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先生的《宋詩選注》堪稱當代最優秀的宋詩選本,此書共選詩二百九十餘首,從浩如煙海的宋詩中選出不到三百首來,算得上千裏挑一了。可以說,被選中的詩歌都是比較重要的優秀代表作品。本文要談的南宋時江湖詩派的重要人物高翥,就有“秋日”和“曉出黃山寺”兩首入選了這部選本。而古代流傳極廣的啓蒙書籍《千家詩》,也選了一首高翥的“清明日對酒”,據說譚嗣同小時候反覆吟誦此詩,感動不已。從這些側面可以看出,高翥在宋詩史上的地位的確不容忽視,值得進一步研究。

高翥,字九萬,號菊磵,餘姚人。宋孝宗時遊士,以詩酒接交當時名人,爲江湖派中高手。其作品甚多,風格清雋自然,時有巧思,但大多已失傳。身後由其侄高鵬飛編爲菊磵集,但已“十亡八九”,僅存百七十首,是爲宋代初刻本。然此本流傳極罕,明代公私書目即已無著錄。清康熙二十六年,裔孫高士奇收拾殘版,重編付梓,更名爲《信天巢遺稿》。除宋本之外,又多方搜求,共得一百八十九首,是爲高詩第二刻,四庫全書用的也就是這個高士奇刻本。此後流傳的所有高翥作品都出自這個本子,比如康熙三十二年陳訏編輯的《宋十五家詩》,以及道光年間的高翥集重刻本。

十幾年前,我在上海得到一個高翥詩集的抄本,翻閱後發現,此本頗有獨到之處,下面略作介紹。

深柳堂讀書記︱述清抄本《信天巢遺稿》

《信天巢遺稿》總目

清抄本《信天巢遺稿》一厚冊全,首末各一卷,正文分上下兩卷。抄寫極精,從紙墨及諱字情況看,應爲清中葉乾嘉時期所抄。此本是高翥二十一世孫高敬璋所作的纂注本,其後跋曰“廣爲搜採,加意考校,又得從子鱣相與賞析而參訂之,爲纂注二卷。謹就每題之下次其人事古蹟之出處,詩中不敢妄贅一語,而於首卷先爲圖其遺像、世系,理學、詩法二派,並考訂其遺文、傳略及諸賢題贈……”云云,從此可以大約知道此本的編輯思路。

深柳堂讀書記︱述清抄本《信天巢遺稿》

卷首高翥遺像

今按,高翥詩集向無注本,高敬璋共參考引用了幾十種書籍爲之作注,除《宋史》《梁書》《癸辛雜識》《南宋羣賢小集》等史料筆記和詩文集之外,僅地方誌類就有《西湖志》《鹹淳臨安志》《杭州府志》《紹興府志》《福州府志》《常州府志》《明一統志》等二十餘種,詳細解說了詩集中的人物地理等情況,並比勘異文,擇善而從,對深入理解作品內容頗有幫助。如上卷的“寄方巖”一首,就先後引用了《宋史》本傳、僧居簡《北磵詩集》《後村詩話》等書,對讀者瞭解方巖其人及作品提供了大量信息。更爲難得的是,高敬璋又從《鹹淳臨安志》中發現了四首高翥集外詩,使得這個注本更爲完善。例如其中的“看弄潮回”一首,描寫生動,膾炙人口,《夢粱錄》載此詩,而只說是“某前輩”之作,號稱博洽的厲鶚《宋詩紀事》因而編入卷九十六“無名子”類,且標爲“錢塘軍人”作。高敬璋據《鹹淳臨安志》知此詩爲高翥所作,更正了前人之誤。

深柳堂讀書記︱述清抄本《信天巢遺稿》深柳堂讀書記︱述清抄本《信天巢遺稿》深柳堂讀書記︱述清抄本《信天巢遺稿》

高翥作品

以上是詩集正文的大致情況,可以看出這個注本在高翥詩集流傳史上的確有其特殊的價值,彌足珍貴。而卷首尾附錄也很有些難得的材料,比如我在卷首“諸賢題贈”中找到了一篇“黃宗羲與訏書”,就未收錄於浙江古籍出版社的《黃宗羲全集》,亦未見現存的其他書籍徵引,應該是黃氏佚文。茲錄其文字如下:

蒙兄枉顧,不能下病榻,不能罄積懷,傷如之何!所委詩序,草率爲之,然事核辭真,知兄不以世情顧忌礙手不刻也。北磵序可刊在菊翁詩後,古文之存者不可使之零落也!正月望日老弟羲頓首。

深柳堂讀書記︱述清抄本《信天巢遺稿》

“黃宗羲與訏書”

此文後有高敬璋按語,詳記此文獲得之由來:“皇朝康熙中,宋齋公訏(今按,即陳訏)編次宋十五家詩,姚江黃先生撰序一篇,並北磵序一首,手錄以寄。今宋十五家詩中俱略而不載,幸黃君手書墨本尚存。乾隆丙午,鱣侄得之武原宋齋後嗣之家,亟爲錄出,以冠諸賢題贈之首,即以此爲本集之序可也。”陳訏爲黃宗羲弟子,浙江古籍版《黃宗羲全集》第十卷有“敘陳言揚句股述”一篇,即黃氏爲陳訏所作。黃宗羲很推重高翥這個鄉賢,稱他爲“千年以來”餘姚人的“詩祖”,這大概就是陳訏請黃宗羲作序的原因吧。

順便還要提一下,向來題爲陳訏所編輯的《宋十五家詩選》,於高翥詩之前自記曰“第十七世孫訏謹識”,似乎陳訏應是高氏後裔。但別無證據,一直未能確定。此纂注本信天巢遺稿卷末“後嗣志跋”中有註明從“家譜”錄出的“第十七世孫訏”之傳記資料,則陳訏確爲高氏後裔無疑,但不知爲何改高爲陳。

這個高敬璋纂注本信天巢遺稿從未刊刻,各種善本書目也查不到相關著錄,目前僅知繆荃孫曾藏有該書稿本,記載於《藝風藏書記》第六卷。繆氏身後藏書即散出,迄今已近百年,不知繆藏的這部稿本是否尚存於世?此本則爲著名學者、藏書家陳乃乾舊藏,有“乃乾”、“慎初堂”朱文方印。陳氏精通版本目錄之學,一生所得精品甚多,抄本及名家批校本尤爲其中精華。此本雖非原始稿本,但抄寫極工整,非出俗手。卷末高敬璋跋落款時間爲“歲在遊兆敦祥”,即丙午年,結合其他內容推斷,成書時間應爲乾隆五十一年。前文已經說過,此本抄寫時間亦可定爲乾嘉之際,正在此後不久,可能是清稿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