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古粵秀色本土文化宣傳平臺微信公衆號

序言:您接下來看到的這條微信,照片之豐富,影像之罕見,解讀之詳細,超越了市面任何一本《廣州老照片》的書籍它將從清末外國人記錄廣州開始,至建國初期,展現有代表性的老廣州影像。從古老的低矮古城,名勝古蹟,到拆城建中西合璧的各類特色建築,儘可能選取“標本映像”收錄下文,罕見而珍貴。

清末民初的廣州

清代《粵東省城圖》

『最早的廣州影像』1844年法國人于勒.埃及爾用銀版照相機拍攝的廣州景色,迄今發現由外國人拍攝廣州最早的照片之一。

當年廣州是青磚瓦片房子 很低矮

1870-1875年的廣州花塔與古城風情

四周一片低矮的瓦房

清末的廣州 房屋低矮

廣州大北門

廣州小北門

廣州歸德門

廣州西門

『正西門的崗亭』廣州“正西門”就是今天的“西門口”,這是1858年的照片,圖中人物爲英法聯軍的士兵,在崗亭前走過。

門樓上的崗亭比較大

應該具有居住功能

『越秀山山腳』這張照片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拍攝的,拍攝點就在今天的越秀山體育場。

越秀山腳的另一角度

『大北門』又稱正北門,位於今解放北路與盤福路相交處(越秀山斜坡的門口),這裏曾是廣州北面的制高點,歷來爲兵家必爭之地。因位於省城北部,舊時較爲荒涼。1918年10月,民國拆城建馬路,大北門被拆除。

1878年的大北門

大北門與清代廣州人

行人通行於大北門

大北門外雙山寺

後來改爲義莊

城東南角八角亭 1878年的廣州老城東南角八角樓,非常古樸。感謝網友提點:地點就在今日三角市附近的全球通大廈。

『寶崗夷人跑馬場』位於今天的河南寶崗大道、寶崗球場一帶。清代洋人在中國開展跑馬“BOCAI”最早的地方,據說“輸贏動計萬金”。真想不到,寶崗球場一帶原來還有這一段歷史!

『廣州萬壽宮』建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位於廣州舊城文明門一帶。每逢正月初一和皇帝、皇后的壽誕,廣州的文武官員都要齊聚萬壽宮朝拜皇帝和皇后的牌位。在皇帝駕崩或皇后逝世之時,所有官員亦須在萬壽宮內相應的牌位前泣拜哀悼。官員途經萬壽宮,都必須下馬或下轎步行走過正門。

萬壽宮頗有氣勢

堪稱廣州最有氣派的殿宇

『廣州將軍府』明代中期爲提督府行署。清順治七年(1605年)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繼茂率領清兵攻入廣州後,大興土木,在這一塊地方營建王府 。靖南王移師福建後,原靖王府便被平南王之子尚之孝佔有。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亂”之後,決定在廣州駐防八旗兵,並設置駐粵八旗將軍統領。從此,昔日的靖南王府便被改名爲將軍衙門,又稱廣州將軍府。上圖兩側的將軍府石獅子今日就擺在人民公園內,大家看看是不是。

1871年的將軍府內

小橋亭臺詩情畫意

將軍府內的涼亭

『六榕寺花塔始建於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後毀於大火。北宋紹聖(公元1097年)重建。平面八角形,外九層、內十七層,樓閣式,高57.6米。自古以來都是標誌性建築。

廣州將軍府望花塔

『光塔』原名呼禮塔,波斯語音讀作"邦克塔",據說因"邦"與"光"在粵語中音近,遂誤稱爲"光塔"。因塔呈圓筒形,聳立珠江邊,古時每晚塔頂高豎導航明燈而得名。另一說爲塔表圓形灰飾,望之如光潔銀筆,故名。寺院始建年代已不可考,相傳由唐初來華的阿拉伯著名傳教士阿布·宛葛素主持,爲當時僑居廣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商人捐資所建。

清末時期的光塔

清末光塔與花塔相互對望

植物繁盛的光塔

『赤崗塔』廣州現存的古塔之一,地處紅砂岩山崗上,而得名赤崗塔。它興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此塔爲樓閣式青磚塔,平面爲八角形,內膛八角直井式。外觀9級,內分17層,高約50餘米。是繼琶洲塔、蓮花塔之後修建的第三座“風水寶塔”。琶洲塔位於廣州城東南40裏,蓮花塔位於城東南80裏,赤崗塔則位於東南城下,構成“鎖二江”“束海口”的“珠江三塔”,以聚“扶輿之氣”。因此塔雄偉高聳,與東鄰琶洲塔相呼應,成爲珠江經廣州出海口的風水雙塔。

清末赤崗塔

『琶洲塔』廣州現存的古塔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塔爲八角形樓閣式磚塔。內膛爲八角直井式,外觀9層內分17層,高50餘米。傳說當年珠江中常有金鰲浮出,所以原稱海鰲塔,故可能也有保佑學子高中的“獨佔鰲頭”之意;又因建塔的山崗爲兩山相連如琵琶,故稱爲琶洲塔。

清代的琶洲塔

『廣州全景』1868年外國攝影師登上越秀山觀音閣一帶的高地,俯瞰廣州城。遠處珠江帆影,近處古城樓房,六榕古塔矗立。廣州清末古城景色就是這般。

『清代廣東貢院』清代四大貢院之一,古代鄉試、會試的考場,即開科取士的地方。當年佔地範圍很大:北起現今的中山路,南至文明路,東到越秀中路,西及龍虎牆。

『廣府學宮』又稱廣州府學宮,學宮教育場所,嶺南尊孔崇儒基地。地點在文明門內,即今日的市一宮、文德路小學、中山文獻館舊址、十三中的位置。

廣府學宮欞星門

廣府學宮前路與欞星門

『海山仙館』清朝道光十年,富商潘仕成將荔枝灣方圓幾百畝地買下,大興土木修亭葺臺,建成嶺南第一名園,並提名爲"海山仙館"。至今,經過多年變遷,當年的風貌已蕩然無存,我們只能從舊照片感受一下舊貌。

海山仙館的亭臺樓閣

1871年的海山仙館

『潘家祠堂(潘能敬堂)』位於今日廣州河南同福路與南華路之間,爲昔日世界首富潘振承的家宅。據記載,乾隆年間,潘振承在廣州河南烏龍崗之西的一片河洲地開村立祠,建造極其豪華的潘氏家園“能敬堂”,定名龍溪鄉,現在南華西的“能敬堂”東至風光旖旎的漱珠湧,北接悠悠珠江水,規模非常宏大、華麗氣派,極盡奢華。

