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选博尔赫斯的书,因为带上他的书,就相当于带上了一个宇宙。马尔克斯曾说:“我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买的唯一东西就是《博尔赫斯全集》。我把这套书放在手提箱里,随身带着,打算每天取出来阅读。”

其实喜爱的博尔赫斯人不在少数,从普通读者到专业作家,“人人都爱博尔赫斯”这句话放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毫不夸张。所谓“三斯热潮”正是围绕着“马尔克斯、乔伊斯和博尔赫斯”展开的。

如果只能带一本书去荒岛,你带什么?

博尔赫斯

从最初的登陆到后来“如狂澜席卷中华大地”,人们甚至不惜捧着盗版也要跟进这股热潮,但博尔赫斯真正的力量在于——读者都爱作者,作者都爱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的影响力很早就冲出了阿根廷遍布世界各地:

同样使用西班牙语写作的秘鲁作家略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声称“他创造了当代西班牙诗歌语言,而我们都来自于他的衣钵”;

美国作家,知识分子的良心桑塔格给他写信,开篇就是“如果有哪一位同时代人在文学上称得起不朽,那个人必定是你”;

而在中国,公开表示受其影响的作家就更多了,有的作家为了致敬博尔赫斯,直接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著作;高校文学系的教授、学者,在他们开设的文学课中,博尔赫斯一定位列其中,不可不谈……

人们常说文学并无高下之分,不存在唯一的标准,很多时候只是千人千味而已,那么为何“一千个作家眼中,只有一个博尔赫斯”呢?说到底还是因为,博尔赫斯真的牛。

博尔赫斯之牛

第一牛,他是作家的作家:

诗人西川曾说过,在博尔赫斯之前,大家以为写小说就是巴尔扎克,狄更斯那样的写法,博尔赫斯的出现,让人们眼前一亮: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而其实博尔赫斯对后世作家的启示与影响,直到今天仍在发挥作用。镜像、迷宫、圈套这些被他写进故事中的意象其实也构成了小说写作本身的一种隐喻,破解了博尔赫斯建构迷宫方法的人,转而尝试建造自己的文学迷宫;

博尔赫斯以其炫目的虚构能力著称,比如以《杜撰集》为名的故事合集,他在序言中便声名:我这故事里的人物可不都是杜撰出来的。虚拟与现实常被糅合在一个真假难辨的世界里,就好像玛格利特一本正经的把一个苹果画进了人脸中。

如果只能带一本书去荒岛,你带什么?

第二牛,他是天堂本堂,图书馆本馆,百科全书本书:

有一句话在网上流传甚广“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此话正是出自博尔赫斯之口,而他绝不是矫情,博尔赫斯家中藏书千卷,从小就呆在父亲的书房,长大后又成了图书馆馆长。不过上帝同时给了博尔赫斯“书籍和黑夜”,由于视力问题,博尔赫斯“丢失了那可爱的形象世界”,不过这使得他转而去创造另一世界,以接替那个“已经丢失的视觉世界”。

难能可贵的是博尔赫斯常能用不同寻常的角度去组织自己丰富的材料,比如在《序言集以及序言之序言》中,博尔赫斯收集了三十九部作品的序言,因为他认为“序言”这样一种被认为是“祝酒词的次要形式”缺乏其应获得的注意,只要合理编辑,它将构成重要的评论的一个侧面。

如果只能带一本书去荒岛,你带什么?

第三牛,他的故事永远指向未来:

当我们试图谈论文学经典时,总不免先对经典进行定义,实际上影响到经典的因素受时代环境的制约总在变化,而其中有一条,则是获得普遍认可的标准——经典是放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能焕发新生的作品,换句话说,书写经典的作家一定是超越自己时代的人。博尔赫斯正是这样一位作家,哪怕到了21世纪,我们在很多科幻书籍、影视剧作品中也能辨认出他的影子。

比如饱受热议的科幻影视系列《黑镜》,就是以探讨未来科技与人性关系为主题的,其中有一集提到了关于记忆的话题:设想未来人们可以通过植入芯片的方式来获得永恒的准确的记忆,这与博尔赫斯在《博闻强识的富内斯》中谈论的是同一个主题,当我们都努力去获取信息、收集知识、努力记住、回忆的时候,是不是忽视了“遗忘”的意义……

20世纪文学的众神谱

其实,除了博尔赫斯,20世纪还存在很多非常牛的小说家,比如同样以寓言的形式洞见未来的卡尔维诺和卡夫卡,在他们的故事中,常常描写现代人生存的困境,异化为甲虫的小职员、空有铠甲不见实质的骑士……他们存在于小说家虚构的故事中,也不难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被发现;

还有一些作家像博尔赫斯一样通过思考写作本身,启发了更多致力于书写的小说家,比如昆德拉,探讨了小说的艺术;另外“两斯”——马尔克斯、乔伊斯,颠覆了传统小说写作的常识……

如果只能带一本书去荒岛,你带什么?

