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多愛竹。有人愛高雅挺拔的觀賞之竹,好看;有人愛“好竹連山覺筍香”的食材之竹,好喫; 有人愛做爲生活勞動用具的器物之竹,好用。

文人雅士愛竹,愛它的超凡脫俗、愛它的剛正不阿。除了賞竹、食竹、用竹之外,還頌竹、畫竹。王子猷喜愛植竹,常忘情而呼:“何可一日無此君”;鄭板橋愛竹畫竹,贊其“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白居易在他的《養竹記》裏,把竹子比作賢人,賦予竹子性直、本固、心空、節貞的品格。他還在《洗竹》詩中,吩咐家僕,謹慎對待修剪下來的竹子,“小者截魚竿,大者編茅屋。勿作篲與箕,而令糞土辱。”

東坡獨愛竹君子,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東坡一生對竹情有獨鍾,愛其外觀更愛其內質,可以說愛竹愛到了骨子裏。他的愛竹總宣言是:“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於潛僧綠筠軒》)。

01: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選擇

在東坡先生心裏,食與竹的關係上升爲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之間的關係。在東坡看來,食宿可以差一點,但精神享受絲毫馬虎不得。”可使食無肉”意味着個人失去種種名利地位、放棄諸多榮華富貴。“不可居無竹”意味着堅守道德底線,保持高風亮節。

東坡先生家居四川眉州,那正是生長茂林修竹的地方。東坡四十二歲時,回憶小時候家裏是“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 房前屋後翠竹環繞的美景還歷歷在目。 東坡被貶黃州時,雖然這裏物質匱乏,環境艱苦,但有竹爲伴,足以使他忘掉煩惱。爲此還頗爲得意的寫信告訴朋友:“予謫黃州,寓居定惠院,饒舍皆茂林修竹”。

東坡獨愛竹君子,一蓑煙雨任平生

02: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選擇的理由

隨着年齡、閱歷的增長,東坡先生對竹子的認識,也從竹之外在姿容深入到內在品格。他越來越發現,竹之品格與自己的精神追求是那麼的契合。把對竹子的認識和讚美,寫進他的詩文裏。蘇軾3900首詩詞中,有250多首寫竹杖、竹几、竹形、竹聲、竹意、竹品,多方面、多視角研究竹文化的豐富內涵。

東坡獨愛竹君子,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東坡在《竹》詩中說:“蕭然風雪意,可折不可辱。” 對竹子面對風吹雪壓“ 可折不可辱”的品格給與高度稱讚;在爲表兄也是好友文與可寫的《墨君堂記》裏,東坡先生贊竹“得志,遂茂而不驕;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羣居不倚,獨立不懼。”這裏爲竹子又點了兩個贊,一讚竹子特別能適應環境;二贊竹子不依靠誰,不攀附誰?即使剩下我一個,也絲毫無所畏懼。

在東坡先生眼裏,一個人沒肉喫可能讓人身體廋,而沒有竹子“寧折不彎、羣居不倚、獨立不懼”的品格,而是喪失人格去攀附權貴,庸俗!遇到打擊挫折腰桿子不硬,投降了,庸俗!做官則耀武揚威,丟官則哭天喊地,庸俗!人云亦云,沒有獨立立場和見解,庸俗!所以,無竹品令人俗。

竹品也正是東坡精神的寫照。蘇軾一生風雅剛直,不見風使舵,不俯仰權勢,不汲汲於眼前的名利和物慾,在挫折和艱苦環境中百折不撓,這和他詩畫中的君子境界是一致的。在影響北宋國運、決定蘇軾個人命運的王安石變法運動中,朝野有改革派和保守派。實際上還有一派,那就是蘇派。蘇軾並不反對變法,而是主張漸進式反對激進式變法;反對某些改革措施,同時也支持一些改革措施;王安石主政變法時,都把蘇軾當成保守派,司馬光主政,全盤否定王安石變法,蘇軾反對司馬光不加鑑別,簡單粗暴否定一切的做法,結果,又把蘇軾當作保守派。蘇軾也因此受到兩派勢力的打擊。蘇軾就是這樣,羣居不倚、獨立不懼,儘管我是少數派,也要堅持自己的主張,絕不做遇風兩邊倒牆頭草。

在政治上如此,在藝術上更是不落俗套。蘇軾畫竹,往往從地上直升到畫幅頂部,人家問他:“何不逐節分畫?”他說:“竹生時何嘗是逐節生的?”他反對“節節而爲之,葉葉而累之”的畫法,主張看準後一以貫之,強調貴在神似。

東坡獨愛竹君子,一蓑煙雨任平生

首創朱竹,被尊爲朱竹鼻祖。蘇軾任杭州通判時,一時畫興勃發,而書案上沒有墨只有硃砂,於是以硃砂當墨畫起竹來。後來人家問他:世間只有綠竹,哪來朱竹?蘇軾答:“世間本無墨竹,既可以用墨畫,何嘗不可以用朱畫!”

東坡獨愛竹君子,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只是愛堅持自己的主張,不人云亦云,並不是”拗種“。對於墨竹畫大家文與可關於畫竹要胸有成竹而後動筆的主張,蘇軾就深以爲然。他在《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文中指出“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 就源於文與可的畫竹思想。

蘇軾還對文與可作畫時全神貫注、物我兩忘的精神十分讚賞。 他在《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中道: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莊周世無有,誰知此凝神?

東坡獨愛竹君子,一蓑煙雨任平生

03: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不選擇的惡果

人瘦還可以再養胖,人若庸俗,則無救之藥。東坡先生這裏說的人特指“士”,即讀書人。他要強調的是,普通百姓庸俗了,情有可原;作爲讀書人庸俗了,實在不應該,也是不可原諒的。讀書人應該是先進文化的代言人,其言行對社會又示範作用,若庸俗了,就不可救藥,對社會的負面影響和危害也最大。東坡先生的得意門生黃山谷,也經常念老師的經。他說:“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爲,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

如何讓自己不俗,在東坡先生看來,就是要加強品格修養。哪些品格修養?竹品,但不限於竹品。在遇到不可兼得情況下的取捨,是衡量一個人品德的標準和檢驗方法。

東坡獨愛竹君子,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在強調選擇做君子的同時,也對“好人難做”有警覺。五十多歲時的蘇軾,經歷了人生起伏和風霜洗禮之後,有了新的心得體會,他說竹子“結根豈殊衆,修柯獨出林。孤高不可恃,歲晚風霜侵。”(《元祐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同景文義伯聖途次元伯》)由於與衆不同“獨出林”,就難免遭到“風霜侵”。蘇軾一生屢遭“風霜侵”,爲了真理付出了慘痛代價。但他一直堅守底線,樂觀面對。被貶黃州,他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再貶惠州,他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作嶺南人”;最後貶至海南儋州,喫住都困難,他說:“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東坡愛竹,可以做俗人,但絕不做庸俗之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