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56歲著名地質學家李德威逝世:挑戰“板塊構造假說”第一人

  9月14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著名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教授因病逝世,享年56歲。

  李德威1962年6月1日出生於湖北省麻城市,32歲被破格提升爲中國地質大學教授,雖常年疾病纏身,卻始終奮戰在地質一線,提出“層流構造假說”,是挑戰“板塊構造假說”的第一人。

  病重之際,同事到醫院看望李德威,“當時他己浮腫得很厲害,艱難地握了手。他一見到同事說的卻是項目的人員安排,他說自己已經沒力氣了,希望學校能繼續把事情辦成。”從李德威夫人口中得知,他的病情十分嚴重,怕感染,需要隔離,但他不聽,不斷召集學生來論證項目。沒過幾天,這位爲人隨和、幹勁十足的學者卻永遠離開了。

  心懷地質夢想,李德威研究青藏高原近30年,行程超8萬公里。1990年,他參加了李紫金教授負責的“西藏羅布莎鉻鐵礦大比例尺成礦預測”,發現了許多與地質構造學說相矛盾的現象。爲了弄清原因,從那時開始,他每年都要花3至4個月的時間奔波在青藏高原,足跡幾乎踏遍了高原的每一寸土地。餓了就喫乾糧,困了就睡巖縫。精瘦的李德威因爲善於爬山被研究青藏高原的老專家莫宣學院士戲稱爲“小山羊”,“一起出去考察,最長最難爬的線路都是他在跑”。

  經過多年實地調查,1992年,李德威提出了以盆山耦合、下地殼流動爲核心的“層流構造假說”,一舉打破“板塊構造假說”,以非常簡潔的模式和合理的動力來源完整地解釋了青藏高原上的各種現象。此後,李德威相繼又提出了洋陸耦合、多級循環、四維動態成礦和地震熱流體成因等創新理論,建立了盆山與洋陸耦合的地球內部系統動力學,和地核與太陽能共同驅動的多級循環地球系統動力學,初步形成了一套以青藏高原爲基地的地學理論系統。

  “地質工作事關國家命脈,容不得半點馬虎。”生前李德威對地質工作的嚴謹態度有時甚至讓人覺得有些苛刻。他的博士生高成曾講過這樣一個情節:2008年8月,他們一行5人在西藏卡易錯地區做地質調查。在調查結束的前一天,因爲對一個數據心存疑慮,李老師放心不下決定再跑回去看看。他本來要一起去,李老師不讓,叫大家在營地等。“一直到深夜都還沒有回,等着等着我們就睡着了。”高成說,“第二天早上醒來,看見李老師帳篷的燈亮了,才知道他剛回來。”

  “他是少有的爲了單純的科學夢想而勇於探索的人。”李德威的導師、構造專家楊巍然教授說。在他剛提出“層流構造假說”的時候,很多人認爲是“天方夜譚”,也有人暗地裏說他傻,“一個教授,不把心思放在SCI論文上,卻固執地搞什麼科學理論創新?”“跟板塊較勁、跟地震較勁,就是在跟自己的前途較勁。”但他從不在乎別人的議論,更不願隨波逐流,他說:“我絕不會爲了評職稱,放棄創建自己理論的夢想”。

  儘管一路磕磕絆絆,他始終沒有動搖過追尋科學的信念。李德威曾說:“科學史上任何重大理論創新都要經歷這個過程,科學路上會充滿艱辛和坎坷,相信最終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會有益。”

  近年來,隨着對地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他提出的理論也逐漸引起學界的關注。2011年至2012年,李德威曾兩次以執行主席的身份參加香山科技會議,先後獲得“跨世紀學術帶頭人”“中國地質調查成果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等諸多榮譽。他提出的地球系統動力學理論,已成爲目前國際地學界的熱點。

  來源:夏靜/光明日報客戶端

責任編輯:張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