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計算機而強大:計算機如何改變我們的思考和學習》被老六稱爲“也許是我們2018年出版的最重要的一本書”,這本四十年前出版、講兒童編程和思維方式的書,究竟有着怎樣意料之外的魅力?今天分享副主編芳州老師的編輯手記。

樑棟老師是讀庫的老朋友,由他翻譯的《爲人文教育辯護》,譯筆流暢,風格親切,很受讀者歡迎。由於此番合作,加之樑棟老師本人也是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六託付說,如看到合適出版的書,可以推薦給讀庫。

樑棟老師非常認真,事隔幾個月,他發來了一個長長的書單,多數爲關於思維方式和學習理論的書籍,說,這些都是他認爲極有價值,應當出版的圖書。我按圖索驥,一一去查詢和確認,有不少其實已經有中文簡體版了,可惜多半都被包裝成市面上所謂的“經管心理勵志”類。

可行的是這本:

Mindstorms: Children, Computers, and Powerful Ideas.

我也產生了望文生義的顧慮:一本關於兒童和計算機的書,初版於1980年,假如果然不過時,今天閱讀的意義是什麼呢?

其實索取樣書後,我讀過前言就馬上喜歡上了這個作者:那是一個關於童年的齒輪的故事。由於作者小時候對齒輪着迷,他發展出一種能力,就是在腦海中模擬輪子轉動的因果關係鏈:這個輪子這樣轉,那個就一定那樣轉……最讓他感到快樂的是差速器中的齒輪,因爲它們的運轉不是簡單的線性因果關係。

作者回憶道:“差速器對我的數學教育勝過小學裏的任何數學課程。”自然地,“我把乘法口訣表看成是齒輪組”,“我第一次接觸到有兩個變量的方程時,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差速器。一旦把x和y的關係想象成齒輪,再找出它們各自的齒數,那麼方程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爲這個故事着迷,並瞭解到,這本書是關於“什麼是學習,人是如何學習的”“思維的本質是什麼”。不過主體內容是在探討計算機在孩子學習過程中可以發揮何種功用,尤其是一種叫做LOGO的編程語言。

這種語言似乎較爲少見,我身邊的編程愛好者們並不知曉,向學生時期一個高手“finger”打聽,他說聽過,是一種給孩子的簡單編程語言,主要用於教學。

那麼我的顧慮還是有道理的:我們想出版的是一本關於學習和思維的書,但假如主要內容大衆不熟悉或者過時,那仍然不合適。

我請樑棟老師簡單寫一個說明,描述爲何他認爲這種方法在今天仍有探討的必要,如此一來我就可以站在一個完全外行的角度,判斷這樣的書對一個對兒童編程不感興趣的讀者是否有意思。我解釋,這是選題的必要過程。

誰能想到,樑棟老師一個月後給我交來了一篇一萬多字的宏文!文章用英文發表在他自己的博客上。

文章從譯者兒時學習計算機basic語言開始,那時還是電視臺函授的形式。我們每個人都有學習的經歷,但是大部分人在學習某種學科上面都有失敗的慘痛經驗,後果就是簡單地下結論:我不適合學這個,“我沒有數學頭腦”,“我沒有語言天賦”。

遇到西摩·佩珀特的書之後,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在學習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今天談論西摩·佩珀特仍然有用,甚至非常必要:他所提倡的一切真的是在學習如何獲得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爲了獲得將來生活的技能。

由樑棟老師總結的佩珀特的思想,一是(學習任何東西時的)自由的探索形式(這一點說實話是目前學校教育裏最欠缺的,但是你也別急着同意,很多其他形式的教育也一樣,且假自由之名),二是通過知識的具體化解決問題,(在使用和調試中學會),三是在非計算機的領域改變思維方式(作者舉了滑雪等例子)。

這些問題都與關心人的學習而不是關心計算機編程的人密切相關。LOGO語言在書中作爲例證之一,即使絲毫不懂編程也容易理解。(而且這種簡單的學習用語言本身也是探討學習過程的重要環節,不可或缺。)假如你也曾享受學習任何技能的快樂,那也很容易找到其他你感覺親切的例證。

樑棟老師的結論是:計算機教育也是人文教育。我興奮地讀完,發微信給老六:這是一本好書,要做。

再隔近一年,老六終審完此書,發微信給我說:這也許是我們2018年出版的最重要的一本書。我做了五千多字的筆記。

我和其他爲此書服務過的編輯也是密密麻麻做了很多筆記和標註。

這裏是責編魏昕老師寫的一個介紹:在特洛伊木馬的故事中,不是木馬有效,而是木馬內的士兵,你會發現西蒙的名字其實跟今天硅谷的重要名字都聯繫在一起。

然而讀所有這些介紹都並不能取代閱讀這本書本身。

原因在於,正如這本書裏說的,離開具體的情境去談論某些理論毫無意義,我們要好好想一想,人是怎麼想事情的。

作者原話是:You can't think seriously about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 about thinking about something.

本文作者:讀庫副主編·芳州

個人公號:尋找局外人

《因計算機而強大》

思考如何思考

👇 點擊查看樑棟老師的萬字博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