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

對於大唐帝國而言,安史之亂不亞於一次致命的暴擊。安史之亂前後持續了八年,讓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民衆更是飽受摧殘。戰火燃燒之處,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詩人杜甫這首詩所描述的,就是安史之亂後中原地區的真實寫照。

以死期敗烈,張巡苦守孤城,中國歷史上慘烈無比的睢陽保衛戰

他們幾乎是在一夜之間掃蕩了半個中國。生靈塗炭,血流成河。歷史進入到一個空前的動盪。大唐王朝因安史之亂而命懸一線,千鈞一髮,岌岌可危。時間在這裏凝固了。生存還是死亡?這是懸在上至君臣下至平民百姓每一個人頭頂上的巨大問號。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場安史之亂拖垮了唐朝。此後,唐朝由盛轉衰,頹勢難以挽回。然而,就算日趨衰落,可唐朝仍然持續了150年之久,直到907年朱溫篡唐,才正式宣告覆亡。

安祿山的軍隊輕易的摧垮了唐軍,直逼洛陽,佔領長安,唐玄宗倉皇而逃。

以死期敗烈,張巡苦守孤城,中國歷史上慘烈無比的睢陽保衛戰

安祿山並沒有因爲唐玄宗的落魄出逃而就此止步,他的戰略是派遣重兵鞏固以范陽爲中心的大本營,並將主力集中在長安、洛陽一帶與唐軍對抗。同時,派遣軍隊佔領江淮地區,切斷唐軍補給線。江淮地區是錢糧重地,如果失去這裏,唐軍的處境將會極爲艱難。睢陽就是當時北方與江淮地區的要塞。

以死期敗烈,張巡苦守孤城,中國歷史上慘烈無比的睢陽保衛戰

而堅守這裏的,正是張巡。 跟一般的武將不同,張巡是文官出身。他年輕的時候,就非常喜歡兵法。爲人仗義,擔任地方官的時候,對於那些欺壓老百姓的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向來不手軟。老百姓對他都稱讚有加。所謂爲官一任,造福一方,說的就是張巡這樣的人。

公元757年,正是安史之亂亂得正火的時候,安祿山之子安慶緒帶着尹子琦率同羅、突厥等部族一大幫子十幾萬人,浩浩蕩蕩地殺奔睢陽。

張巡帶領數千士兵守衛被叛軍圍困的睢陽之時,還是有可能殺出一條生路,保全性命的,但他深知睢陽一丟,唐王朝就會永遠失去江淮地區,那麼再次復興的希望就沒有了。於是他放棄了逃跑的一線生機,而選擇了死守,他希望,哪怕是周邊有一個節度使的援兵趕到,睢陽的形式立刻就能夠得到逆轉。 睢陽當時的守軍只有幾千人,可想而知實力有多懸殊,用句常用語來說,就是“每個人吐口唾沫都能把你淹死”。按常理來說,這仗是沒法兒打的,除非每個人能長出一百條胳膊來,然而你也知道,長一百條胳膊的那不是人,而是蜈蚣。

以死期敗烈,張巡苦守孤城,中國歷史上慘烈無比的睢陽保衛戰

在這長達數月的死守裏,敵軍將睢陽困住了,城內也是一片悽慘,這麼長的時間裏也沒能等到援軍的到來,城內又缺乏戰略物資,不僅是將士,連自己也快絕望,從他的時局中可以看出來。 睢陽城內已經再也找不到一粒糧食,再也找不到一匹戰馬,再也找不到一塊樹皮。

這時,讓中國人一千多年來爭論不休的時刻出現了——張巡把自己的愛妾殺了,分給士兵們喫,後來又殺睢陽城的老弱婦孺,“凡食三萬口”。 這次事件可以說是中國“喫人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了,一千多年來無數人都在爭論張巡的做法到底是對還是錯。 堅持了數月後,在疾病和飢餓又沒有外援的惡劣情況下,守城的將士們已失去戰鬥力,眼睜睜地看着叛軍翻牆入城,卻沒有一個人有力氣起來抵抗,而被攻破。在敵軍攻上城樓的那一刻,他們驚訝的發現。

這支僅僅幾千人,卻堅守了十個月的軍隊,現在卻因爲飢餓昏倒在地。張巡被俘後,從容就義,終年49歲。他身邊的部將,也都拒絕投降,一併就義。

以死期敗烈,張巡苦守孤城,中國歷史上慘烈無比的睢陽保衛戰

張巡的堅守,拖延了叛軍南下步伐,爲其他唐軍贏得了寶貴的集合時間。睢陽城破三日後,張鎬終於率軍趕到,指揮衆人大敗叛軍,重新奪回了睢陽。又過幾日,唐軍大敗叛軍,重新奪回洛陽。唐軍自此掌握了平叛的主動權,叛軍則失去了早期的進攻勢頭,逐步走向滅亡。

而在這場大歷史事件的背後,張巡發揮的作用,無疑是無法抹去的。他穩定東南,保住了江淮地區的穩定,使得唐軍可以依靠這裏的財力、人力,以及各樣的資源,獲得最終的勝利。 戰爭是瞬息萬變的,更何況是安史之亂這樣持續了八年戰爭。

張巡那場睢陽保衛戰,他的壯烈成就的不只是一座英雄的城,而是用幾千將士的生命,贏得了大唐帝國喘息一口氣的寶貴時間。睢陽保衛戰載入史冊,張巡名垂汗青,這責任和義務在歷史的掌握中,而不是在後人的掌握中乃至後人的評判中。 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張巡的堅守,唐帝國能否平定叛亂,依然是一個未知數。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在那樣的情況下,堅守睢陽十個月。

以死期敗烈,張巡苦守孤城,中國歷史上慘烈無比的睢陽保衛戰

1200多年過去了,當年發生在睢陽那場血雨腥風的保衛戰連同它的古戰場,早已淡出們的視線,湮息在歷史的深處,而當年與叛軍不共戴天的國士忠臣,卻是歷代祭祀在神臺上,凝聚成了人們共同渴求的精神偶像,成了一種深植於人心的文化,多少年來,一直對社會產生着積極的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