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驛棧:惺惺相惜:毛澤東曾私下追悼蔣介石

惺惺相惜:毛澤東曾私下追悼蔣介石

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八十九歲高齡的蔣介石死在臺灣,臨終留下遺言,棺材不落土,要等到將來有一天葬到大陸去。警衛人員從收音機裏聽到這個消息都十分高興,起牀後,便將這個消息告訴了毛澤東。出乎大家的意料,毛澤東聽後並沒有高興,相反一臉的凝重。他對身邊的人說:“知道了。”此時,沒有人能理解毛澤東內心的複雜感情。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毛澤東私下爲他舉行了一場個人的追悼儀式。

那天,毛澤東只喫了一點點東西,沉默莊嚴地把張元乾的送別詞的演唱錄音放了一天。這首詞只有幾分鐘長,反覆播放便形成一種葬禮的氣氛。毛時而靜靜地躺著聽,時而用手拍牀,擊節詠歎,神情悲愴。

詞裏寫道:

目盡青天懷今古,

肯兒曹恩怨相爾汝!

這兩句意思是:你我都是胸懷古往今來和國家大事的人物,不是那些卿卿我我談論兒女恩怨私情的人。毛在跟蔣介石談心。

詞的最後兩句,原文是:“舉大白,聽(金縷)”,表示滿腔悲憤,無可奈何,只能借飲酒寫詞聽唱來消愁。爲蔣介石送葬後幾天,毛澤東仍念念不能釋懷,下令把這兩句改爲“君且去,不須顧”,重新演唱錄音。這一改,使送別的意味達到高潮,送朋友流亡外地變成了生離死別。毛澤東向蔣介石做了最後的告別。

毛澤東最後的日子裏喜歡的古典詩詞,抒發的都是英雄豪傑“壯志未酬身先死,的感情。這份感情使他與全世界的“壯志未酬”的大人物認同。其中最顯著的是因水門事件下臺的美國總統尼克松。毛澤東一而再、再而三對他表示同情。尼克松離開白宮不久,毛託菲律賓的馬科斯夫人給他帶話,問候他,請他來中國。尼克松的女兒和丈夫戴維·艾森豪威爾(David Eisenhower)第二年來華受到驚人的熱烈歡迎。毛對朱莉說:“馬上給你父親寫信,說我想念他。”朱莉回美國後,中國駐美聯絡人員告訴她說,毛“把你看作一家人”。這樣的話,毛澤東一生中大概沒有對第二個外國人說過。

一九七六年二月,尼克松再度來訪。爲了此行,毛澤東派了架波音七0七,載上外交部的禮賓司長,專程到洛杉磯去接他。與尼克松重逢時,毛以茶代酒,跟尼克松碰杯。尼克松走時,毛澤東步履艱難地陪他到門口,無限惆悵地同他告別。毛就是把尼克松接來道別的,爲尼克松上演的文藝節目裏,毛特意安排了他心愛的古典詩詞演唱,其中有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有薩都刺的〈百字令·登石頭城〉:“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傑。”有張元乾的,裏面更嘆道:“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

一九七六年七月,毛澤東讓祕書把庾信的《枯樹賦》給他讀了兩次,然後自己開始背誦,用微弱、喫力不清的聲音慢慢地背,句句都是傷感之情:“……前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悽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這是毛一生中所讀、所聽的最後一首詩詞。他喜歡《枯樹賦》,爲一度繁盛的大樹枯萎凋零感懷傷情。按詩人的原意,大樹所以沒落,是因爲在移植中傷了根本,作者藉此感慨自己飄零異地的身世。但一九七五年五月二十九日,毛對註釋詩文的學者提出異議,說大樹的遭遇“不是移植問題”,“是由於受到了急流逆波的衝蕩和被人砍伐等等的摧殘所造成的”。以樹喻人,毛當然想的是自己。

毛澤東因未能實現自己的雄心而傷感。他後期很愛哭,任何使他聯想到曾經的輝煌——像看電影中自己軍隊進北京,以及現在的失意,都能教他淚飛頓作傾盆雨。他身邊工作人員常見他“激動得淚如泉湧”。這就是毛澤東臨終前最強烈的情緒。

說起中國的抗戰史,那必定是離不開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和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幾十年的時光裏,毛澤東和蔣介石兩人之間的鬥智鬥勇,更是成爲了百姓口口相傳的故事。而當年蔣介石在臺灣病逝,毛主席聽聞此消息後,卻只是說出了這樣三個字,令人費解。

蔣介石早年間曾留學日本,在投身革命活動後,憑藉着出衆的表現,過人的手段坐上了國民黨的總統位置。然而在這之前,他曾被孫中山先生派往蘇聯考察,這段經歷也爲後來黃埔軍校的創建帶來了不少的借鑑意義,但是蔣介石此行蘇聯,卻是發現了蘇維埃政治制度是一個充滿專制的組織。

在這樣的認知情況下,蔣介石在手掌軍權之時,就開展了對中共的剿滅活動,一場“四一二”事件十分轟動,中共黨員慘遭殺害,而與此同時,有些國民黨將領也看清了蔣介石的真實面目。

縱使國共合作的抗日戰爭結束,依舊還有國共爭天下的解放戰爭,毛主席應約前往重慶談判,毛主席出了計謀使得蔣介石不敢在這個時候下毒手。隨着國民黨軍的潰敗,蔣介石最後攜帶家眷軍隊逃到了臺灣,直到1975年因心臟病去世,都沒有回過大陸。蔣介石晚年時期十分思念故土,每逢有節日,他都會吩咐身邊的人買來以前在大陸生活時喫的菜和酒,再儘量地把房間打扮着跟之前的一樣。

當時臺灣傳來蔣介石因病去世的消息後,毛主席身邊的人連忙跑去告訴他,毛主席聽完後並沒有顯露出高興的神情,反而神情凝重,輕聲地說了聲:曉得了。就再也沒有過問其他的事情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