潘能敬堂附近景色

『伍家花園』位於廣州河南漱珠湧之東(今同福路與南華路間),是18、19世紀十三行行商的首富伍秉鑑宅邸。伍家花園佈局分爲祠、園及原有景物等幾個部分,其入口處稱伍家祠道,至今猶存。通過伍家祠道進入園內,其北側有土地祠,南側依次排列荷塘、竹林,然後進入萬松園,這些景色已難尋覓。

伍家花園內堂

『銅壺滴漏』行過今日北京路都會發現,在廣百附近有這麼一個“東西”的仿製品,其實這是我們的的驕傲之作,它是古代的計時工具,由廣州人冼運行、杜子盛等鑄造於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整件滴漏由四個銅壺組成,分別是日壺、月壺、星壺、受水壺。也有一種說法稱爲日天壺、夜天壺、平水壺和受水壺。日壺壺壁鑄有圓形太陽圖,月壺壺壁鑄有月形圖,星壺壺壁鑄有北斗七星圖,受水壺壺壁鑄有八卦圖。使用時四壺自上而下依次安放,最上爲日壺,最下爲受水壺。在日、月、星壺的底部各有一個出水的龍頭。受水壺壺蓋正中立一銅表尺,上有時辰刻度,自下而上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銅尺前放一木製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塊木板,稱作浮舟。壺身刻有關於製作年份和人員的文字。

民國時期《廣州指南》的解讀

『三元古廟』在廣州市北郊三元里村內,是清初所建供奉北帝的廟宇。鴉片戰爭期間,英侵略軍於1841年5月下旬侵入虎門,進犯廣州,調遣船艦在廣州西北郊增埗登陸,盤踞四方炮臺爲司令部。

『荔枝灣 文塔』建於清代,是一座民間風水塔,也是功名塔,寓意文運昌盛。據傳,廣東清代三位狀元到此拜祭後上京趕考中魁。轉文塔求文禮、求功名相當有講究,主要經過許願、求禮、轉塔三道程序。文禮中包含蔥、芹菜、糉、包子、筆等物品,“蔥寓意聰明,芹菜就代表勤勤力力,糉和包子寓意‘包中’,筆則是鼓勵孩童勤奮讀書。

『麻石街』19世紀中期廣州城內的街道麻石街與招牌,很有風情。在1843-1849年間,廣州人民堅持反英軍入城的鬥爭,迫使英國放棄入城的要求,街巷還是廣州本土風情。

清末的麻石街

招牌也是一大特色

麻石老街與小販

『觀音山』就是今日的越秀山。當年山上有一座觀音閣。觀音閣最初又叫萬善寺。相傳:永樂年間的時候有一個叫花英的都指揮,有一次來到越秀山,進萬善寺拜佛,感到寺廟太小,又在山林之中,一般人不易注意到,於是將此寺擴建,並改名爲觀音閣。相傳觀音有時會在每天早晨在觀音閣的上空顯靈,因而很多人慕名到觀音山燒香拜佛,而且一定會趕大早,那時的越秀山總是天剛放亮時就已經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可見,自古這個地方已很有靈氣。

觀音山上的觀音閣

觀音閣旁的粵秀奇峯牌坊

1890年的粵秀奇峯

這張照片那棵樹、那些麻石牆

至今好像沒怎麼變

估計這是觀音閣之山門牌坊

左邊是山牆,步樓梯而上,可達觀音閣

清代觀音山

觀音山與山腳

登上觀音山的石階梯

觀音閣與鎮海樓

從鎮海樓上看觀音閣

城牆與遠處的象崗山拱極炮臺

被拆的城牆與遠處的鎮海樓

『十三行商館』據說這是1844年11拍攝,出處不詳,但是如果照片是真的,這將會是“十三行”罕見的實景照片。

『柯拜船塢』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取得了廣州爲通岸。1845年,大英輪船公司職員約翰.柯拜(蘇格蘭人J.J0HVC0VPER)受公派遣,任公司駐黃埔的代表,負責公司送入黃埔船 只的監修工作。柯拜到黃埔後,從當地的中國人手裏租了幾個泥船塢,僱用一批中國人從事修船業,很快便由1個監修變成1個工業資本家。爲了擴大經營,他將船塢擴建爲石船塢,後人稱之爲"柯拜船塢"。這是外國人在中國開設的第1個造船塢,也是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開端,近代企業。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黃埔地區人民出於對侵略者的憤怒,曾燒燬了"柯拜船塢"。柯拜本人也被當地人民所虜,後來下落不明。

『鎮海樓』又稱爲“五層樓”,在越秀山小蟠龍岡上,爲廣州標誌性建築之一。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擴建廣州城時,把北城牆擴展到越秀山上,同時在山上修築了一座五層樓以壯觀瞻(另一說法是他爲了鎮住這個地方的王氣)。鎮海樓歷史上曾五毀五建,現建築爲鋼筋混凝土結構,是1928年重修時由木構架改建成。1929年成爲廣州市市立博物館。今日是廣州市博物館所在。

清代的鎮海樓

古城牆與鎮海樓

清代 五層樓下被炮彈破壞的城牆

清代的鎮海樓與大炮

民國時期登樓遠望

廣州市景色與遠處珠江盡收眼底

珠江(廣州人又叫“海”)

鎮海樓前的紅砂岩巨獸原貌

民國時期的鎮海樓

民國時期 廣州市市立博物館

民國時期的鎮海樓

樓上有“白日“標誌

霧中如蜃樓一般

民國時期遊人在鎮海樓下留影

建國初期的鎮海樓

『粵秀公園(越秀公園)』越秀山最早名爲越王山,早在西漢南越國時,就是廣州市民登臨遊憩勝地,自元朝以來均入歷朝的“羊城八景”之列。但在清朝以前,這裏一直是歷代統治者的禁苑。1925年,廣州市政府令工商局將粵秀山籌建爲孫總理紀念園。1926年,廣州市民自動發起公園遊藝會,籌款建公園。同年12月,粵秀公園舉行開放典禮,因“粵”通“越”,更名:越秀公園。

中山紀念碑與水塔

拍照機位估計是象崗山

越秀山啓秀樓

粵秀公園運動場

民國時期越秀公園航拍

下面是運動場就是今日越秀山體育場前身

建國後的北秀橋

那時候的“划艇仔”

越秀山全景

拍攝位置極有可能在六榕塔

中間小尖頂的教堂今天還在

『白雲山』明清時期已入選羊城八景,清末時有白雲寺、雙溪寺、能仁寺、彌勒寺等古寺及白山仙館、明珠、百花冢等名勝古蹟。民國時期,開建環山馬路。據說在日佔時期,白雲山景點遭到徹底破壞,只剩下天南第一峯牌坊。

