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嚳離世前既沒有立嫡,又沒有舉賢來繼承共主,反而用占卜的方式算出四個兒子都將有天下,於是草率的決定按年齡大小排序,兄弟四人輪流當共主。他是安心的離開了,以爲按照佔卜的意思,是爲華夏聯盟做了最好的安排,哪曾想卻帶來了一個隱患。

爲什麼說帝嚳的這一安排給華夏聯盟帶來了隱患呢?原因是帝摯這位繼承人,實在是不堪重任。

不善君王帝摯,九年後生死不詳,弟弟堯繼承大統

帝摯與帝堯(放勳)

關於帝摯的記載,史冊中並不是很多,具體記載有:《史記·五帝本紀》:“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勳立,是爲帝堯”。《帝王世紀》:“摯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勝,諸侯歸之。摯服其義,乃率羣臣造唐而致禪,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禪,乃封摯於高辛”。

從以上兩處記載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史記》還是《帝王世紀》對帝摯的評價都不高,如“不善”、“政微弱”等描述,就很好的證明了他不是一個合格的共主,不僅沒給華夏聯盟帶來什麼發展,還使得整個國家處在停滯的狀態。

不過好在帝摯在位時間不長,只有九年的時間,隨後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陶唐氏帝堯擔任共主之位,開啓了上古第四個繁盛時代,華夏聯盟得以繼續發展。

正是這九年後的共主之位的交接,給後世留下一個懸案,到底帝摯最後命運如何,史學界有很大爭議,具體都有哪些,咱們且來看一看:

1、溫和派:帝摯失政,主動禪位給堯

諸如《帝王世紀》中所提到的,是對帝摯來說最好的結果。他九年中政務荒廢,而弟弟放勳才德兼備,俘獲天下諸侯之心。帝摯自認爲能力不如弟弟,主動禪位給放勳,自己也落得個好結果,沒有死反而被封在高辛。

不善君王帝摯,九年後生死不詳,弟弟堯繼承大統

《帝王世紀》中對帝摯結局的描述

2、被迫退位派:帝摯失政,堯自立

持這種觀點的朋友是將《史記》與《帝王世紀》結合來看,提出《史記》中並沒有帝摯禪讓的描述,說明帝摯雖然在九年中使得華夏聯盟停滯不前,但他不可能主動讓出自己的權利。而放勳認爲兄長所作所爲實在不善,自己在封地稱帝。由於放勳的才德受到衆人信服,各方諸侯都來歸順,而帝摯無可奈何,也就被迫承認了弟弟放勳的共主之位。

3、廢立派:帝摯施政,諸侯不服將其趕下臺,擁立堯爲共主

《竹書紀年·帝嚳高辛氏》中有一段話:“帝子摯立,九年而廢”,再結合《帝王世紀》中:“唐侯德勝,諸侯歸之”。可以看出帝摯爲政不明,使得衆諸侯不服,廢掉他的共主之位。而唐侯放勳在才德上令衆人信服,諸侯們在廢掉帝摯後歸心於放勳,尊立他爲共主。

不善君王帝摯,九年後生死不詳,弟弟堯繼承大統

《竹書紀年》中對帝摯結局的描述

4、帝摯亡故說:帝摯崩,而帝堯立

有很多史學界學者在解讀《史記·五帝本紀》中,將描述帝摯的語句做了如下修改:“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勳立,是爲帝堯”。將帝摯不善之後加上了一個“崩”字,解釋爲太史公在寫《史記》的時候可能遺漏了,是帝摯亡故了,帝堯接任的共主之位。至於帝摯是如何過世的,並沒有給出解釋,也許是病故,亦或是被殺。

這就是關於帝摯九年後命運的各種說法,清朝學者馬驌在《繹史·高辛紀》中就將各種歷史記載歸納一處,還在按語中寫下了這麼一段話:“按帝摯,或崩、或禪、或廢,諸說各不同也”。可見這個疑團從古至今一直困擾這史學界同仁。

不善君王帝摯,九年後生死不詳,弟弟堯繼承大統

《繹史》按語中馬驌對帝摯結局的講述

就目前已有的史料恐怕真的只能讓帝摯的命運繼續成爲懸案了,希望以後考古中能發現更新更有力的證據,來解開這位記載於正史,但並未被列爲五帝的,不善君王帝摯的最後祕密。

【關鍵詞雲圖簡史】

爲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筆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帝摯,不善、政微弱、最後命運、禪讓說、堯自立說、諸侯廢立說、亡故說、歷史懸案。

不善君王帝摯,九年後生死不詳,弟弟堯繼承大統

關鍵詞雲圖簡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