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於很多設備廠商意圖自身進軍智能化平臺層的原因,並不願意開放數據接口,因而很多應用層、操作層的單位在進行智能化改造時會遇上一個問題:如果是新購進的設備還好,在購買時就提出開放數據的條件一般也都會答應,但是對於前期購進的設備由於購買時的認知條件所限,並沒有提出數據方面的要求並寫進合同,此時如果想開放數據就是千難萬難,就算以如各種條件讓設備廠商答應了開放數據,往往花費的成本遠高於重新購入設備。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源在於作爲主要客戶的住宅物業的業主缺少機構的統一協調性,業委會對業主是沒有任何的行爲約束力的,但社區智能化改造服務卻是一定是面向整個社區簽署服務合同,這樣一來,小業主的“衆口難調”的局面成爲了一種必然,無論怎麼做都會有人不滿意。

作者:陳皓

轉載請註明來源和出處

導 讀

隨着物聯網、信息技術、5G網絡的發展與國內大部分社區仍在使用傳統管理方式的現狀,這其中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商機。大批物業公司、科技公司、設備管理公司紛紛都看到了這一商機紛紛湧入社區智能化產業的核心。

隨着物聯網、信息技術、5G網絡的發展與國內大部分社區仍在使用傳統管理方式的現狀,這其中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商機。大批物業公司、科技公司、設備管理公司紛紛都看到了這一商機紛紛湧入社區智能化產業的核心。

然而,由於有些企業在進駐過程中,整個行業的生態的審視不夠充份,對智能化產業的生態定位不夠明確。從而形成了行業的野蠻生長,造就了一系列的發展亂象。

那要如何從應對、調整這些產業亂象過度到行業的健康發展中,這裏就個人識知對產業進行一點淺要分析:

1.社區智能化的產業生態結構與定位

1.1產業生態層

首先所謂產業,不是一個單獨的行業,必定是由不同的上下游企業、機構構成的一個生態體,從商業邏輯上來說,社區智能化產業分爲以下幾個生態層:

① 應用層:在這裏指的是真正使用、應用社區智能化平臺管理成果的機構。即單一業主項目的甲方,住宅小區的全體業主。他們是社區智能化的真正應用層與受益方。

② 操作層:一般來說,物業公司的現場工作人員是直接操作與使用者。只有他們遵守系統的操作規範,才能保證社區智能化真正地落地運營。

③ 方案層:根據前端應用層的需要與操作層的實際情況與後端平臺層與設備層的應用部署能力,制定出可行又具有針對性與行業前瞻性的方案。是整個生態層中承前啓後的核心,在某一具體項目,如何安排、設計產品由該生態層進行覈定。

④ 平臺層:基於方案層規劃的整體應用平臺,是軟件、硬件集成的核心。

⑤ 設備層:一般來說,即各設備生產的廠商,提供有價值、有保障,並能夠把數據傳輸到平臺的智能化設備。

社區智能化產業的和諧發展,離不開以上各生態層的有效配合。但是不同的生態層面臨的社會任務是不同的。雖然企業的根本任務在於盈利,但是如果想要能夠長久保持企業與行業的活力,弄清楚自己所在生態層的行業任務則是現在的企業必須弄明白的一件事。

1.1.1 應用層與操作層

智慧社區產業的特殊之處在於很多項目的應用層與操作層的分離。往往來說,應用層的真正受益方在於甲單方位與全體業主,然而操作層卻是物業服務公司。

應用層與操作層之間主要有以下兩個問題導致了社區智能化的落地困難:

1) 收費問題

所謂企業,必須是一個盈利的組織。然而現在社區智能化產業在住宅社區的應用中,社區智能化往往找不出爲社區智能化改造付費的主體。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源在於作爲主要客戶的住宅物業的業主缺少機構的統一協調性,業委會對業主是沒有任何的行爲約束力的,但社區智能化改造服務卻是一定是面向整個社區簽署服務合同,這樣一來,小業主的“衆口難調”的局面成爲了一種必然,無論怎麼做都會有人不滿意。

(以筆者親身經歷過的一件事爲例,某2000戶左右的住宅小區由於建的較早,車位只有1200餘個,隨着社會的發展,業主車輛在不斷的增多,車位越來越不夠用,於是有人提出要建立體車場的提案。本來這個提議很好,立體車場一建車位問題自然就解決了,然而在物業按照業委會的要求找到了立體車場的廠商後,報價80多萬,這時問題就來了,這個錢誰出?讓物業出,這個錢接近這個小區物業公司三年的毛利潤,而物業服務合同也只簽了兩年,物業公司撤場的時候立體車場也無法帶走,這樣的虧本生意誰會做?更何況物業服務合同時也沒提及要做立體車位;讓全體業主平攤的話,沒車的業主就跳了出來“我沒有車,爲什麼要出這個錢?”;按車輛平攤,有車的業主也都說“沒車的敢保證以後不買車嗎?以後買車的時候給線廠商會等嗎?”;按立體車場實際使用率收費的話,回家晚的有車業主說“我們都是停在這個小區,地面車位和立體車位都是小區車位的一部分,爲什麼要分那麼細?”……最後只能不了了之,然後所有業主又都來指責物業說物業不作爲。實際上,很多物業的服務極差是“反正怎麼做都會有人不滿,那就按我覺得舒服的做法做”的結果。)