马尔克斯

这些生活在人类遭遇最复杂状况的时代——20世纪的小说家,用写作思考和表达着关于生命、生活不可回避的问题,正如北大中文系教授吴晓东所言,今天的我们仍活在20世纪的后果里,因此在21世纪的今天,重温这些经典无疑是迫切而必要的。

不过正确打开外国文学的方式是什么呢?似乎仅靠普通读者日常具备的那一点好奇心与求知欲是不够的,毕竟这些小说是由与我们的母语完全不同的作家创作的,“理解原文”将成为第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

当代作家闫连科推荐《博尔赫斯》一书时诚恳地说道,“中国当代作家最该感谢的,当是那些默默劳作的翻译家。在我认识的众多翻译家中,有一个叫陈众议的。近日刚刚读完他的新作:《博尔赫斯》,我禁不住又觉得作家们实在应该向他们致以虔诚的敬意。”

其实广大的文学读者更应该向这些翻译家致敬,在我们为作品中某个高深命题讨论不绝的时候,常常忽略了如果没有译者,可能对作品最基本的认知都没有。

因而,译者的理解,在某种层面上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甚至权威性的,比如陈众议对博尔赫斯的解读;《百年孤独》译者范晔对马尔克斯的解读;乔伊斯《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译者戴从容对乔伊斯的解读;昆德拉中国唯一一位弟子,北大法语系主任董强对昆德拉的讲解……

而这些最权威的解读,集中出现在了中读《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的精品课中:课程选择了20世纪最伟大的11位小说家,加缪、普鲁斯特、乔伊斯、卡夫卡、昆德拉、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卡尔维诺、菲茨杰拉德、福克纳以及劳伦斯,邀请11位高校教授、著名学者、译者对这些作家的代表之作进行解读。

也许你永远不会真正面临带一本书去一座荒岛的选择,但其实我们正在遭遇的,何尝不是精神匮乏、灵魂空虚的文学荒漠?博尔赫斯曾说如果书籍消失,历史就会化为乌有,在桑塔格给他的那封信的最后,她说,书籍正濒临灭亡。有人认为读书只是一种逃避,从“现实”生活的每一天逃到一个虚幻的世界。但其实不止如此,(阅读)书籍,是人们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不如,就从这11位作家,这11本书开始,逃离荒岛。

点击试听精品课

《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11位顶级小说家的灵与肉》

这门课的特别之处

01

一个作家,只交给一位专家

这些小说大都具有强烈的个人气质,不同作者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每研究一部,都需要花大力气深入了解作家本人和他所属的时代环境,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一个人实难同时兼重。

为此我们为每一个作家仔细挑选了一位最适合讲述他以及他作品的人:要么是有与之相关著述和评论的教授、作家,要么就是对应作家作品的主要译者。

如果只能带一本书去荒岛,你带什么?

02

由点带面,轻松扩大知识库

我们会用几节课的体量,来为读者讲透一位作家。主讲人首先会带你了解全局,然后再精选作家的一部代表作详细剖讲。

最后,主讲人还会向读者推荐他的引申阅读书目,这些引申书目并非可以随便百度到的“相关图书”,而是主讲人在多年研究中探寻踪迹、顺藤摸瓜、最终建立起体系的书目,可以帮助读者把自己的知识库轻松扩大N倍。

03

没读原作,也能进入情境

我们不会要求你在听一节课之前,还要特地买书预热。老师会用多年的研究经验,用最有力、简洁的方式摘选精华、剔除冗余,带你直达原著氛围。

04

以小说为窗,透析西方社会、文明与哲学

我们的主讲人之一,北大教授吴晓东认为:“小说的复杂与世界的复杂是相一致的。”在当时那样一个混乱、变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透过小说,我们可以直接回到现场,从每一个细节出发,去了解西方的方方面面。

不仅如此,在西方喊出“哲学已死”的口号之后,人们对哲学的思考转到了这些小说里面,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增加了不少哲学性。你看加缪既是小说家,又是哲学家,还是先锋行动派,就明白了。通过这些小说,我们对西方哲学的认知,也能更上一层。

05

特有的译者角度,直达原著语言之美

我们的主讲人阵容中,大部分都是对应作家作品的主要译者,他们长期浸泡在原著的语言环境里,对作者在不同字母里流露出来的细微情绪,有着更加敏锐的感知。

这些译者将作为我们的主讲人,向我们分享他们积淀多年的多语言、多文化知识库,带领我们体会经典小说中原汁原味的一面。

卡夫卡曾经说过:

“生命就像我们上空无际的苍天,一样的伟大,一样无穷的深邃,我们只能通过‘个人的存在’这细狭的锁眼谛视它……”

我们希望,能够和这些优秀的主讲人一起,做读者的“细狭的锁眼”,帮助读者看到那个伟大、深邃的时代与思想。

如果只能带一本书去荒岛,你带什么?

扫描图片二维码,即可享受特价优惠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11位顶级小说家的灵与肉》专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