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許多父母常犯的問題是,給予孩子的誇獎不具體,不管孩子做了什麼好事,都只會籠統地說“你太棒了”,而不是對孩子的具體行爲進行客觀的評價。有些家長喜歡攀比,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聰明。

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重視家庭教育。

但是,好多父母卻深陷其苦,覺得現在的孩子怎麼那麼難管。

回想我們父母那一輩,大多家裏好幾個孩子,沒人管,也沒見有多大問題,怎麼現在一個孩子這麼難管。

許多父母疑惑,自己還要不要管教孩子。

答案是肯定啦,管還是要管,但是要看父母怎麼管了,如果您的教育方式並不受孩子歡迎,反而適得其反。

好的教育是結合孩子的成長特點,進行有意識的引導,使其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不是一味地將父母的各種認知強加給孩子,既然是強加,那孩子接不接受呢,不接受怎麼辦呢?

教育專家:90%父母們都不知道,下面這10種教育方式,其實孩子超級反感,家長們注意了,請自查。

1 以長輩的身份說教

好多父母很容易犯的問題就是,把自己在職場上的成功,當成是教育孩子的資本,給孩子的感覺是“你看我這麼成功,說明我的行爲方式就是對的,所以我有資本教育你”。

孩子在家裏經常被壓制着,沒有話語權,自己的想法從來不被尊重,父母只會讓孩子按照他們的方式生活做事。

這種不平等的溝通教育方式,雖然孩子表面沒有反抗,但是內心卻很排斥。2 對孩子要求太高

對於處於探索期的孩子來說,剛開始做事時,做不好很正常。

但很多父母會以孩子一次做不好來給孩子貼標籤,“你太差了”,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的是不斷磨練的機會和來自於父母更多的鼓勵。3 不合適的誇獎

許多父母常犯的問題是,給予孩子的誇獎不具體,不管孩子做了什麼好事,都只會籠統地說“你太棒了”,而不是對孩子的具體行爲進行客觀的評價。

讓孩子誤以爲只要自己做了好事,就該得到表揚,並不知道自己爲什麼會得到表揚。

這樣做的壞處是孩子在步入社會後,如果沒有得到別人的及時讚揚和肯定,他的挫敗感會很強烈。4 以自己的認知限制孩子

我們身邊是不是有好多人包括我們自己,經常會對孩子說,“泥巴太髒了,不能玩;地上太髒了,不要躺;水會弄溼衣服的,不要玩……”。

好多家長會以自己的認知來限制孩子,豈不知,這樣做會磨滅孩子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欲。

5 過分關心孩子

孩子長大後,許多父母還像照顧小孩子那樣無微不至、噓寒問暖。

但是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空間受到干擾,對此比較反感。父母一定要給予孩子足夠的獨立發展空間,否則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6 喜歡否定孩子

許多家長覺得誇獎孩子會讓孩子驕傲自滿,習慣了以批評打壓的方式教育孩子。

這種方式很容易讓孩子自信心受挫,產生自我否定的意識,覺得自己就是各種“不行”。最後破罐子破摔,不願提升自己。7 喜歡做比較

如果父母經常以別人家孩子的優點來對比自己家孩子的缺點,看不到自己孩子身上的優點,使孩子老是處於一種被貶低的狀態。

這種對比讓孩子時時刻刻處於焦慮中,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自卑。8 喜歡大包大攬

許多家長經常以爲孩子好之名,要求孩子,“只要你好好學習,其他的都不用管”,這樣會使孩子除了學習能力之外,其他能力都得不到較好的發展。

況且,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如果孩子除了學習之外,其他能力包括生活能力都比較弱,那麼孩子以後將很難適應社會。家長還是要多給孩子獨立做事的鍛鍊機會,孩子能做的絕不替他做。9 不以身作則

許多父母經常要求孩子看書要認真,寫作業要專心,自己卻在孩子面前玩手機,試問孩子心理能平衡嗎?

無論在生活還是學習中,父母都要做好孩子的同行者,作爲榜樣的力量引導孩子前行。比如孩子在看書,家長最好也拿起一本書看,儘量給孩子營造出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10 不明事理

許多父母在孩子犯錯誤時,不問青紅皁白,就將孩子數落一頓。

那萬一孩子也是受害者呢,他正需要父母的安慰呢,父母的這種粗暴的做法只會讓孩子更加委屈。

出現這種情況時,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傾聽孩子對這件事的表達,父母再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後和孩子一起想解決的辦法。

以上就是孩子比較反感的教育方式,不知家長們有沒有位列其中呢,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那怎麼做纔是比較好的呢?

復旦附中原校長謝應平:激發孩子內在學習動力纔是最重要的。

那麼,如何才能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呢?謝應平校長覺得家長可以從這幾個方面進行一些嘗試。01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要恰當

我以前帶學生去農村學農,看到孩子們在果園裏摘蘋果。孩子們蹦着跳着從樹上摘下蘋果,有時用水沖沖,有時洗也不洗,擦擦蘋果皮就把蘋果喫掉了。

再看看這些孩子平時在家裏喫水果,都是家長把蘋果皮削好了,把蘋果切成片,擺在果盤裏,牙籤插好了,遞到手上,孩子們還一副懶得喫的樣子。

這就是我們說的“跳一跳摘到的蘋果”。對孩子學習也是一樣。家長要把對孩子的期望值設置在合適的水平。既不要大包大攬,直接把“蘋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則孩子就沒興趣;又要確保這個目標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否則就會讓孩子失去信心。