民國時期白雲山環山馬路

民國時期的白雲山大門

白雲山馬路

那時候白雲山的樹木沒現在茂盛

民國時期白雲晚望

白雲山能仁寺

白雲山養正草廬

1916年4月4日 白雲山植樹的學生

『海珠島』海珠石與浮丘石、海印石並稱羊城三石。清代在島上築有炮臺,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軍佔領此島,用長釘在島上的紅棉樹上作梯,窺視廣州城內的清軍佈防情況。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廣州市設水警,在島上設水巡總局。民國元年(1912年),警察第十二區署也設於此島上。民國六年(1917年)十月,程壁光率艦隊南下廣東,支持孫中山護法,任軍政府海軍總長,海軍辦事處設在海珠島。民國七年(1918年)2月26日,海軍總長程壁光在渡江靠近陸地碼頭時遭暗殺,民國十四年(1925年),廣州市政府在此建海珠公園,東端建有程壁光銅像。海珠島因珠江的泥沙沖積,逐漸與北岸靠近。民國十七年(1928年)曾闢爲公園,當時離江岸已經很近了,有橋30米可通。1931年(民國二十年),廣州修築新堤(今沿江西路),海珠島劃入填埋範圍,並炸去露出地面的岩石,將海珠島填埋爲平地與北岸連成一片,並在上面修路建樓宇,海珠島從此被埋於地下,與市區相連。

程壁光銅像

海珠公園大門

海珠公園內景

海珠公園內的噴水池

越秀山水塔又名觀音山水塔,水塔於1931年3月1日奠基興建,7月23日建成,次年4月1日啓用。塔建於原觀音山象崗炮臺放午時炮舊址內,爲鋼製球形,高於地面有70米。塔高14.6米、內徑12.2米,可容水1100多立方米,塔身爲綠色油漆。建成後可向市區10層樓以上供水。

民國時期的觀音山水塔下面還有廣告

可見廣州的商都地位

中山紀念堂爲了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而籌資興建的紀念性建築物。原是1921年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時的總統府,1922年陳炯明叛變時被炮火夷爲平地。1928年由李濟深組織籌建,1929年1月動工,經陳濟棠在經費上鼎力支持,終於1931年10月落成,總體佈局採用中國傳統的宮殿式風格與近代西洋平面設計手法結合,由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建築面積爲3700平方米,高49米,四面爲4個重檐歇山抱廈,拱托中央八角攢尖式巨頂。白色花崗岩石爲基座和臺階,淡青色大理石爲牆裙、乳黃色貼面磚爲牆身,紫紅色水磨大柱上蓋寶藍色琉璃瓦頂,層疊舒捲,顯得格外雍容華貴,富麗堂皇。前檐下橫匾高懸孫中山手“天下爲公”4個大字,雄渾有力。

中山紀念碑望紀念堂

遠處宮殿建築是市府合署樓

航拍中山紀念堂

興建時的紀念堂

很像一個巨型的塔

中山紀念像沒放上去

日軍投降協議在紀念堂簽定

越秀山望紀念堂

紀念堂的落成

紀念堂落成典禮的牌樓

出席中山紀念堂開幕典禮人員在堂外大合影

紀念堂開幕當天的熱鬧情景

紀念堂開幕典禮

那時候大廣場也種了葵樹

越秀山百步梯看紀念堂

紀念堂與木棉王

建國後的中山紀念堂

『百步梯』由約498級石階砌成,連接着中山紀念堂與中山紀念碑,是通往越秀山頂的登山之道。半個多世紀的歲月更迭中,百步梯逐漸在一代又一代廣州人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俯腰登上,意在對中山先生表達崇敬之情,也是廣州人健身好去處。

修築中的百步梯

百步梯紀念碑在民國時期

也是廣州重要的景點

中山紀念碑觀音山(越秀山)山頂,是爲紀念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而建的,這個地方原爲被戰火破壞的觀音閣舊地。當然,這個位置傳說古時爲“越王臺”,南越王趙佗祭天的地方。紀念碑建於1929年,由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碑身全部用花崗石砌成,高37米,碑底爲方形,向上漸小而尖,碑內有梯級可迴旋至頂,第一、第二層四面都可憑欄俯瞰。更高處,每層有窗可向外遠眺。碑基上層四面有26個羊頭石雕,象徵羊城。碑體所在平臺有鐵欄杆,周圍樹木鬱鬱蔥蔥。循"百步梯"上躡498級可通達。孫中山紀念碑與中山紀念堂同處於廣州中軸線上,聯成一體,氣勢雄偉,成爲廣州近代城市的標誌。

民國時期的中山紀念碑

鎮海樓拍紀念碑背後

右下是南越酒家

紀念碑與體育場

建國後紀念堂望越秀山

百步梯前有“四牌樓”的牌坊

紀念碑是電臺發射站

『仲元圖書館』位於越秀山,紀念辛亥革命將領鄧仲元而建。弱冠從戎,和陳炯明淡水起義,打敗晚清提督秦炳直,嚇得清官員棄城而逃,是光復惠州的功臣之一;領銜粵軍第一師,威震全國,葉挺、蔡廷鍇、蔣光鼐等著名將領均出自其門;斡旋於孫中山與陳炯明之間,爲孫陳統一戰線鞠躬盡瘁;遇刺後被孫中山以大總統的名義追贈爲陸軍上將。1927年由國民黨元老李濟深提議創建,由建築師楊錫宗設計,式樣仿北京的文華殿,民國十八年(1929)奠基,次年建成。坐北朝南,大樓佔地面積253平方米,總面積7600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富麗典雅,具有民族特色。

崗上的仲元圖書館

航拍仲元紀念館

民國時期這裏是重要的學習地方

廣州市政府大樓陳濟棠主政時期的民國市政府合署辦公大樓,大樓位於廣州市府前路。大樓於1929—1930年間公開徵得包括香港、上海等地的設計圖樣10多份,經評委評定以廣州著名建築設計師林克明的設計爲優,其後以此實施。原設計總面積38000多平方米,工程分三期進行,第一期工程由南生公司承造,1931年7月奠基,1934年10月落成。第二、三期工程因歷史條件及資金不足而擱置下來。

民國時期廣州市府合署樓景色

民國時期市府合署樓正面

側面那棵大榕樹至今還在

戰鬥狀態的市府合署樓

堆滿沙包與支架

市府合署樓前

中央公園的後門鐵門

日軍侵佔廣州

可以說是一段恥辱的歷史

『中央公園』廣州最早的綜合性公園,被譽爲“廣州市第一公園”,現人民公園。園址從隋朝起均爲衙門官邸。元代爲廣東道肅政廉訪使署,明朝爲都指揮司署,並曾爲南明紹武政權王宮,清代先後爲平南王府和廣東巡撫部院。1917年,孫中山倡議闢爲公園,1918年建成,命名爲“市立第一公園”。

