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理科考生,平常年級200+水平,理綜差,尤其物理長期處於7、80左右,對物理有陰影,所以每次大考都崩盤。

最可怕的是長期的低迷讓人開始畏懼物理這個學科,看到物理大題大段大段的文字擰在一塊兒就想放棄理綜。

高二下半期到高考差不多是一年的時間,一年從54到高考107.5

最初接觸到網課是因爲學"排列組合",老師在前面講,腦袋最靈光的幾個同學在搶答,而我連什麼是有序什麼是無序都還分不清楚。

於是我在某平臺買了一節50塊左石的排列組合的課程,老師講一遍,網課聽一遍,我又抄了一遍這部分的課本,終於弄清楚了。

高二升高三的暑假看完了數學的課程,把一些細小零碎的易錯知識點記錄了下來,並且每天節奏緊湊,就這樣前後勾連,建立起了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讓我的數學穩定在了120分左右。

所以網課最初對我而言是一個拉小和班級進度差距的方式。

自我分析

首先你要明白自己是做好一切準備,規劃設計好每一個細節的“計劃型選手”,還是走一步看一步,隨機應變的“探索型選手”。與其糾結學習方法科不科學,不如你真正花時間去做(看書,聽課,做題,參加學校統一的考試等),然後再思考你做的過程之中有哪些障礙,把一個大的問題變爲具體問題。

比如“我英語不好”這就是一個無意義的問題,你具體哪裏不好?
單詞不認識,我給你的建議就是背單詞,當然背單詞的方法有十幾種,找到適合你的就好。
句子讀不懂,我建議你學語法,尤其是句法。
做題做得慢,是做題的方法有問題還是閱讀速度慢,這需要對症下藥,不會方法就學方法。閱讀速度慢就刻意訓練閱讀速度。而不是一直拋出一個“我英語不好”這種很欠打的說法。

千萬不要問出任何一個學科怎麼學,成績不好怎麼辦這種大而空洞的問題,這類問題不是幾百個字,幾分鐘講的明白的。你需要在自己親自學習一個學科的過程中,關注自己遇到的具體障礙及其解決方案。把一個大的問題分解開,就可以看到到底是哪個細節出了問題。

準備工作

1、明確大方向,而非樹立目標。

每一個新高三的學生都會有自己理想的大學,但未必每個人都能最終進入自己最喜歡的大學。但這並不影響你給自己的人生找到一個努力的方向,然後不斷接近你想要的結果。有的人是“航海家(計劃型選手)”,有出發地、航線、目的地,一切都計劃好了。有的人是“探險家(探索型選手)”,只有出發地,結果是未知的,遇到問題臨時處理。這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值得尊重。

個人建議:與其糾結你要考哪所大學,還不如想想自己現在各個學科的成績如何,如何在此基礎上提高,提高的方向是什麼,到什麼時間點就做什麼事,選大學那個是高考完的事情,在誓師大會上面吹牛說自己要考北大,自己月考300分,這不是自己打臉嗎。

2、每日的工作。

高三時間緊,每一天都需要利用得好,以便於自己去超越無數的同齡人。具體來說,你需要根據高二期末考試(應屆生),高考成績(復讀生),來分析自己的薄弱的地方,有針對性地提高。

英語語法不行就學語法,數學讀不懂題就複習課本的基礎知識,語文文言文看不懂就買幾套文言文練習冊針對練習等等。

但值得一提的是,學習是一種每日的習慣,而不是負擔,你需要結合自己的成績,制定各個學科每天應該做的任務量。

這裏有一個“i+1原則”,i指的是你當前的水平,i+1指的是比你當前的水平有進步(過難過易都不合適),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也許你最初的i+1,i+1+1,i+1+1+1,只是你現在的i了。即自己設計自己每天學習的任務量,不必過難,也不必過易,每日穩步提高,厚積薄發,以量變促質變。

高考成績的影響因素

有很多人說影響高考成績的因素很多,沒錯,甚至你高考那天坐電梯從26樓到1樓,在20多樓的時候電梯故障了,你被關在裏面,導致你高考遲到25分鐘,不準進場。我可以列舉出無數個這種低概率事件,並且他們都可以影響你的考試成績,你花大量時間去關注這種低概率事件/次要次要次要矛盾,就是庸人自擾。

有的人還說早戀影響學習,且不說牽牽異性的手這算不算戀愛,什麼是早戀,根本沒有明確的標準,考上211的在高中有戀愛經歷的人的比例。

有的人說刷微博影響學習,要刪掉app提升專注度,提高成績,我想說“山區的孩子沒手機玩,信息閉塞,就一定上北大?”

