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很多新聞都這樣說,某某作曲家看到某某作詞人寫的詞非常受感動,連夜譜曲寫出了這首蕩氣迴腸的歌曲。對於大部分歌曲來說,應該是先作詞再譜曲的,因爲一般人都是先對詞產生感覺,然後再在腦子裏產生與歌詞情感和節奏相匹配的旋律。

我不是音樂中人,五線譜和簡譜都不認識,但畢竟聽過那麼多年歌,那就結合自己所聽所看,門外漢一般地聊聊作詞作曲這件事。

對於大部分歌曲來說,應該是先作詞再譜曲的,因爲一般人都是先對詞產生感覺,然後再在腦子裏產生與歌詞情感和節奏相匹配的旋律。看很多新聞都這樣說,某某作曲家看到某某作詞人寫的詞非常受感動,連夜譜曲寫出了這首蕩氣迴腸的歌曲。

歌曲創作先作曲還是先作詞?看情況嘍

更爲典型的就是對古詞進行譜曲,比如鄧麗君和王菲演唱的《但願人長久》。原詞是蘇軾的經典之作,當年肯定有當年的唱法,只不過經過上千年沒有人再知道該怎麼唱,只能有今人對着古詞進行譜曲,可以說也相當成功。

歌曲創作先作曲還是先作詞?看情況嘍

另外的典型例子就是作曲家王立平面對《紅樓夢》原著那麼多詩作和詞作進行譜曲,最後形成了《枉凝眉》等經典音樂作品。另外還有《三國演義》電視劇的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歌曲創作先作曲還是先作詞?看情況嘍

那麼,有沒有反過來先有曲後有詞的例子呢?當然也有。

歌曲創作先作曲還是先作詞?看情況嘍

比如,很多人都聽過葉蓓那首優美的小歌曲《B小調雨後》——“一斜斜乍暖輕寒的夕陽,一雙雙紅掌輕波的鴛鴦,一離離原上寂寞的村莊,一段段斷了心腸的流光。”這首歌是1995年夏天高曉松先寫成旋律,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詞,半年後的冬夜他在家擺文字遊戲,寫完之後想不出曲調,突然靈機一動,翻出半年前的老曲一配,竟然嚴絲合縫,一首好歌因此而成。

歌曲創作先作曲還是先作詞?看情況嘍

范曉萱有一首簡單的歌叫《自言自語》——“天是灰色的,雨是透明的,心是灰色的,我是透明的”。這首歌是范曉萱在12歲那一年,在家彈鋼琴無意中彈出了這樣的旋律,到14歲時將其填詞,完成了她多年後廣爲人知的第一首創作。

先有曲,還是先有詞,有一般規律,也有特殊情況,只要最後留下的是能觸動人的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