民國初年的廣州第一公園

民國時期的中央公園

漂亮的鐵門上有四個圈

建國後的中央公園

清晰地看到圈內有“中央公園”四個字

公園的觀音噴水池

噴水池四邊有時代特色的“石柱燈”

公園內的石獅子

《廣州指南》一書清晰地講解石獅子來歷

中央公園放聲亭

中央公園網球場

中央公園無線電臺

可見原大佛寺的大鐘

後還見到第一公園的擷秀亭(已拆)

『海珠橋』海珠橋是中國第一座鋼橋和廣州市第一座跨江橋樑,由德國工程師設計、美國公司興建、使用英國鋼材,於1933年2月正式通車。舊海珠橋爲開合式橋樑,方便船隻通過。落成時海珠橋題字的落款是曾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胡漢民。1949年中孔在國民黨撤退的時候炸燬。

海珠橋興建前的模型

開合的海珠橋很有氣勢

海珠橋開通時的航拍照片

海珠橋底穿越而行

民國時期的海珠橋路面

民國時期夜色朦朧海珠橋

在海珠橋上向西遠望

建國初期的海珠橋

重修後恢復舊貌

『沙面』曾稱拾翠洲,因爲是珠江沖積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 沙面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市區西南部,南瀕珠江白鵝潭,北隔沙基湧,與六二三路相望的一個小島,有大小街巷八條,面積0.3平方公里。 沙面在宋、元、明、清時期爲中國國內外通商要津和遊覽地。鴉片戰爭後,在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後淪爲英、法租界。沙面是廣州重要商埠,歷經百年,曾有十多個國家在沙面設立領事館,九家外國銀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經營,粵海關會所、廣州俱樂部等在沙面相繼成立。沙面見證了廣州近代史的變遷,留下了孫中山先生、周恩來總理等偉人的足跡。

民國時期航拍沙面

氣勢非凡

另一角度的沙面航拍

1881年遠望沙面建築羣

1879年的沙面島埠頭

1883年的沙面建築與道路

西式欄杆相當豪華

沙面教堂與堤岸

上世紀80年代沙面教堂

1900s沙面租界瑞記洋行、怡和洋行及江面風帆

今天白天鵝賓館一帶

『旗昌洋行』Russell & Co.)是19世紀遠東最著名美資公司,1818年由出生在康涅狄格州米德鎮(Middle Town)商人塞繆爾·羅素(Samul Russell)創辦於廣州。從事廣州至波士頓之間的跨國貿易。早期主要的經營項目是茶葉、生絲和鴉片,主要貿易伙伴是廣州十三行富商伍秉鑑(1769年-1843年)。左後方遠處依稀見到興建中的法國教堂石室。

珠江西濠口河段 偏右的建築是美商昌旗洋行

1868年 Floyd, W.P.拍攝

『白鵝潭』是珠江流經廣州最寬和水位最深的河面,自古以來是廣州對外通商的重要交通水道。清朝道光年間,白鵝潭一帶有數千花艇聚集於此,熱鬧非常。花艇裝飾清雅秀麗,船上鶯歌燕舞,笙歌徹夜。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沙面淪爲英、法租界,白鵝潭被侵略者控制,成爲外國艦隻避風停泊的港灣。

清末的白鵝潭

『珠江帆影』清末的珠江,千帆橫渡,艇仔與大火船並行。疍家人水上人家的時代,也是一種歷史。

1875年的珠江

1883年珠江

1883年的珠江

1883年珠江

1870s 法國教堂石室

還在興建中

1883年的珠江

可以清晰地看到石室與江邊低矮建築

也可以知道石室自古不直通珠江

珠江上的“金山號”輪船

1870年代 珠江邊舢板停泊地

長洲島黃埔船廠一帶拍攝

遠處依稀可見琶洲塔、赤崗塔

『花艇』是珠江與荔枝灣等廣州河涌上行走的大型艇,千萬不要以爲是賣花的。其實,花艇是指一種養有藝妓以娛樂賓客的船艇。船艙比較寬敞,可以歌舞,爲當時廣州的特色。

停靠在荔枝灣的花艇

花艇內部極爲豪華

『泮塘海口』“海口”其實就是泮塘與珠江交接的地方。當年珠江叫做“海”。岸邊,叫做“海皮”;坐渡輪過江叫做“過海”。

『波樓與波臺』位於濱江西路洲頭咀。鴉片戰爭後,粵海關由英國人掌權,英國人在此設粵海關辦公點,建有一座西式洋樓(波樓)和一座鐵塔(波臺)。此塔佔地面積30多平方米,高33米,上有測風設備,颱風將至即掛風球(俗稱波ball),故人稱“波臺”。於塔上可望到白天鵝潭一帶船舶往來,據說當時用高倍度望遠鏡還可眺望到虎門,故此地有“海天四望”之稱。波樓與波臺尚存。

『海珠島』海珠石與浮丘石、海印石並稱羊城三石。清代在島上築有炮臺,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軍佔領此島,用長釘在島上的紅棉樹上作梯,窺視廣州城內的清軍佈防情況。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廣州市設水警,在島上設水巡總局。民國元年(1912年),警察第十二區署也設於此島上。民國六年(1917年)十月,程壁光率艦隊南下廣東,支持孫中山護法,任軍政府海軍總長,海軍辦事處設在海珠島。民國七年(1918年)2月26日,海軍總長程壁光在渡江靠近陸地碼頭時遭暗殺,民國十四年(1925年),廣州市政府在此建海珠公園,東端建有程壁光銅像。海珠島因珠江的泥沙沖積,逐漸與北岸靠近。民國十七年(1928年)曾闢爲公園,當時離江岸已經很近了,有橋30米可通。1931年(民國二十年),廣州修築新堤(今沿江西路),海珠島劃入填埋範圍,並炸去露出地面的岩石,將海珠島填埋爲平地與北岸連成一片,並在上面修路建樓宇,海珠島從此被埋於地下,與市區相連。

1878年的海珠島

清末的海珠島

程壁光銅像

海珠公園大門

海珠公園內景

海珠公園內的噴水池

『車歪炮臺』在芳村東塱大黃滘口,珠江河面的沙洲島,是清代廣州的護城炮臺,始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 炮臺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由於扼守珠江要道, 在抵禦英國軍艦入侵廣州中起到過戰鬥堡壘的作用。車歪炮臺是廣州市唯一保持得比較完整的鴉片戰爭時期的古炮臺。

