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加速落地 牽手“北三縣”政策近在咫尺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宋興國 北京報道

導讀

2019年北京與河北將有一系列的涉及交通、產業、設施等領域的對接措施陸續公佈。‘

城市建設,規劃先行。

作爲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規劃體系正在加速落地。2月12日,據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消息,北京市目前已組織編制了通州區總體規劃、各鄉鎮域總體規劃以及70餘項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和設計導則。

其中,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績效管理自查報告顯示,2018年,通州區總體規劃法定審查程序已經完成,待修改完善公示後,將以北京市政府的名義批覆。另外,已會同河北省城鄉住房建設廳,在過去編制的《通州區與廊坊北三縣地區整合規劃》基礎上,加快推進《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討論稿)》。

“《整合規劃》將被《協同發展規劃》取代,這會避免‘整合’二字可能帶來的誤讀,更加強調協同發展,也就是公共事務的跨界治理”,曾受邀參與評審《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等多個重要規劃項目的首都經貿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暉表示。

另外,經過多年醞釀,通州與北三縣“四統一”的具體政策已經接近落地。2月12日,據接近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關於通州與北三縣協同發展,2019年北京與河北將有一系列的涉及交通、產業、設施等領域的對接措施陸續公佈。

  規劃體系漸成

作爲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2019年以來,北京陸續公佈了多個城市副中心在多規合一方面的工作成果,包括總體規劃、專項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規劃設計導則以及區域規劃、鎮域規劃等在內的一系列規劃陸續出臺。

上述自查報告顯示, 2018年1月9日,北京市政府常務會聽取了《通州區總體規劃》的彙報。目前,通州區總體規劃法定審查程序已經完成,待修改完善公示後,將以北京市政府的名義批覆。

而在1月3日,據新華社消息,中共中央、國務院了公佈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的批覆。提出城市副中心要努力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和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建設綠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使城市副中心成爲首都一個新地標。

同時,更加詳細的規劃體系也在加速構建完成。2月11日,北京市通州區政府召開第三次全體擴大會議暨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落實部署會議。會議透露,通州區今年底前將編制完成9個特色小城鎮鎮域總體規劃、中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實施方案,啓動編制亦莊新城(通州部分)控制性詳細規劃及重點地區城市設計方案。

2月12日,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在副中心控規編制過程中,北京市同步組織編制了通州區總體規劃、各鄉鎮域總體規劃、通州區與廊坊北三縣地區協同發展規劃以及70餘項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和設計導則。

據其介紹,對於城市副中心,北京市、區有關部門將推動重點功能區規劃設計,搭建城市骨架。圍繞“一帶、一軸、多組團”空間結構,抓好行政辦公區、城市綠心、環球主題公園、運河商務區、副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地區規劃設計。

而在具體項目上,2018年已完成城市副中心綠心起步區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建築設計國際方案徵集和城市綠心園林綠化國際方案徵集。2019年將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城市綠心建設初見成效。

對此,有規劃專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規劃的層次體系不同,容易導致規劃融合的尺度和層面的把握存在較大難度。因此,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多層規劃體系,既需要滿足空間尺度的屬性,還要符合公共管理的屬性,如果能夠最終實現底圖疊合、指標統合和政策整合,將是對我國實現“多規合一”,推進國家空間治理體系建設的一個有益探索。

從“整合”到“協同”

從提出以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就被認爲與通州區和廊坊的三河、大廠和香河北三縣地區協同發展密切相關。如何在通州區與北三縣之間,實現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標準、統一管控,是各方關注的焦點。

1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佈會,在介紹河北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有關情況時表示,正統籌推進北京市通州區和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

其中,在實現“統一規劃”這一目標上,21世紀經濟報道注意到,相關工作在2018年有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上述自查報告顯示,2018年,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會同河北省城鄉住房建設廳,組織編制了《通州區與廊坊北三縣地區整合規劃》,並配合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原整合規劃成果基礎上,按照總體規劃深度,加快推進《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討論稿)》。

王暉告訴記者,“整合”容易被解讀成“合併”意味,從“整合規劃”轉變爲“協同發展規劃”,避免了規劃被誤讀的可能性。表明通州與北三縣是“跨界治理”而不是“行政合併”,政策制定方的態度更鮮明。

1月7日,全國政協網站掛出的一條消息顯示,在北京市通州區政協全會上,通州區發改委副主任劉秀傑建議,在通州與北三縣地區建立國家跨界治理綜合改革試驗區。

21世紀經濟報道注意到,對於通州與北三縣的跨界治理,目前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已有思路。

在產業佈局上,北三縣的產業佈局被認爲要更多服務於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

上述北京城市副中心詳細規劃提出,要積極對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支持符合廊坊北三縣地區功能定位的適宜疏解項目轉移。提高廊坊北三縣地區對區域的服務保障功能,積極發展養老、康復、休閒等產業,爲北京東部地區提供優質配套服務。

而王暉則認爲,對於公共事務的跨界治理,公共服務的提供和解決是重中之重,在京津冀地區產業已經有多年磨合的背景下,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的建立,應當是下一階段通州與北三縣協同發展的重點。

記者注意到,在去年11月末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在“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方面,專門提出,要加快建立醫療衛生、勞動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跨城鄉跨區域流轉銜接制度,研究制定跨省轉移接續具體辦法和配套措施,強化跨區域基本公共服務統籌合作。鼓勵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積極探索基本公共服務跨區域流轉銜接具體做法,加快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