难。记得九几年的时候,一位原来是食品研究所工程师的朋友由于多年携带乙肝病毒,弄得整个脸都是乌黑乌黑的。他看了很多医生,也吃了不少药,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后来,我建议他买500克茵陈,拿300克泡酒,剩下200克喝茶。当茶喝可以随时随地,当酒喝就每天一小杯,不要多。就这样喝了半年左右,他的脸色开始变得红润。更神奇的是,他去医院检查,结果竟然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说实话,当时我也就是想缓解一下他乏力、腹胀等一些难受的症状,没想到会出现如此大的转变。虽然他的情况特殊了点,但是我在临床上发现,有乙肝的朋友喝了茵陈酒之后,多数症状还是能够得到缓解的。

其实,茵陈和酒配在一起是一个绝方。首先,酒中有大量的水,中医讲肾主水,所以水能入肾。此外,酒还能入肝。或许大家听得最多的就是喝酒伤肝,不过,倘若能够将美酒喝到微醉却不烂醉的地步,往往可以体验到神仙般的感觉,并且能有超常表现,创下奇迹。比如诗仙李白,美酒下肚,即兴发挥,毛笔一提即是千古佳句。还有世称“癫张醉素”的怀素和尚,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往往多有佳作,时人谓之“醉僧”。

当然,这是饮酒留下的美谈。实际上,酒性温燥,具有鼓动肝阳的功能。喜欢喝酒的人便常常开玩笑说:“喝一瓶酒像狗,喝两瓶酒像熊,喝三瓶酒像熊猫,然后像孔雀,喝着喝着,最后成了大象。”说的就是酒起功效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智慧的古人或许是考虑到每个人对酒的把持力不同,常常有人会因饮酒过量伤及肝脏,这才在酒中加了一味茵陈,制成茵陈酒。茵陈酒妙就妙在,茵陈的加入非但不减酒力,反而可以更好地对酒提香,而泡好的茵陈酒也没有药味,酒色更加清澈透绿,一看就令人垂涎欲滴。对于肝胆系统有疾的人来说,这是一味很不错的保健酒。

春天的茵陈可以入药。正所谓“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的茵陈当柴烧”,当春风刚刚吹拂大地的时候,那一地绿绿的、带点灰白色毛的绵茵陈是最好的。春天、绿色都和肝相对应,而白色可以入肺,所以,茵陈不但可以很好地入肝,还可以起到一定的宣肺作用,可谓是上天恩赐给人的一味佳药。

同时,酒中有水,它也因此具有水性。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酒也似水,能够遇他物之性而随之。加入酒中的茵陈也就改变了酒性,能够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茵陈具有“木德真君”之性,它性微寒,味辛中带苦,配上酒之后巧妙地祛除了酒的劣性,使肝脏得到极大的安慰,不再被浊气困扰。它好似“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春雨一般,一点点地滋润着劳苦的肝。所以,肝胆系统有疾的朋友不妨试着每日小饮一杯,相信它一定会让您体验到健康如往昔、快乐似神仙的双重美妙之感。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