車歪炮臺的古塔與城牆

1878年的車歪炮臺

『越秀橋』位於今日的越秀北路,1935年11月重建而成。據記載:1932年7月廣州遭受百年未見的暴雨,東濠上游山洪暴發,小北地區水災情況最爲嚴重。次年秋天又遭水患。爲了緩解水情,國民政府籌款修治東濠。工程從1933年10月開始,1934年秋完成,加寬和疏通了從竺橫沙到雙眼橋3000米長的東濠,並採用了分級跌流的方式來平緩湍流,還在東濠旁邊修築了人行路,潼關閘口增設活閘。東濠上原有的竺橫沙橋、小東門橋、東華路橋、大東門橋、越秀橋5座橋,因爲橋孔狹小,不宜泄洪,所以重新修建。至今,越秀橋還保存完好。

『漱珠橋』爲乾隆年間十三行之一的同文行行商潘振承捐資千金,修建而成。潘家之富貴,在當時數一數二,潘振承富而好雅,頗有歸隱林泉之意,因此在漱珠橋畔修下好大一座園子,園名也很有自然之趣,叫做"桔綠橙黃山館"。1928年,修建南華路時漱珠橋被拆毀,成爲南華路的一部分。現在,北邊上橋面,尚留有昔日麻石行人梯級,馬路面仍呈坡形。

『石井橋』建於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全橋長68米,寬3.8米,有6個橋墩,屬梁式石橋。這是1880年代的影像。

『英格蘭橋』建於1861年,簽訂《沙面租界條約》後建的"古洋橋"。一座嶺南地區十分罕見的三孔紅磚拱橋。橫跨於沙基湧,連接沙面與沙基(今623路)。

雲桂橋是爲明代時與海瑞齊名的清官何維柏始建的,在今日曉港公園內。何維柏在廣州隱居於南郊20多年,並在附近的小港建有“天山書院”聚徒講學。爲了方便學生來往,何出資把附近的小橋改爲石橋,時稱小港橋。鄉人特在小港橋頭興建"雲桂發祥"牌坊,以紀念何維柏之功,從此石橋也稱爲“雲桂橋”了。民國時期,也是遊人往來之地。

『珠江大橋』1958年10月19日動工建設,1960年6月15日主橋工程竣工,1960年10月1日通車。1963年,由於珠江大橋象天上垂下的兩條彩虹,跨在銀光閃閃的兩條珠江支流上,四周的田野一片翠綠,入選新羊城八景之一"雙橋煙雨"。

『海角紅樓』1946年,由楊萬如、何鐵韻、陳星海(中山小欖鎮人)梁平芻(廣東公醫院藥劑師)陳培生、梁世光等創辦。大坦尾和荔枝灣每年都有各鄉的龍船經過往白鵝潭賽龍船。凡有龍船經過,海角紅樓即燃放爆竹表示歡迎。於是龍船就劃近海角紅樓來回巡遊以示回禮。

『廣州公安局消防所』1924年,時任廣州市公安局局長的吳鐵城因爲“消防總所久未建復,訓練瞭望諸多未便”,在原來的第一分所處,聘請著名建築工程師伯捷仿照英國消防站設計籌建廣東消防總署大樓(曾爲廣州第一高樓)。1927年冬,消防總署大樓建造完畢,爲西方古典柱式構造建築。

曾爲廣州第一高樓的瞭望塔

『廣州大新公司惠愛分店』新大新公司原名大新公司,在民國時期與新新、先施、永安並稱廣州四大百貨公司。1914年,由蔡昌、蔡興兩兄弟在惠愛中路(今中山五路)買了一塊地,在此興建了一座大樓而創辦。因此,在百貨公司旁邊有一條街道,稱爲昌興街。1918年,他們又在西堤開了一家分店,爲了與中山五路的有所區分,就把中山五路的稱爲城內大新。解放後,城內大新易名“新大新公司”。

『太平南路』因位於清代太平門之南,故民國8年(1919) 拆城建馬路時稱太平南路,1966年改稱人民南路。民國時期數十家商業銀行總部扎堆在這個長度不足千米的路段,在中國近代商業銀行發展史上實屬罕見,使廣州太平南路成爲民國時期廣州“華爾街”。因爲如此浩大的金融體系在此,激活了西堤與長堤,讓西濠一帶成爲了熱廣州民國經濟中心區!

寬闊的馬路 高大的騎樓

西壕口多家酒店在此

嘉南堂新華、新亞大酒店今日尚存

太平南與十三行路口 大元茶樓

太平南與一德路交界陸羽居茶樓

太平南轉向長堤路口牌樓

珠江上看西壕口嘉南堂

西壕口銀行酒店林立

『西濠二馬路』1949年3月由仁濟路口西望一帶夜景,街道右側可見“笑記”肥雞的招牌。

『航拍河南景』民國時期的河南(今海珠區)還是相對沒那麼熱鬧,別墅的田園風光,數葉小舟點綴江面上,一番景緻。

『燈塔』清末民初在珠江礁石上的燈塔。由於舊時珠江礁石較多,船隻也很多,燈塔成爲水城江畔的一大特色。細心觀察,至今珠江上其實還有不少燈塔存在。

『珠江帆桅』民國時期,珠江水上人家的帆桅景色,見證廣州水城之名。

『東堤』清末民國廣州的“煙花地”。1910年興建的"廣舞臺",模仿上海天蟾大舞臺,高達4層、平排16間的兩座大洋樓作酒樓兼妓院,旁建2000多個座位的戲院,當時一下子成爲廣州人氣最旺的消閒之所。廣舞臺因火災被燒塌,煙花隨水逝。

1949年東堤一帶

『西堤』民國廣州繁華地,鄰近沙面租借,連接長堤,這裏有民國著名的百貨公司、粵海關、郵政局、碼頭林立、銀行街、酒家、高級的酒店,堪稱民國時期的“廣州外灘”,民國國民夢之地。

廣州外灘繁華

俯瞰西堤景色

西堤與新堤一帶的景色

西堤碼頭停泊的大輪船

沐浴江風的廣州西堤 民國景地

1949年的西堤景色

珠江碼頭(地點代考)

抗戰前的西堤景色

西堤遠望愛羣

西堤酒店旅店林立

民國時期的西堤非常繁華

還看到今日轉角位建築尚存的的中央大酒店

西堤碼頭拍西堤

塔影樓、城外大新沐浴晨光中

日佔時期的西堤

解放後的西堤望長堤

解放後河南望西堤

舊愛羣背後的窗口多得有點震撼

無愧於無敵江景大酒店

『城外大新公司』中國最早的“摩天大樓”,中國第一高樓,1922年建成,比天津最高樓勸業場早6年,比上海最高樓沙遜大廈早7年。一至七層是百貨公司,八、九層及天台建成遊樂場所。不僅自置有供水、發電等設備,還裝了4部升降機接載客人。一至四樓設有一條環形的汽車小道,小車可沿着樓的四周蜿蜒而上直接通到四樓,其獨特設計爲國內罕見。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1938年10月20日廣州被日軍侵佔,城外大新公司被日機轟炸導致失火,連續燒了四天三夜,全部貨物付諸一炬。解放後修復爲南方大廈,成爲另一經典百貨。

