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邑之盟的主题迅速从“礼”转向了“兵”。

此年七月,会盟结束不久,楚灵王熊围即率领诸侯之师自申地东向伐吴,围吴邑朱方。

八月,朱方城破,楚军活捉庆封而尽屠其族,其惨烈可想而知。

大梦春秋086|恶棍庆封之死:一个弑君者杀死了另一个弑君者

熊围要杀庆封,又不想一刀砍死算了——他想把场面弄得大些,以此显示自己身为霸主的威严。伍举表示反对,而且话说得不太好听:自身没缺点的人才能诛戮别人……庆封就是因为违逆君命,才逃亡到了这里,您要杀他,他能默不作声伸头给您砍吗?要是他把什么丑事宣扬出去,那就不好了吧。

伍举实际上想说:你弑君那事,不怕庆封当众再喧嚷一遍?

熊围当然知道伍举的心思,但他有自己的策略——他让人把庆封绑了,背着斧钺在诸侯的军队面前游行示众,还命令庆封要不断高呼:大家不要像齐国的庆封那样啊——弑其国君,削弱国君之孤儿,又和国君的大夫们盟誓!

熊围或许以为,霸主有义务教导诸侯,而庆封罪大恶极,是个绝佳的反面教材,让这个罪人自述其罪,效果尤佳。

熊围有些得意地看着士兵们把庆封推走,看着庆封走向那一片密密麻麻的人群,看着那些人睁大眼睛……然后,庆封开口了,但他高喊的是另一句话……那些眼睛立即兴奋起来,电一般射向熊围。

曾经的齐国左相、朱方的主人以及公元前538年八月某日的囚徒,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喊出了一句令熊围无地自容的话:大家不要像楚共王庶子熊围那样啊——弑其君,夺其位,却会盟诸侯!

大梦春秋086|恶棍庆封之死:一个弑君者杀死了另一个弑君者

游行示众戛然而止,熊围令人以最快的速度杀了庆封。

庆封死前的一句高呼,让熊围成了被游行示众的对象,而庆封自己那为人不齿的一生,在最后关头竟然涂抹上一丝奇异的悲壮。

朱方之役,一个新的导火索,此后近三年间吴、楚两国的往来报复全部因此而起。

公元前538年冬,吴伐楚,连破楚之棘(在今河南省永城市南)、栎(在今河南省新蔡县北)、麻(在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北)三城,用兵范围之深广,足见报仇心切。

公元前537年冬,熊围亲率蔡、陈、许、顿、沈、徐联军伐吴,报复去岁三城之败。值得注意的是,越国大夫常寿过也率军参与,加入了楚国主导的联盟,南方的形势因此愈加混乱。此次伐吴,楚军又犯了轻敌的老毛病,被吴军击败于鹊岸(在今安徽省无为县南至铜陵市北沿长江北岸一带)。

得胜之后,吴王余眛表现得宽宏大度,派了一个使者蹶由到楚营犒劳军队。表面是犒劳军队,实则是向楚军示威——我们早已有所准备,你们别费心思了。楚人此时可没有好心情,他们把蹶由捉起来,准备杀了祭鼓。

杀之前,熊围派人向蹶由问话,言辞咄咄逼人:你来之前可曾占卜?是否吉利?

蹶由不慌不忙答道:龟甲显示大吉,而且吴国必然获胜;其实,君王如果待下臣以礼,吴国就会忘记危险而有所懈怠,贵国也将有机可乘;可惜君王大发雷霆之怒,虐待下臣,还要用下臣的血祭鼓,吴国自然也就加强戒备,对贵国严加防范,这不是大吉吗?况且,吴国占卜是为国家,非为下臣一人之身,若下臣以一死警

大梦春秋086|恶棍庆封之死:一个弑君者杀死了另一个弑君者

这番话救了蹶由。熊围没杀他,但也没有放他回去。一直到十五年后,当熊围已死去数年,几乎已被忘却的蹶由才得以返回吴国。

楚人虽然恼怒,也不敢贸然深入早已有所防备的吴国,扣下蹶由之后,即撤军还国了事。

这一轮搏斗仍未结束。

公元前536年秋,徐国太子仪楚赴楚聘问,被熊围捉了起来,理由无非又是怀疑徐国有贰心。仪楚乘看守不注意,逃回徐国。熊围本来对徐国只有怀疑,仪楚一逃走,怀疑顿时变作担忧:徐国会不会因此果真叛楚?思来想去,不如防患于未然,即刻派大夫蔿泄率军伐徐。

楚军伐徐,吴国则发兵救徐。熊围大怒,派令尹蔿罢率军伐吴。结果,楚军又败。蔿罢恼羞成怒,将战败之责推到蔿泄头上,杀之。

吴、楚之间的这一轮争斗,又是吴国占了上风。

作为国君,熊围对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本应放低姿态,休养生息,收拾人心,以图来日。但他没有,他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另一回事。

(《大梦春秋》086,待续。文图原创,盗用必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