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翟天臨事件戳中了誰的痛點?

“翟天臨學術不端”事件持續發酵。隨着網上要求涉事院校回應公衆質疑的聲浪越來越強,北京電影學院專門成立事件調查組,北京大學也發文表態“將根據其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的調查結論按規定做出處理”。其實,人設崩塌的事件在演藝圈並不少見,奇怪的是,爲何明明存在學術不端的嫌疑卻直到今天才“東窗事發”?

長期以來,中國的博士培養存在有數量缺質量,有規模缺效益的質疑之聲。翟天臨事件無疑又戳中了博士培養過程中學術不端的隱痛。2017年4月,德國知名出版商斯普林格出版社經調查發現2012至2016年間,有107篇刊登在學術期刊《腫瘤生理學》上的論文涉嫌“同行評審”造假,而這些論文全部來自中國。且不論同行評審的技術細節是否合理,比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頻頻出現的中國學術造假事件確實值得反思。

從精英教育到學歷教育,在高等教育普及的過程中,博士逐漸失去了萬衆矚目的光環。1983年,國務院學術委員會聯合北京市政府召開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大會時,授予博士學位的只有18人;而2018年教育部發布的《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當年畢業博士生就達到5.8萬人,在學博士生爲36.2萬人。博士招生規模的高速擴張爲改革開放提供大量科研人才的同時,也出現了個別單位博士學位論文質量把關不嚴、博士生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

當然,博士生質量下降並非擴招的“原罪”,導師指導方式、培養模式和淘汰機制等方面的制度建設缺位也讓“學術圈”慢慢淪爲“名利場”。一些高校爲了獲得項目、經費和資源,甚至將學位當作獻媚的禮物,成爲“博士帽”批發商。有的奧運冠軍用獎牌換取博士帽,有的明星大腕用知名度獲得學位證,有的官員用權力資源置換論文集……一方面,中國傳統觀念中對讀書人有特殊偏愛,博士頭銜作爲最高學歷的代表,意味着更多的社會認可和日後的進身之階;另一方面,由於違規成本較低,一些人選擇了鋌而走險,金錢、權力與名譽變得像電流一樣轉換自如。博士,甚至變成了一種“商品”。

顯而易見,這種短視的做法不但挫傷了無數寒窗苦讀學子的積極性,也助長了把學歷當敲門磚的浮躁的社會心態。當博士培養成爲工業流水線上生產無差別的複製品,當混文憑找工作的心理取代了“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治學態度,很難指望這些本應處於人才價值鏈頂端的“博士”爲人類探索未知領域、推動知識創新作貢獻。

“國勢之強由於人,人材之成出於學。”人才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和可持續發展的最活躍的生產要素。整治學術不端,淨化學術氛圍不僅是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題中之義,更是提升中國科研水平的國際競爭力,發揮博士教育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增強綜合國力的必由之路。(海外網評論員 王法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