同學們說的最多的就是老師的水平影響你的高考成績,這裏送大家一句話“師資力量可以影響你的高考成績,但是不能決定你的高考成績”。

1、學科基礎知識體系。

一個尖子生考試成績優秀的背後,是他的基礎知識紮實,完美得掌握了該學科的基礎知識,什麼叫完美掌握,完美即100%,不存在盲點,這個知識學透了,這是你的東西,不是老師的東西,你張嘴就來,並且清楚知識結構。

比如什麼叫英語語法,你能不能張嘴就來給一個陌生人解釋清楚?比如什麼叫解析幾何,你能不能張嘴就來跟你的同學解釋明白?

如果整個高中所有學科的知識結構,你都能像高一的時候學習集合,知道集合的元素有三個性質“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這麼清晰果斷,你都能像背誦“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麼熟練的話,你的基礎知識結構就算完美掌握了,這決定了你的基礎學術水平,基礎知識的能力要求其實是最低的,記誦+理解。

這只是第一步,離高分還很遠,但這個環節絕對不可以省略。

如何成爲一個基礎紮實的人呢?

英雄不問出處,你可以自己看書,你可以上一對一輔導,你也可以聽網課,你甚至可以找同桌給你輔導,我們只要結果,不想追問過程。在有了紮實的基礎之後,配上科學的解題方法,自己再努力多加練習,等待你的便是提分。

2、互聯網時代的高效處理信息的能力。

互聯網時代信息大爆炸,表現就是你閱讀的材料篇幅很長,信息有真假,有主次,你能否快速而準確地處理。這種能力對於你的審題幫助非常大。

具體表現就是,很多人英語閱讀理解做得慢,文綜2個半點做不完卷子,語文閱讀題做半天,浪費了很多時間。甚至數學題的一題多解,解法不唯一,但在你能否找到最簡便的方法,這也是能力的體現。

很多網課老師生怕同學不會做題,會給出做題的方法,而不是盲人摸象,你聽完課後,通過多加練習掌握了老師給的方法,也是你能力的體現。

如何利用網課這一工具有效提升成績

近年來,大批網絡課程的出現,衝擊了傳統的線下補習,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教育公平化。即使你處在教育不發達的地區,只要有網絡,你就能聽到一流的名師授課。但網絡課程是一把雙刃劍,利用得好,真的可以大幅度提高考試成績;利用得不好,反而會使得你的成績不升反降。

1、網課的定位與優勢

在有網絡的情況下就可以聽課,打破了地域限制,授課內容較爲集中。比如公立學校一節課40-45分鐘,如果老師想講明白一個“橢圓”,也許需要好幾個課時,並且這幾節課可能不在同一天,但網課可以是一節2-3個小時的超長集中講解,便於學生一次性掌握,俗話說“傷其十發不如斷其一指”。

並且直播課程在課堂上可以互動,提出自己的問題,也可以同學、師生之間交流想法,思維產生碰撞,錄播課程和直播回放可以按暫停鍵停下來記筆記,思考一些複雜的點,想通了,你便提升了。某種程度上,網課有一種VIP一對一教學的感覺,對於程度較好的同學,還可以拖動進度條找到自己想提升的點,或是加速觀看,有針對性的學習,不必從頭看到尾。

再從師資上來說,在網絡上受歡迎的老師的教學水平一般不會太差,甚至教學水平會優於大多數同學的學校老師。這裏並不是有意挑起網課老師和公立學校老師之間的矛盾,而是讓大多數處在教育不發達地區的同學找到提升自己的機會,畢竟公立學校和網課相輔相成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少了誰都不行。

2、網課使用的“雷區”

在公立學校上課,你必須遵守課堂紀律、校園紀律;在家中聽網課,很多同學喫着薯片,喝着牛奶,翹着二郎腿,躺在沙發上,走馬觀花地應付一下,一節課就過去了,這無疑是浪費自己的時間。

聽網課的時候,如果能正襟危坐,手機靜音,關上書房的門,桌上只放跟學習有關係的東西,集中注意力去學習的話,效果真的會非常好。

3、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老師和課程

每個人理解能力和腦回路都不同,找到能和你配對的老師自然就學得好一些。

1)老師的課程設計是否合理。

比如“四小時串講高中數學基礎知識”,我願意相信這個課程4個小時可以串講完,但是,你真的能學透徹嗎?你學完了以後能做高考題嗎?