因而對於現有的服務的住宅小區,特別是合同執行中的住宅小區,讓全體業主爲智能化買單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現在的服務中住宅小區的改造,都是物業公司忍痛打造標杆項目做的投資,然而這種出資模式是絕不可能長久與普遍化的。

真想解決住宅物業智能化“買單”的難題,唯一的解決之道是從物業費定價入手。即在與開發商或業委會在簽定物業入駐合同時,就把智能化平臺建設的費用計算進物業服務費中,至少算進第一期的物業服務費中。合同執行中的小區可以向業委會提出以增加社區智能化服務的名義重籤合同,把服務與收費進行綁定。

2) 物業與平臺的綁定問題

除了住宅物業爲典型代表的“小業主項目”外,還有另一種類型的物業業態,即“單一業主項目”,包括政企單位、擁有自己獨立產權寫字樓的大型企業、學校、醫院、交通樞鈕等物業管理項目。此類項目的最大特點在於甲方單位具有明確的組織結構,即有着相對明確的話語權,以剛纔舉的在住宅小區建設困難的立體車場爲例,如果在哪個醫院感覺停場車不夠用了,只要得到了醫院院長的批准,立體車場就能夠很快地建起來。因此,此類項目不存在收費難的問題,智能化園區管理系統完全能夠隨時以獨立報價的形式入駐。

然而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問題就是,此類項目正是由於獨立性過強,因而在管理方面有着絕對的主導權,有時甚至物業公司的入駐都是分拆管理的,即同一個項目,不同的區域、不同的管理內容都是由不同的物業公司進行的,一個項目有時甚至能有三、四家物業公司。智能化管理系自然也是由獨立招標的形式進行。這樣一來,就會形成甲方單位要求物業公司使用指定平臺系統的局面,這種情形對於物業公司肯定是極度不利的,因爲一個物業公司只有使用統一的管理平臺才能達到最有效的智能化管理的目的,接入不同的平臺系統先不提系統的兼容性,開發對接與使用培訓都是不小的成本。

物業解決此類項目問題的方法在於溝通與取捨,即如果能夠有與甲方產生前期有效溝通的基礎上,可以建議甲方把核心部分的物業管理與平臺做一個綁定招投標。如果不能有效溝通,在現有的環境下則需要果斷放棄整體平臺的運營管理,把整體平臺的運營交由甲方單位安排專人進行管理),專心於勞務工作上。後期,如果軟件平臺之間達成了接口互通的協議,通過轉件平臺之間進行轉接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但是有賴於行業力量的進一步的推動。

通過上述問題,其實我們也不難看出另一個趁勢,即物業公司本身也會漸漸地淪爲社區智能化系統的勞務派遣單位。實際上,這也是各中大型物業紛紛進軍社區能化平臺企業的原因所在。

1.1.2 方案層

嚴格來說,方案層應由物業公司(或一些甲方應用機構)自行解決,因爲作爲物業公司,你即然要做智能化改造,那你必須要知道你要把你的社區管理改造成什麼樣子,並根據你理想中社區改造的樣子來構築社區改造方案。如果智能化應用無法落地,那問題一定在於智能化的方案的設計上:

因此,方案層一定是智能化應用落地的關鍵點,而且如果要做好落地,方案層的規劃一定要掌握在應用層或操作層機構(集團總部)自己的手中,可以是一個部門,也可以是獨立子公司(以便於一些場合的獨立報價),而不能盲目交給平臺層進行運作。就算是規模較小的應用層或操作層機構,也應該通過行業的力量聘請臨時專家進行處理。只是較爲可惜的是,目前行業中並沒有專業的諮詢公司提供專業的解決方案,臨時專家往往只是以“朋友建議”的形式幫個忙,並不能形成商業責任。雖然也有公司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是往往由於不能明確自身的行業定位,硬生生把自己做成了軟件平臺公司。導致了方案層公司的長期缺位,而如果想要解決“落地難”的問題,方案層必須得到行業層面的有效優化:

1.1.3 平臺層

目前,該層面的蜂擁、混亂的原因除了在產業生態中的重要性外,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很多企業沒有想清楚各個生態層的邏輯與任務,以及自身在生態層中的定位。平臺公司、物業公司、設備公司、互聯網公司紛紛參與到平臺建設這個環節中,卻又往往受到母公司發展思路與規劃的制約(有時甚至這種制約不是來自於母公司的政策,而是來自於平臺子公司與客戶的潛意識),結果導致了各類型的平臺公司的日子都不好過:

一窩蜂進軍平臺層的同時,更怪的一個怪像是一窩蜂進軍住宅。這樣不但不利於企業自身的競爭,也不利於社會整體智能化產業的發展。未來的社區智能化產業平臺的競爭,最終要轉移到細分產業的開發上,最終的平臺層市場生態一定與細行市場相關聯。可喜的是,經過了幾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有不少企業明確表態放棄住宅市場,轉而向寫字樓、工業園區、科技產業園、政企單位、高等院校、醫院、交通樞鈕等專業細分市場進行專業化的開發。

