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也算是個老生常談的千年老梗了。自古至今,沒有一個做爹媽的不頭疼孩子的教育問題。

尤其是我們中國人,總是望子成龍,使勁的想把孩子給教好。眼巴巴地盼着孩子將來能夠出人頭地。

爲什麼做父母的都望子成龍呢?

因爲孩子有了出息,就能夠成爲父母的談資,或者說“驕傲的資本”。

只要孩子出息,當爹媽的跟親戚朋友圍坐一塊兒,嘮那五毛錢的嗑時,就能夠仰着頭,海闊天空的吹噓,享受着自以爲的他人的羨慕,沉浸其中。

尤其是眼下時節,年關將近,又是一年胡喫海吹的好時節。

大師兄敢斷定:一個人逼孩子出息的程度是與他的自私程度成正相關的。越是對子女的期盼高的家長,越是自私。

他們習慣將自己的價值觀,複製粘貼給孩子。

哪怕孩子跟他早已不是一個系統。

望子成龍,當然沒有錯,可是要方法對纔行。

曾仕強曾經說過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飛龍在天,很少有父母願意培養孩子去做一匹腳踏實地的馬。

正確的方式是把望子成龍放在心裏頭,不能成天掛在嘴上對着孩子唸叨。要教育孩子,應該先把他當馬來培養。如果有一天他實力夠了,自然能飛上天去,化身爲龍。

如果一開始就把孩子當做龍來培養,整天只想着怎麼往天上飛,最後落個眼高手低,連像馬一樣肆意奔馳都不會,豈不枉哉?

曾仕強對於孩子的教育很有一套,他曾經分享過自己教育兒子的好多案,實踐性很強。所以我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下南懷瑾家裏的教育方式,完全可以借鑑。

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說明這個教育,文化教育並不是排首位的,品德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朱子治家格言》是南懷瑾每日早晚都要背誦的,並且要知行合一,照着書上的內容如實得做。

還有一個“功過格”,也是可以借鑑的。

南父會畫一張紙,上面畫一百個格子。

南懷瑾每日都要反省自己當天有沒有犯錯誤。如果有,就拿黑筆在格子裏畫個圈。

再想想有沒有做好事,如果有,就拿紅筆在格子裏畫個圈。

就這樣,“功過格”每日都會有黑圈或者紅圈,等到一張格子填滿了,根據黑紅比例,給予相應的獎懲。

大師兄認爲“功過格”是很好的方式。另外,教育說白了也是一種因緣,即便是有着相當材質的人,也需要在合適的時候遇見合適的施教者,爲他創造合適的成長環境,這樣才能不斷地啓發他,造就他。

孩子上學以後能遇到怎樣的施教老師,隨緣。

但是做父母的,可以花點心思學習、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

畢竟衆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於孩子一生所能取得的成就影響重大。“子不教,父之過”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也有人提倡跟孩子做朋友,說是要以交朋友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我認爲這個方法很好,但是也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孩子少不更事時,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尚淺,家長要事無鉅細、耳提面命得教導他。

因爲這個時候,孩子稚氣未脫,思想不成熟,無法對自己的所作所爲負責。

而在他們到了青少年期,顯露出成人的情感時,就必須換一種教育方式了。

這時候父母就可以跟孩子交朋友的方式相處,而不是一味地壓制子女。

綜上,孩子的教育就在於:

①他們稚氣未脫時,引導他們,這時候你扮演的是父母的角色。

②當他們逐漸長大,有了獨立認知時,你要尊重並輔導支持他們。這時候你得把父母的角色弱化,嘗試以朋友的方式相處。

聲明:文章爲本人原創,首發公衆號:江南大師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