西堤城外大新興建前的籌備處

城外大新的經典景色

城外大新前的繁華景象

『廣州郵局』廣東郵務管理局舊址在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時爲大清郵局所在地,原爲美國華僑設計的衙署式樓房,1912年遭火燒燬,1913年該地址被劃給粵海關擴建新郵局,郵局大樓是1916年建成的,是由英國工程師丹備設計的,當時,廣東的郵政業務由粵海關兼管,1918年才由廣東郵務管理局接管。1938年10月23日日軍入侵廣州,西堤一帶因此失火,郵局大樓的窗戶和地板全被焚燬,1939年在保持原大樓結構及外貌不變情況下重建,由楊永棠工程師設計修復,1942年1月竣工,郵局大樓是廣州近代較有代表性的仿歐洲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這裏曾先後作爲廣東郵務管理局、郵電部廣州郵局和廣州市郵政局辦公樓。

民國時期的西堤郵政局

另一角度的西堤郵局

『粵海稅關』俗稱大鐘樓,民國三年(1914年)粵海關大樓工程在現址奠基,民國五年落成。建築由英國建築師戴衛德·迪克(David C. Dick)仿照歐洲古典建築形式設計,華昌工程公司承建,1916年5月竣工。粵海關大樓是現時全國曆史最長的海關大樓。

粵海關 1883年 舊貌

大鐘樓前與西堤碼頭人煙稠密

西式大鐘樓前趕鵝的畫面頗有風情

『西堤二馬路』西堤二馬路1920年建路,因在西堤大馬路(現沿江西路)後側,故名,全長414米,寬19.8米,民國時爲瀝青路面。西關著名的六街(即靖遠街、榮陽街、源昌街、聯興街、興隆街、德興街)。廣州淪陷時被日軍焚燬,是爲災區。1951年,將災區改建爲"華南土特產物資交流大會",後又改爲文化公園。

『大同酒家』1938年由日本人中澤親禮等人開設。1942年因酒家虧損易主,招牌也改用在香港已負盛名的"大同酒家"牌子。抗戰勝利後,第三任老闆譚傑南集穗、港、澳飲食人才,取諸家之長,銳意經營,創出特色菜式。

『愛羣大廈』位於“新堤”之上,香港愛羣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由陳榮枝、李炳垣設計,1934年10月1日動工興建,1937年4月落成,7月開幕。廣州第一幢鋼框架結構的仿美國摩天式的高層建築。曾奪廣州建築物之冠,被民國新聞界譽爲“開廣州高層建築之新紀元”。

三十年代至解放前的廣州第一高樓

據說是興建中的愛羣

航拍愛羣

無愧於民國廣州第一高樓

側看愛羣

民國時期的愛羣 繁華之地

愛羣大廈望新堤

海珠島已經填平

民國時期愛羣前面的騎樓下

解放初期的愛羣酒店

解放後的愛羣

左邊光樓變成“中國人民銀行”

『長堤』廣州“外灘”、“十里洋場”,曾是“老廣州”的驕傲,民國時期就有“不到長堤不算到廣州”。廣州長堤,從修築開始就與商業、金融有直接關係。清末張之洞爲“防洪”、“興商務”而興建廣州長堤馬路,將西關的繁富引向長堤。清末民初,有大酒店、遊樂場、戲院、大百貨公司。民國中期,西壕口銀行林立、沙面租借洋氣、西堤、長堤、南堤、東堤構成繁華廣州珠江的紐帶。

清末民初時期的長堤

左邊是海珠島

繁華的長堤

圖右邊是珠江

清末至上世紀90年代

長堤都是廣州旺地

乙卯年(1915)大水災時的長堤

水災時長堤水浸過膝蓋

上世紀40年代的長堤 海珠島已經填埋

右側多了很多高大建築物

民國後期從愛羣俯瞰長堤

建築林立

江邊艇邊的一景酒家

填海珠島修築新堤

一景大酒家(遠處)與羊城戲院(近處)

長堤大三元酒家

『東亞大酒店與先施公司』中國近代由華僑集資創辦的第一家民族資本大型百貨公司,創辦人是旅澳華僑馬應彪,公司自設有工場,產品主要供自銷。公司還兼營旅店、酒館和遊樂場等附屬事業。東亞大酒店先施公司附屬企業,1914年開業。東亞大酒店樓高七層,營業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建築華麗、梯道堂皇,天台遊樂場更是燈紅酒綠之地,是解放前廣州首屈一指的高級豪華酒店之一,享譽東南亞、省港澳,至1925年,已先後在香港、上海開設分店。

東亞大酒店與先施百貨爲連體建築

公司立於繁華的長堤

十里洋場極繁華

民國時期長堤的中山大酒店與海珠戲院

先施公司與東亞酒店的建築宏偉

前面是填築的新堤

未築新堤時的先施公司與東亞酒店

樓頂就是大型的天台遊樂場

夜色繁華的長堤 廣州不夜天

『永安堂』"萬金油大王"之稱的僑領胡文虎上世紀30年代在國內生產和經銷虎標萬金油的場所。解放前,它曾是僅次於愛羣大廈的廣州第二高樓。

永安堂、中原行與中法韜美醫院

民國時期的永安堂與海珠橋

永安堂後面有“萬金油”大字廣告

民國時期永安堂前的程碧光像

永安堂疍家艇

解放後永安堂前珠江景色

『海珠橋』海珠橋是中國第一座鋼橋和廣州市第一座跨江橋樑,由德國工程師設計、美國公司興建、使用英國鋼材,於1933年2月正式通車。舊海珠橋爲開合式橋樑,方便船隻通過。落成時海珠橋題字的落款是曾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胡漢民。

民國時期夜色朦朧海珠橋

珠江長堤

『東山公園』始建於1924年,原址爲明代總鎮兩廣太監韋眷所建的東山寺的一角,到清代東山寺逐漸荒廢,民國初年廣州市民集資建起東山公園。今日東山百貨大樓對面,署前路小學大門一帶就是東山公園所在。

東山公園門前的黃包車與車伕

東山公園的石獅子與燈柱

『東山警署』民國時期,位於廣州東山口,今越秀圖書館附近,也是署前路的得名之源。“署前路”大家聽得多,這就是“警署”啦!

