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皇帝操蛋却还是可以维持276年的原因,网络上流行的观点就是明朝建立了成熟的权力制衡制度,即文官集团可以代替皇帝维持帝国的运转,所以明朝皇帝不需要像清朝皇帝一样兢兢业业。

  这个观点很有道理,但绝不是明朝长寿的所有原因。在静夜史看来,明朝之所以能够在皇帝普遍平庸的状态下维持276年,有几个原因不可不察:

  1、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是朱元璋的发明,也是保证明朝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呢?因为全天下几乎所有的文人都被戴上了八股取士的帽子,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给了全天下知识分子两个选择:要么通过八股取士的独木桥,进入大明帝国的统治阶层;要么安安静静地做一辈子农民。

  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大的知识分子开始抱着书本潜心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

  不得不说,八股取士的效果是明显的,因为考取功名之后,国家会给到很多政策,比如减免赋税徭役等,这使得知识分子挤破头都要钻进八股取士的圈子中。

  在明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绝对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收益,在这样的推动下,广大知识分子前赴后继,从事其他行业的人才大大较少。

  这对于社会稳定无疑是非常有利的!比如明朝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骑兵叛乱,竟发现身边没有一个刘伯温式的军事,更没用李善长这样的能臣。朱宸濠身边的,是李士实、刘养正这种不得志的科举牺牲品。

  再比如后金努尔哈赤起兵反抗明朝时,他的身边,是明朝县学生员范文程。

  读书人虽手无缚鸡,但是有颠倒乾坤之能。朱元璋身边的刘基、李善长等人,都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厉害角色。朱元璋通过八股取士,彻底杜绝了刘基之类人物的出现,社会自然稳定。

  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曾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在八股文的影响下,明朝思想被束缚,文人被绑住,加上忠君爱国的思想洗脑,社会稳定程度大大提高!

  2、编户制度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继承了元朝的编户制度,即“诸色户制”。

  诸色户制是元朝为了作战和生产的需要,将老百姓以职业进行区分,比如军户就是专门打仗的,匠户就是专门打造兵器的。各色户职业世袭,不得随便转籍。

  应该说,诸色户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积极意义,但是对于社会的长远发展肯定是不利的。

  不过朱元璋没有考虑这么多,他将元朝的诸色户制度直接照搬过来,对大明所有的百姓进行了分工。

  根据军户打仗的特点,朱元璋创立了卫所制度,即军户平时种田,战时打仗,这项制度节省了大量成本,曾被朱元璋称为“朕不费一粒米,而养百万兵”。不过朱元璋驾崩后,卫所兵的战斗力断崖式下降。

  另外,相比于前朝,明朝对乡村的治理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代的乡村行政机构,多半是乡都图、乡都里三级,也有地方是乡保村里、乡保区图四级。”明代中期以后,里甲制开始走向衰落,里长、粮长也名存实亡,保甲制成为社会的主流。

  保甲制取代乡里制,职役制取代乡官制后,明代乡村治理结构自治程度大为降低,其治理功能也被大为削弱。先前的“皇权止于县政”逐渐被打破。

  明朝中期以后还出现了乡约与保甲相结合的情况,使得百姓受到的社会控制更加严密。

  在这样的条件下,只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百姓揭竿而起的难度就越来越大!所以社会相对稳定。

  3、重文轻武

  上文提到,明朝虽然制定了八股取士的制度,但是对文人的待遇确实好。这就相对而言让武将的地位大大降低。

  我们知道宋朝虽然孱弱,但是两宋国祚加起来仍然超过了300年,导致这个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朝的重文轻武制度,朱元璋很好地继承了这一点。

  朱元璋戎马一生,也深知武将的巨大危害,所以在继位后,就对军队进行了改组,通过屠杀功臣的手段将权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八股取士选拔了大量的文人,共同组成明朝的文官集团,文官集团参与国家治理,掌握着帝国的大部分权力,这就让武将的地位越来越尴尬。

  在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大规模战争的结束,武将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少,武将的权力也越来越少,重文轻武越来越严重。

  明朝效仿宋朝,不仅文人带兵,太监也可以监军,这让武将完全没有了社会地位。

  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愿意当兵,即使军户也因为田产被上级剥夺而大量逃户,所以“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成为人们的共识。

  即使嘉靖年间开始明朝开始走向募兵制,但是募兵制始终没有取代卫所制度。而且,即使取代了对于武将的地位也没有多少提升。

  没有人,也就没法造反,所以明朝的军队很消停。不过,也因为消停,明朝对于外族的免疫力几乎为零,这也让明朝在和后金的对抗中被拖得筋疲力竭!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