同時,行業標準缺失的問題在平臺層依然存在,因爲沒有產品標準,沒有價格標準,操作層企業與應用層單位沒有可以參考的價格與產品的標準,導致了看似誰都能做,但做出來的產品千奇百怪,不同公司的報價常常不在一個水平線上,讓人無法適從。

設備層則是一些關鍵設備的供應商或初步集成商,如智能門禁廠商、機房傳感器廠商與集成商等。

目前,從整個產業生態角度來看,設備層的主要問題在於規範。而且這個規範並不是企業層面的規範,而是行業層面的規範。由於很多設備廠商意圖自身進軍智能化平臺層的原因,並不願意開放數據接口,因而很多應用層、操作層的單位在進行智能化改造時會遇上一個問題:如果是新購進的設備還好,在購買時就提出開放數據的條件一般也都會答應,但是對於前期購進的設備由於購買時的認知條件所限,並沒有提出數據方面的要求並寫進合同,此時如果想開放數據就是千難萬難,就算以如各種條件讓設備廠商答應了開放數據,往往花費的成本遠高於重新購入設備。當然,陳舊設備不支持數據端口的情況也是存在的,這也是很多老舊項目進行智能化改造難的重要原因。對於這種情況,採購企業方是無能爲力的,往往只能在新購入設備淘汰原有舊設備時提出數據相關要求。要規範這一現場像,也必須從行業角度進行發力,從行業標準的角度進行規範,把開放數據接口作爲設備銷售的必備附加服務。

在接口開放性的問題之外,同時也面臨着接口混亂的問題。“接口混亂”何解?我舉個沒有行業基礎的人可以聽懂的例子:早年諾基亞手機時代,基本上是一款手機一個充電線插口形狀(或一款充電器),彼此之間不兼容,不光是不同品牌不兼容,同一品牌不同型號之間都是不兼容的。這意味着如果有多個手機,你就必須配備不同的充電線或充電器。

現在的設備層面臨着類似的問題,同一類型設備上的數據接口千奇百怪,一些成熟大型設備的廠商尚且可以做到一個廠商一個數據接口,但一個設備型號一個數據接口的情況也普便存在。但是幾乎沒有哪一個類型的設備能夠擁有全行業通用的接口標準。這樣的結果就是,每平臺承接一個大型物業公司的業務,需要調通的數據接口成百上千,就算是承接獨立機構與小型物業的項目,也常會碰上調通一個接口只能用於這一個項目的情況。這也在無形中增加了大量的不必要的成本。以至於現在有的平臺公司把“我已經調通的廠商接口更多、更全”作爲自己的主打優勢。這雖然不是產業發展的核心,但是也的確是現階段必須面臨的問題。

如果哪一天哪一款設備的數據接口得到了開放化與統一化,那麼,這個接通的過程只需要設備廠商完成數據授權即可。但是,如果想要企業之間自發完成數據接口的統一,那幾乎是一種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必須藉助行業的力量完成,這是行業對設備層進行規範的首要任務。

但是相比手機,社區設備有着變更週期長的特點,就算行業統一了接口,想要在市場上完完全淘汰接口混亂的舊型設備仍然需要漫長的時間。因此應用層、操作層的企業(使用機構、物業公司)目前儘可能採購最新、銷量最高的大型產商的產品也是有可能在智能化時代一步步規範時降低自身智能化改造成本的有效方法。

2.產業野蠻生長的因與果

業內人士稍做分析不難看出,應用方案與集成平臺,即方案層與平臺層纔是產業發展的承上啓下核心所在,因爲只有這兩個環節才能掌控行業發展的動向。於是產業所有的相關大型機構不管是原本的甲方乙方,甚至包括一些原本在產業之外的幾乎與原本業務無關的互聯網公司,都紛紛湧向產業的核心。

針對業務生態層的核心這個想法本沒有錯,但是俗話說“紅花還需綠葉配”,但是現在不管是誰都想做這個紅花,而且是在不放棄原有生態層業務的基礎之上。這樣一來,出現了一個怪像:物業公司自己要做平臺、平臺公司在做平臺,設備公司在做平臺、外面的互聯網公司也在做這個平臺。結果往往是一個物業公司做平臺招標,結果過來投標的公司有物業公司、平臺公司、設備公司、互聯網公司。而這個物業公司在招標完成後,又拿着這一套東西對外投標。形成了一種“甲方不甲方、乙方不乙方”的怪像。

然而,任何行業的發展過程中都會經歷這樣的野蠻生長時期,也都會經歷野蠻生長向健康發展的過渡,而這個過程會在市場的壓力下自發完成。行業想要如果順利完成過渡,產業生態結構的優化必不可少。從方案層對自家社區方案的制定;到平臺層明確自身定位、制定行業標準;再到設備層規範數據接口開拓平臺的兼容性,各生態層才能逐步邁向規範化標準化。而對於企業而言,明顯自我先行主動調整比市場被動調整能佔到更多的優勢與主動權,但要如何針對自身企業情況進行整,則是每一個企業需要深思的戰略性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