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旅行圈風靡着一句金句,叫“有錢人才敢在國內遊,窮的都出國了。”

  國內遊,特別是熱門景區,人多就不必說了,還貴,隨便就能讓人見識到自己的渺小,打回原形。

  而過去儼然貧富分水嶺的出國遊,如今竟成資金“追逐性價比”和“逐利”的充分體現;對比起門票價格高得咂舌的國內遊,出國的開支不過像是在爲別國的公益事業捐點小愛心。

  

  

  如今的出國不再是上流社會的專屬,仔細看看周圍,三天兩頭出國散心購物的反倒是你同棟樓的居委會大媽。

  中國人的購買力全球聞名,日本還曾經創造了“爆買”一詞形容中國遊客排山倒海而來瘋狂購物的盛況。

  一旦出現這樣的新聞,底下的留言必定充斥着各種詬病與不屑,但願意去理解背後真實的人卻寥寥無幾。

  首先,我們來敲個小算盤:黃山風景區的“進山”的綜合花費在2015年就已經達到了550元/人,用這筆開支,你可以踏平法國盧浮宮、美國黃石公園、印度泰姬陵、日本富士山。

  再者,我們來看一組數據:“漢堡經濟學”中“巨無霸漢堡指數” ——The Big Mac Index。

  簡單來說,就是統計全世界各地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的價格,把當地的價格用當時的匯率換算成美元價格。我們可以看到從1995年到2017年,中國的巨無霸價格從1美元漲到了2.5美元左右,美國本土的巨無霸價格也從2.3美元漲到5.3美元。

  如果因爲看起來中美漢堡漲幅一致就認定兩者的CPI漲幅一樣,那就大錯特錯了。巨無霸漢堡在中國的價格漲幅其實正是美國的CPI漲幅,但絕不是中國的CPI漲幅。

  十幾年前我們喫一份肯德基套餐要20元左右,現在喫一份也就30元左右;但是,小時候喫一碗麪可能只要2元,現在就得20元了。

  人民幣在過去10年裏走的是對內貶值、對外升值的道路。對內貶值,體現在物價上漲。

  現在人們手中的錢多了,趁着人民幣購買力還不錯,消費慾自然水漲船高;而究竟去哪兒買才便宜,相信對喜歡貨比三家的國人來說,不需要什麼經濟學知識就可以看清。

  所以,出國買買買已經是資金權衡性價比之後的體現了。這是無可指摘的理性選擇。

  

  

  當你還拿只有富人才能出國的思維定位這個社會,殊不知風向早已悄然變化——國內一些城市的生活與置業成本早已將其他國際大都市拋於腦後,出國不再與高消費劃等號。

  畢竟,現在的中國儼然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車票不僅越來越貴,門檻還越來越高。

  來源:美世2018全球生活成本調查

  最簡單易懂的例子,過去,出國的那批人無一不是人中龍鳳,海龜可是金領、高管、有能力的代名詞。

  然而如今,若是想要“捉鱉”,隨意去大街上一喊,十人中估摸能有半數回頭。

  正如一些人說的,“現在不回來,以後就回不來了!”但凡國內有點家底或關係的都回國了,留在國外的大部分情況是家裏幫不上忙。

  但即便順風順水歸國,海龜們依舊要在沸水中折騰一番。

  要知道,曾經在北美5年內就可以買一套獨棟新房的本科畢業生,到了國內,估計所有人都會讓人洗洗睡少做夢。

  當然就更別提在一線的北上廣用1000萬RMB才能買到100多平米的公寓,卻能在紐約、倫敦、悉尼等城市相當不錯的地段買到一間400-500平米的大house,還帶花園和泳池。

  同樣是在學海里煎熬個幾年,在買房這件事上光景卻大不一樣。即便如此,現在,越來越少人能夠輕易對這張“車票”說不。

  

  

  正如上文有人感嘆“現在不回來,以後就回不來了”,現在,中國經濟騰飛的速度可以說是有目共睹。

  不提如今中國企業在世界範圍內話語權的高速提升,單是在中國互聯網發展黃金10年中練就的全球最先進的移動支付系統,隨便拉來一個外國人一問,都會對無孔不入的二維碼支付嘖嘖稱奇。

  日本人感嘆:沒有智能手機,要飯也要不了了……

  所以,一邊在海外配置資產,一邊回國創業投資是當下許多投資人的選擇。畢竟,在高速發展的黃金年代,三個月等同一年。

  越來越多海外的人想回來,而國人出去也越來越方便。

  過去我國雖在經濟上領先,但護照通達性方面的不足總爲人吐槽。現在不一樣了,美澳都已全面開放10年簽證申請,對華開放免籤/落地籤的國家也已達到了71個。

  現代人雖比不得神仙一日遊遍四海八方,但是有機會去看到藍色星球的另一面,也算有了開拓視野的志向。而要讓國人樂意“舍遠求近”,權益有保障,花費更合理纔是客觀選擇。

  國慶大軍已至城門腳下,現在見到周邊人有要出國的,大家應該不會再沒見識地認爲人家家裏有礦了吧!雖然一些家裏沒礦的照樣還是出不起國……爲什麼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