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理科考生,平常年级200+水平,理综差,尤其物理长期处于7、80左右,对物理有阴影,所以每次大考都崩盘。

最可怕的是长期的低迷让人开始畏惧物理这个学科,看到物理大题大段大段的文字拧在一块儿就想放弃理综。

高二下半期到高考差不多是一年的时间,一年从54到高考107.5

最初接触到网课是因为学"排列组合",老师在前面讲,脑袋最灵光的几个同学在抢答,而我连什么是有序什么是无序都还分不清楚。

于是我在某平台买了一节50块左石的排列组合的课程,老师讲一遍,网课听一遍,我又抄了一遍这部分的课本,终于弄清楚了。

高二升高三的暑假看完了数学的课程,把一些细小零碎的易错知识点记录了下来,并且每天节奏紧凑,就这样前后勾连,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的数学稳定在了120分左右。

所以网课最初对我而言是一个拉小和班级进度差距的方式。

自我分析

首先你要明白自己是做好一切准备,规划设计好每一个细节的“计划型选手”,还是走一步看一步,随机应变的“探索型选手”。与其纠结学习方法科不科学,不如你真正花时间去做(看书,听课,做题,参加学校统一的考试等),然后再思考你做的过程之中有哪些障碍,把一个大的问题变为具体问题。

比如“我英语不好”这就是一个无意义的问题,你具体哪里不好?
单词不认识,我给你的建议就是背单词,当然背单词的方法有十几种,找到适合你的就好。
句子读不懂,我建议你学语法,尤其是句法。
做题做得慢,是做题的方法有问题还是阅读速度慢,这需要对症下药,不会方法就学方法。阅读速度慢就刻意训练阅读速度。而不是一直抛出一个“我英语不好”这种很欠打的说法。

千万不要问出任何一个学科怎么学,成绩不好怎么办这种大而空洞的问题,这类问题不是几百个字,几分钟讲的明白的。你需要在自己亲自学习一个学科的过程中,关注自己遇到的具体障碍及其解决方案。把一个大的问题分解开,就可以看到到底是哪个细节出了问题。

准备工作

1、明确大方向,而非树立目标。

每一个新高三的学生都会有自己理想的大学,但未必每个人都能最终进入自己最喜欢的大学。但这并不影响你给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个努力的方向,然后不断接近你想要的结果。有的人是“航海家(计划型选手)”,有出发地、航线、目的地,一切都计划好了。有的人是“探险家(探索型选手)”,只有出发地,结果是未知的,遇到问题临时处理。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值得尊重。

个人建议:与其纠结你要考哪所大学,还不如想想自己现在各个学科的成绩如何,如何在此基础上提高,提高的方向是什么,到什么时间点就做什么事,选大学那个是高考完的事情,在誓师大会上面吹牛说自己要考北大,自己月考300分,这不是自己打脸吗。

2、每日的工作。

高三时间紧,每一天都需要利用得好,以便于自己去超越无数的同龄人。具体来说,你需要根据高二期末考试(应届生),高考成绩(复读生),来分析自己的薄弱的地方,有针对性地提高。

英语语法不行就学语法,数学读不懂题就复习课本的基础知识,语文文言文看不懂就买几套文言文练习册针对练习等等。

但值得一提的是,学习是一种每日的习惯,而不是负担,你需要结合自己的成绩,制定各个学科每天应该做的任务量。

这里有一个“i+1原则”,i指的是你当前的水平,i+1指的是比你当前的水平有进步(过难过易都不合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也许你最初的i+1,i+1+1,i+1+1+1,只是你现在的i了。即自己设计自己每天学习的任务量,不必过难,也不必过易,每日稳步提高,厚积薄发,以量变促质变。

高考成绩的影响因素

有很多人说影响高考成绩的因素很多,没错,甚至你高考那天坐电梯从26楼到1楼,在20多楼的时候电梯故障了,你被关在里面,导致你高考迟到25分钟,不准进场。我可以列举出无数个这种低概率事件,并且他们都可以影响你的考试成绩,你花大量时间去关注这种低概率事件/次要次要次要矛盾,就是庸人自扰。

有的人还说早恋影响学习,且不说牵牵异性的手这算不算恋爱,什么是早恋,根本没有明确的标准,考上211的在高中有恋爱经历的人的比例。

有的人说刷微博影响学习,要删掉app提升专注度,提高成绩,我想说“山区的孩子没手机玩,信息闭塞,就一定上北大?”

