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炎黃神話到秦朝開國,從秦鼎盛時期到明清衰敗末期,自民國初期到現在的21新世紀,國人穿着服裝都在不斷的變化着,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素推動着我們服飾的變化呢?

​在原始社會,人類生活受天氣和外在事物影響非常艱難,沒有遮風避雨之處,不知服飾爲何物。舊石器時代,獸皮在人類社會中開始出現並迅速被接受,從神話故事來看,因爲夏娃和亞當破除禁忌而讓人們懂得了“羞”一詞,那時“遮羞”便成爲了一種本能。

新石器時代,人們將狩獵帶回來的獸皮,用骨針、古錐等工具製成獸衣。據考古發現,在18000年前的北京周口店便出現了骨針、古錐等製衣工具,這是歷史上有着服飾歷史的最早記錄。隨着人類生活的不斷發展,人類思想也在不斷進化,紡織勞動工具的出現爲我們的服飾變化提供了不可或缺條件。

到了晚些時候,人們採用工具製成了不同材質的紡輪,提高了製成服裝原材料的運作。製成服裝的原料由最初的獸皮慢慢演變爲植物纖維,夏商周時期麻布開始盛行。

​神龍氏時期,民族意識覺醒,一羣稱自己爲炎黃子孫的漢族人民開拓紡織技術道路,並將服飾款式推向多元化,從古記載《易·繫辭》“黃帝饒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可以看出,在那個時候服裝的款式開始興起。隨着人類生活變遷,人們對生活品質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追求,絲綢材質的服飾在夏朝興起,並廣泛應用於社會。

​自此“漢服”逐漸被用於社會生活。漢取代秦朝後,承製了秦朝許多制度,史上稱之爲“漢承秦制”,其中“漢服”被完整的保留下來,隨着漢朝經濟的快速發展,漢代服飾更是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由原來的版型單一進化到版型簡單大方,既能顯現出女子曲線之美,又能更好的操持家務。

​到了明清時期,男子的衣袖從寬大肥碩變爲適中,女子的服飾也由一體式變爲上下裝,解放了人類肢體,釋放了人性,在歷史上是一次影響深遠的改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