『廣州市公安局永漢(漢民)警察分局』位於今北京路和文明路交界東南角,就是今日北京路182號麗都酒店。

上世紀末的舊照片還可以看到

左側曾爲越秀交警中隊駐地

這座鐵天橋走上去還有“咚咚聲”

陶陶居開業於清代光緒年間,原址在廣州西關第十甫。當時那個地方河汊縱橫,叢樹成蔭,稻畦飄香,是個田園風景區。一個叫黃澄波的人,見此地沒有茶樓酒肆,便蓋了一間近百平方米的老式大屋,開了個茶室。據說黃的妻子名葡萄,便以此爲字號,叫“葡萄居”。經營姑蘇式清茶細點,生意很好。後來黃老闆去世,曾一度停業。1927年,茶樓大王譚傑接手“葡萄居”,招股集資,籌資6萬銀元,大興土木,在此重新建店。後因規模過大超支,又向關恆昌銀號求助,總股金遂達81600元。新股東嫌“葡萄居”這名不雅.又從一間茶室買來了“陶陶居”的匾額,寓意來此品茗樂也陶陶。陶陶居是廣州最有名氣的茶樓之一。當年建築有騎樓露臺,現在封閉了。

泮溪酒家這裏是1000多年前南漢王劉長的御花園"昌華苑"的故地,也是昔日的"白荷紅荔、五秀飄香"的"荔枝灣"。1947年,李文倫在這片"古之花塢"上創辦了一家充滿鄉野風情的小酒家。當時,附近有5條小溪,其中一條叫"泮溪",故此,小酒家也以"泮溪"命名。由於民國時期,西關是廣州城外(西門口外),屬於郊區,所以,名爲“西郊泮溪”。

北園酒家開創於二十世紀20年代末期。當年,陳濟棠主粵時期的廣州市商會會長鄒殿邦在廣州私立大中中學(今市十七中學)右側的一座別墅中開設北園酒家。因地處羊城北郊,毗鄰白雲山麓,樹木茂盛,環境清靜,更有小河從前面流過,故有"山前酒家、水尾茶寮"之稱。吸引了市內不少官僚政客、富商巨賈、社會名流、中西醫生、著名粵劇藝人常到酒家光顧。1947年因北園酒家原址在廣州淪陷時被毀,故在原址附近的小北花圈口重建開業。

『南園酒家』開業於民國元年,在太平沙一帶,原址爲孔家大院。解放後在河南重新以“南園”爲名重開。南園著名的“佛跳牆”應該源自這裏原址!

廣州酒家原地是西關文昌廟和洪聖廟,1921年開築馬路時兩廟被拆除。商人陳星海與餘漢謀及其弟集股在此開辦西南酒家,聘有"南國廚王"之稱的鐘權大師執廚。抗日戰爭爆發,酒家被毀,重新開業後改名廣州大酒家。解放前夕,老闆遷港由蔡緯漢重新招股復業。

民國時期的廣州大酒家

永漢公園古城廣州的中心地帶。這裏既是南越國、南漢國的宮城所在地,也是秦漢時期南海郡治、隋代廣州刺史署、唐代嶺南道署、宋代經略安撫使司署、元代廣東省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明清時期廣東承宣布政使司署的所在地。1929年5月,永漢公園正式動工興建。到1932年7月,園內的沙石路面、猛獸籠、魚池、大鳥籠等都建好了,還增設鐵欄杆70多米。這年年底,公園進一步完善,把砂石路鋪成水泥路,並加裝了110張石凳,再加建猛獸籠、鱷魚池、孔雀亭等。到1933年,再建小的獸籠、鳥籠十來個,在公園裏安裝電燈200多盞。1933年2月,花了四年時間建設的永漢公園,終於開張了。當時園中遍設獸房、鳥籠、陳列虎、豹、鱷魚、狐狸等各種珍禽異獸,有大小動物80多種,成爲廣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動物公園”。

永漢公園的噴水池

永漢公園的動物屋

永漢公園落成後不久,抗日戰爭爆發,廣州淪陷。日本侵略軍霸佔了永漢公園,並把它改爲“廣東神社”。日軍在公園門口豎立一對水泥建造的、歌頌日本軍閥侵略“功績”的“鳥居”。他們還在園內建起一座“軍神屋”,用來放置軍神牌位。

廣東士敏土廠(即水泥)廠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由兩廣總督岑春煊奏準開辦,清宣統元年(1909年)建成投產,機器購自德國克虜伯格魯森廠,廠址位於河南草芳圍,初名“廣東河南士敏土廠”。該廠是中國近代第二家士敏土生產企業,生產立窯水泥,也是當時中國南方產量和規模最大的士敏土廠。後來這裏成爲孫中山大元帥府。

自動電話所地點在豐寧路“西瓜園”,今人民路。1929年8月25日,落成使用,所內設了4000門自動電話交換機,爲了呵護嬌貴的機器,電話所裏還安裝了冷氣機與蓄電池。

自動電話所爲雄偉的西式建築

廣東省省政府1925年7月1日,國民政府在今越華路118號正式成立,國民政府於1926年11月遷往武漢後,這裏便作爲廣東省政府所在地。(現爲廣東省民政廳)

廣東殘廢軍人教養院“一·二八”淞滬抗戰之役,十九路軍犧牲1951名將士,傷者無數。1932年9月初,蔣光鼐、蔡廷鍇聯名致電廣東省政府,說明擬在廣州擇地籌設淞滬抗日將士殘廢教養院,望踊躍贊助。廣東省政府對此舉大力支持,選址於廣州的河南下渡(今新港西路廣州市第六中學)。1938年,日軍飛機瘋狂轟炸廣州,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殘廢軍人教養院亦被炸。至今,六中操場立有“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殘廢軍人教養院紀念碑”。

廣東省黨部1925年至1927年,廣東諮議局成爲國民黨中央黨部。前身的廣東諮議局是清末預備立憲中設立的廣東省級民意機構。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這裏宣誓就任非常大總統。

廣東省建設廳據考當年在今廣衛路,三層歐式建築,負責農林水產等領域,現已不存。

廣東省教育廳1928年2月,原舊英領事府遷出,作爲中央政治會議廣州分會辦公處。1929年歸廣東省教育廳使用,直到1950年遷出。建築今尚存,在迎賓館淨慧樓。

廣東省立工科學校位於西村增埗省立工業園。廣東省立工業專科學校,史稱“工專”。它的歷史太體可分爲前身的廣東工藝局和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而後改組及其廣東省立勤勤大學工學院、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

『廣東中央銀行』1924年8月15日,孫中山親手創辦了中央銀行,它有權發行紙幣,以鞏固金融,配合軍事政治之推進,曾爲鞏固廣東的革命政府起過積極的作用。1927年,南京設國民政府後,因在上海增設中央銀行,廣州的中央銀行1929年3月改稱廣東中央銀行,1932年1月又改稱廣東省銀行。抗日勝利後,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遷址南堤現沿江中路193號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現址營業。