同学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老师的水平影响你的高考成绩,这里送大家一句话“师资力量可以影响你的高考成绩,但是不能决定你的高考成绩”。

1、学科基础知识体系。

一个尖子生考试成绩优秀的背后,是他的基础知识扎实,完美得掌握了该学科的基础知识,什么叫完美掌握,完美即100%,不存在盲点,这个知识学透了,这是你的东西,不是老师的东西,你张嘴就来,并且清楚知识结构。

比如什么叫英语语法,你能不能张嘴就来给一个陌生人解释清楚?比如什么叫解析几何,你能不能张嘴就来跟你的同学解释明白?

如果整个高中所有学科的知识结构,你都能像高一的时候学习集合,知道集合的元素有三个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这么清晰果断,你都能像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么熟练的话,你的基础知识结构就算完美掌握了,这决定了你的基础学术水平,基础知识的能力要求其实是最低的,记诵+理解。

这只是第一步,离高分还很远,但这个环节绝对不可以省略。

如何成为一个基础扎实的人呢?

英雄不问出处,你可以自己看书,你可以上一对一辅导,你也可以听网课,你甚至可以找同桌给你辅导,我们只要结果,不想追问过程。在有了扎实的基础之后,配上科学的解题方法,自己再努力多加练习,等待你的便是提分。

2、互联网时代的高效处理信息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表现就是你阅读的材料篇幅很长,信息有真假,有主次,你能否快速而准确地处理。这种能力对于你的审题帮助非常大。

具体表现就是,很多人英语阅读理解做得慢,文综2个半点做不完卷子,语文阅读题做半天,浪费了很多时间。甚至数学题的一题多解,解法不唯一,但在你能否找到最简便的方法,这也是能力的体现。

很多网课老师生怕同学不会做题,会给出做题的方法,而不是盲人摸象,你听完课后,通过多加练习掌握了老师给的方法,也是你能力的体现。

如何利用网课这一工具有效提升成绩

近年来,大批网络课程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线下补习,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教育公平化。即使你处在教育不发达的地区,只要有网络,你就能听到一流的名师授课。但网络课程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真的可以大幅度提高考试成绩;利用得不好,反而会使得你的成绩不升反降。

1、网课的定位与优势

在有网络的情况下就可以听课,打破了地域限制,授课内容较为集中。比如公立学校一节课40-45分钟,如果老师想讲明白一个“椭圆”,也许需要好几个课时,并且这几节课可能不在同一天,但网课可以是一节2-3个小时的超长集中讲解,便于学生一次性掌握,俗话说“伤其十发不如断其一指”。

并且直播课程在课堂上可以互动,提出自己的问题,也可以同学、师生之间交流想法,思维产生碰撞,录播课程和直播回放可以按暂停键停下来记笔记,思考一些复杂的点,想通了,你便提升了。某种程度上,网课有一种VIP一对一教学的感觉,对于程度较好的同学,还可以拖动进度条找到自己想提升的点,或是加速观看,有针对性的学习,不必从头看到尾。

再从师资上来说,在网络上受欢迎的老师的教学水平一般不会太差,甚至教学水平会优于大多数同学的学校老师。这里并不是有意挑起网课老师和公立学校老师之间的矛盾,而是让大多数处在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同学找到提升自己的机会,毕竟公立学校和网课相辅相成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少了谁都不行。

2、网课使用的“雷区”

在公立学校上课,你必须遵守课堂纪律、校园纪律;在家中听网课,很多同学吃着薯片,喝着牛奶,翘着二郎腿,躺在沙发上,走马观花地应付一下,一节课就过去了,这无疑是浪费自己的时间。

听网课的时候,如果能正襟危坐,手机静音,关上书房的门,桌上只放跟学习有关系的东西,集中注意力去学习的话,效果真的会非常好。

3、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和课程

每个人理解能力和脑回路都不同,找到能和你配对的老师自然就学得好一些。

1)老师的课程设计是否合理。

比如“四小时串讲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我愿意相信这个课程4个小时可以串讲完,但是,你真的能学透彻吗?你学完了以后能做高考题吗?