比如有一套課程叫做“高三數學一輪複習”,但是授課內容全是講題,絲毫不提任何基礎知識,你覺得這個是真正意義上的一輪複習課程嗎?

再比如,“高三數學一輪複習”只有6節課,每節課2小時,你覺得這個打着一輪複習旗號的課程真的適合一輪複習嗎?

2)老師的授課範圍。

有的老師不僅教地理,還教歷史,還教政治,還有的老師教了6個以上的學科。美其名曰“跨學科教學”,術業有專攻,一個專業的老師能講明白一個學科已經非常了不起了,能同時研究透徹多個學科的老師,他的課程是否有信度,需要大家仔細思考。

3)老師的授課內容變化幅度。

這個是徐磊老師提出來的觀點,如果一個老師的方法第二年跟第一年的變化不大,證明這個方法一直很好用,如果一個老師的方法第二年跟第一年變化非常大,只有兩個可能,第一個可能是他第一年的方法不管用,第二個可能就是他抄襲了。在大方法不怎麼變的基礎之上,增加一些熱點預測,這就是比較合理的。

4)老師在學生羣體中的口碑。

一個老師無法做到100%的學生都認可,只要有70%的學生認可這位老師,他就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如果一個老師每年帶的學生考完試都給他負面的評價,這個老師就不值得你去跟隨。

4、根據老師授課的課程難度靈活地聽課。

老師的授課對象肯定是所有的學生,不可能專門爲了誰,專門爲學霸提高講課速度,也不可能專門爲了學渣降低講課速度。

如果你覺得老師講的簡單,你就給自己的思維放鬆,如果你覺得老師講的很難,你就在看回放的時候反覆聽你感到困難的點。如果你基礎較差,你應該補課本的基本概念,這是基礎,而不應該上來就去跟着大家聽圓錐曲線、導數怎麼做,你可以把這個板塊放一放。

用科學的順序備考,才能收穫到不錯的成績。即:根據老師授課的內容難與易,調整自己的進度,找到平衡點。

5、如何處理好公立學校學習跟網課學習的關係。

大多數同學接觸網課都會有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課業繁重,沒有太多時間聽網課”,這個問題非常真實,也是大多數人想問的。

有的人說:“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擠一擠總是有的。”但高三的學習非常緊迫,大多數同學的生活都是三點一線,假設早上06:30起牀,7:00到校,7:30上課,晚上22:00下晚自習,回到家已經是22:30或者23:00了,完成作業就到1:00了,根本沒時間聽網課,海綿裏就沒水,擠不出來的。

這裏我給的建議就是“戰略性調整”,如何戰略性調整,我舉一個網友的真實例子。這個網友和一些同學選擇下午放學不回家,大家喫完晚餐就去教室了,去教室瘋狂做作業,把所有老師留下的任務都處理完。這樣就可以讓自己每天晚自習下了回到家的那段時間不必分配給做作業,而分配這部分時間用於聽網課,這樣你就不存在沒時間聽網課這種問題了,因爲你每天都有22:00-01:00這三個小時的時間,再加上週末、節假日,就差不多了。

總結一下就是:“利用碎片時間處理作業,利用大片時間集中注意力聽網課。找到平衡點,學校學習和網課學習兩不耽誤。”

一門技術一門學問,弄得很深奧是因爲沒有看穿實質,搞的很複雜是因爲沒有抓住程序的關鍵。你若問高考的Keypoints?

1.基礎知識全部都會。

2.解題方法相對科學。

3.考試試題難度適中。

4.運氣因素可有可無。

自己與老師配合解決1+2,教育部考試中心解決3,上天解決4。

除此四條之外,皆是庸人自擾。

來源:知乎 作者:煙雲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