02 承認差異 發現孩子的潛力所在

有些家長喜歡攀比,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聰明?人家第一名,你呢?這樣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別人笨”的心理定勢,甚至產生“媽媽喜歡別人”的牴觸情緒。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爲基礎。孩子現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較合適的目標,千萬不要因爲別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麼高。

家長要發現自己孩子的特點和長處。人有差異性,要承認差異,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方面更有潛力,更有優勢。不要只是爲了自己的面子逼着孩子讀書,在壓力下讀書是做不好的。03 別把孩子當成裝知識的“米袋子”

到底什麼樣的孩子是好孩子?是不是隻有100分的是好孩子?如果孩子爲人很好,動手能力很強,常愛提問題,那也是好孩子。家長要尋找、激發孩子的優勢項目,在這方面多鼓勵孩子。

其實家長要想明白,你是要培養一個裝知識的“米袋子”,還是要培養一個完整的人?或者說,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知識型的還是智慧型的?

如果是要培養智慧型的孩子,就少一些灌輸,鼓勵孩子多問幾個爲什麼,對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回避,甚至孩子不問,你還要啓發他問。提早認識ABCD不如讓孩子多問一個爲什麼。

04 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孩子的學習能力發展是有規律的。13歲以前,孩子的形象思維、直覺思維、模仿能力比較強,這個階段學語言最合適。比如小學背古詩就比大學再背要容易。到了高中,抽象思維、邏輯推理能力發展起來了,再學數學等學科會更容易。

但是現在很多家長倒過來了,小學學奧數,高中背外語,這就錯過機會了,事倍功半。什麼年齡要做什麼事。05 讓孩子體會成就感

我個人覺得,家長在學習上不要大包大攬,但是在培養孩子自信自強這方面要有意識的作爲。

莫言爲什麼會喜歡寫作?他自己回憶說,就因爲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老師很喜歡他,把他的文章當做範文讀出來。

我爲什麼會喜歡數學?我讀中學的時候,有一次在全班第一個做出了老師佈置的某個難題,老師從講臺上奔過來,摸摸我的頭問,你現在的感覺是不是比喫一顆糖還高興?我說是的。從此以後就喜歡上了數學,認爲自己數學行啊。

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這給我們一個啓示:

小孩子要鼓勵,要給他成功的體驗,培養孩子的成就感。有成就感纔會有興趣。

作爲家長,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還有一點可以做,就是讓孩子做家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06 要爲孩子解決具體問題

對家長來說,只有鼓勵也不夠。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如果你只是在旁邊說“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也意義不大,要幫助孩子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

比如有的孩子剛進小學時做數學口算題目比較困難,家長可以借鑑體育訓練中“分解動作”的做法,40道題目,孩子一下做不完,家長可以把題目分成8組,每組5道題,做完一組再做一組。

可以用“限題計時”提高效率,譬如每做對5題的時間記錄比較,或者“限時計數”的辦法,給他10分鐘看他做對幾道題。這方法同樣適用於抄寫詞彙等作業。

這樣把一個比較困難的大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任務,化難爲易、化繁爲簡,是教師和家長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體驗成功、提升自信心和興趣的有效方法。07 用孩子喜歡的方法激發好奇心

保護和激發好孩子的好奇心對於激發學習動力也非常重要。

我記得小時候,生物老師教我們養小球藻,在一個廣口瓶裏放上自來水,每天往水裏吹氣,慢慢水的顏色變綠了;還讓我們把蚯蚓剪成若干段後埋入泥土裏觀察如何慢慢長成一條條蚯蚓來……我覺得像變魔術一樣,因此就想長大了要做生物學家。

後來物理老師教我們做礦石收音機和晶體管收音機,自己裝的收音機接受到廣播那一刻真的很興奮,我又想做無線電發明家。

其實這些動手的小實驗也是家長可以帶孩子做的,對於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動手能力、探究習慣非常有用。

此外還有一些用遊戲學數學的方法,比如小一點的孩子搭積木,從中可以瞭解三角形、長方形、園、半圓等圖形概念和紅、綠、黃等顏色概念,還能養成觀察、記憶、想象、合作等習慣;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用撲克牌算24點,等等。

08 別上補習班,鼓勵自學+討論

對於補習班我是這個觀點:不要去讀,浪費錢是小事,浪費了孩子的時間和精力更得不償失;若養成孩子對補課的依賴性,養成上課不認真聽的習慣,則損失更大。

現在很多補習班魚龍混雜,資質也很值得懷疑。

我主張學生自己有問題去找老師、同學或家長問,而不是固定一個時間請老師來給學生補課。這就是自主學習和被動學習的差別。

我也提倡同伴之間的討論互助。自己學會的東西,教別人一遍,自己領會的更深,而且討論可以產生新思路新方法。所以,討論的結果是雙贏的,孩子的溝通能力、合作意識也能得到培養。09 家長做榜樣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三條途徑:自我學習,同伴合作,專家引領。

自我學習和同伴合作剛纔已經談到了,“專家引領”的這個“專家”對小朋友來說,不僅包括老師,還包括家長。

最好在孩子學習時,家長不是跑去看電視、打麻將、跳舞,也不是站在門口看孩子是否在寫作業,而是坐在孩子身邊一起看書學習。

一流的家長做榜樣,二流的家長做教練,三流的家長做保姆。和所有父母、學生一起成長,點擊最上方頭像關注“教育行動”

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