比如有一套课程叫做“高三数学一轮复习”,但是授课内容全是讲题,丝毫不提任何基础知识,你觉得这个是真正意义上的一轮复习课程吗?

再比如,“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只有6节课,每节课2小时,你觉得这个打着一轮复习旗号的课程真的适合一轮复习吗?

2)老师的授课范围。

有的老师不仅教地理,还教历史,还教政治,还有的老师教了6个以上的学科。美其名曰“跨学科教学”,术业有专攻,一个专业的老师能讲明白一个学科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能同时研究透彻多个学科的老师,他的课程是否有信度,需要大家仔细思考。

3)老师的授课内容变化幅度。

这个是徐磊老师提出来的观点,如果一个老师的方法第二年跟第一年的变化不大,证明这个方法一直很好用,如果一个老师的方法第二年跟第一年变化非常大,只有两个可能,第一个可能是他第一年的方法不管用,第二个可能就是他抄袭了。在大方法不怎么变的基础之上,增加一些热点预测,这就是比较合理的。

4)老师在学生群体中的口碑。

一个老师无法做到100%的学生都认可,只要有70%的学生认可这位老师,他就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如果一个老师每年带的学生考完试都给他负面的评价,这个老师就不值得你去跟随。

4、根据老师授课的课程难度灵活地听课。

老师的授课对象肯定是所有的学生,不可能专门为了谁,专门为学霸提高讲课速度,也不可能专门为了学渣降低讲课速度。

如果你觉得老师讲的简单,你就给自己的思维放松,如果你觉得老师讲的很难,你就在看回放的时候反复听你感到困难的点。如果你基础较差,你应该补课本的基本概念,这是基础,而不应该上来就去跟着大家听圆锥曲线、导数怎么做,你可以把这个板块放一放。

用科学的顺序备考,才能收获到不错的成绩。即:根据老师授课的内容难与易,调整自己的进度,找到平衡点。

5、如何处理好公立学校学习跟网课学习的关系。

大多数同学接触网课都会有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课业繁重,没有太多时间听网课”,这个问题非常真实,也是大多数人想问的。

有的人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但高三的学习非常紧迫,大多数同学的生活都是三点一线,假设早上06:30起床,7:00到校,7:30上课,晚上22:00下晚自习,回到家已经是22:30或者23:00了,完成作业就到1:00了,根本没时间听网课,海绵里就没水,挤不出来的。

这里我给的建议就是“战略性调整”,如何战略性调整,我举一个网友的真实例子。这个网友和一些同学选择下午放学不回家,大家吃完晚餐就去教室了,去教室疯狂做作业,把所有老师留下的任务都处理完。这样就可以让自己每天晚自习下了回到家的那段时间不必分配给做作业,而分配这部分时间用于听网课,这样你就不存在没时间听网课这种问题了,因为你每天都有22:00-01:00这三个小时的时间,再加上周末、节假日,就差不多了。

总结一下就是:“利用碎片时间处理作业,利用大片时间集中注意力听网课。找到平衡点,学校学习和网课学习两不耽误。”

一门技术一门学问,弄得很深奥是因为没有看穿实质,搞的很复杂是因为没有抓住程序的关键。你若问高考的Keypoints?

1.基础知识全部都会。

2.解题方法相对科学。

3.考试试题难度适中。

4.运气因素可有可无。

自己与老师配合解决1+2,教育部考试中心解决3,上天解决4。

除此四条之外,皆是庸人自扰。

来源:知乎 作者:烟云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