『廣州市電力管理委員會』地址待考。

『廣東省公共運動場』即今廣州東較場,這是廣東第一個公共體育場。民國5年(1916年)計劃興建,民國21年(1932年)建成,1950年改名爲廣東省人民體育場。

『財政廳』在今日北京路的北端,大樓於1915年奠基,歷時四年後建成竣工。大樓坐北向南,平面呈凹形,是廣州早期興建富有歐美古典建築風格的近代建築。

『廣州市政府』原建築爲廣東交涉公署,1929年10月,廣州市改爲廣州特別市,直隸國民政府,廣州市政府於30年1月更名爲“廣州特別市政府”,並接管了廣東交涉公署在裏辦公。同年8月複稱“廣州市政府”,爲廣東省轄市。

廣東交涉公署

廣州特別市政府

與財政廳比鄰的廣州特別市政府

民國時期航拍

『廣州市公安局』原爲清代督糧道署, 1912年2月,廣東警察總部改稱廣東警察廳(後又改稱廣東省城警察廳),仍承擔公安和市政職能。廳址遷至南堤二馬路。 1916年,廣東省城警察廳改爲廣東省會警察廳。1922年2月,廣州市政廳成立,廣東省會警察廳改爲廣州市公安局。

『廣州市特別黨部』位於當年永漢公園(曾經兒童公園,今南越王宮署遺址)一帶,今廣州大廈位置。

五仙門電廠粵垣電燈公司由美資旗昌洋行於1901年創辦,1909年,中國官商合資將其贖回自辦,組成廣州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成爲華南地區歷史上最早的電力公司。因開設於沿江西路五仙門一帶,俗稱五仙門電廠。

五仙門電廠的煙囪

『西村增埗水廠』始建於1905年10月(清朝光緒三十一年),由時任兩廣總督岑春煊和上海商人發動籌建官商合股經營。增埗水廠從1915年至1929年實行商辦。1929年後自來水收歸官辦改名爲“廣州特別市政自來水管理委員會”後又改爲“廣州自來水管理處”。

『廣州市立貧民教養院』創辦於1926年7月,爲廣州市政府所設立。院址在德宣西路高崗。收容無人撫養的孤兒入院,給以小學教育和手工藝職業教育,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和手工藝技術,可以獨立謀生。同時也收容少數無人贍養的鰥寡老人。1928年11月,廣州市政府進行調整,將普濟養老院,市立瞽目院及市立盲人學校合併於本院,石牌中山公園附近,仍稱爲廣州市立貧民教養院。委黃煥庭、梁元英爲正、副院長。抗戰開始後,因經費困難而停辦。數百孤兒老弱,無家可歸,生活無着,不知所終。

孤兒院校舍

孤兒院工藝實習場

廣州市立貧民教養院景色

『市立商業學校』(待查)

『廣州市立師範學校 』創辦於1921年,市區內公私立小學歸市教育局管轄,需要大量的小學師資,乃設立師範學校,選定雙門底原粵秀書院舊址爲校址,任杜定友爲校長。招收舊制中學畢業生,學習期限一年畢業。辦二部師範男女生各一班,圖工體樂專修科一班,共一百三十人。於1921年10月12日開學。 1933年,廣東籌辦省立勷勤大學,以市立師範校址作爲教育學院院址,將市立師範改爲教育學院附屬中學。廣州淪陷,附中疏散。敵僞政權另在市區內設立市立師範學校,以西華路太保廟直街原市立五十一小學舊址爲校址。抗日戰爭勝利後,由市教育局接收,委任畢明爲校長。解放後,與協和中學合併改爲廣州市普通師範學校。

『廣州市立醫院』現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前身,與方便醫院合併而來。姚碧澄任院長。姚先生也是廣州醫學院(現廣州醫科大學)的創辦人、首任校長。

剛興建好的醫院大樓

『廣州市立銀行』解放前廣州市金融樞紐。成立於1927年10月l日,開業時行址在廣州市西濠口嘉南堂東樓,由廣州市政府創辦。資本額初定100萬元,至1936年已擴爲240萬元。經營本以政府收支機關爲主,後增營一般商業銀行業務。並代理市金庫和發行紙幣(憑票),至抗戰前夕,最高發行額達863萬元。1934年以前憑票能十足通用,以後遭僞幣衝及和擠兌風潮,信用漸失,折價在省毫券之下。“兩廣事變”後,南京國民政府接管並改組廣州市立銀行。1938年10月19日,奉命內遷廣寧,旋即停止業務。全部資產負債文件檔案均移交香港廣東銀行和渣打銀行保管。1939年2月,被廣東省銀行接收。

『市立中山圖書館』1927年6月,當時的市政委員長林雲陔提出籌建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後獲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四國1.5萬名華僑捐贈20多萬美元,最後定址久負盛名的廣府學宮。工程由當時著名的建築學家林克明設計,於1933年10月落成,系宮殿式建築物,綠瓦朱檐,頗爲壯麗。1938年,廣州被日軍攻陷,幸而早在抗戰之初,該館就將藏書中的珍善本及重要資料5萬餘冊疏散到市郊龍歸及廣西象縣保存。1946年圖書館復館,接收僞市立圖書博物館書刊12萬多冊,掛圖168幅,取回前存龍歸的藏書,並追回被日寇掠去的一部分圖書。後這裏成爲孫中山文獻館,現地址成爲文德路兒童圖書館,資料移省立中山圖書館收藏,故現在中圖特藏館,有許多民國時期的重要原始資料。

『私立廣東國民大學(第二課堂) 』創辦於1925年9月,校長陳其瑗,校址初設在東山。校舍是租用廟前西街十七號鍾家的樓房。後在多寶路荔灣橋西原時敏學校校址建築新校舍。校務發展迅速,學生日增,再在惠福西路增設分教處。

『私立廣州大學』1927年由陳炳權、金曾澄等人創辦。借惠愛東路番禺縣立師範學校爲校址,1930年後在漢民路(今北京路)和文德路分別建校舍。私立廣州大學成立於1927年3月3日,是中國南方一所歷史較長的私立大學,以財經學科而享有盛譽,影響較大。現在越秀區仰忠街11號大院2棟民國時期建築,外牆依稀可見"廣州大學"字樣,爲私立廣州大學舊址教學樓。

『私立廣州法學院』初名私立廣州法政專門學校,校址在今文德路。設法律和政治兩科。1929年8月,擴大爲獨立學院,改科爲系,增設經濟系,改名爲私立廣州法學院,任文壯爲院長。1932年8月,增辦附屬中學。畢業生多從事司法工作,廣東的司法人員,特別是律師,不少畢業於該院。廣州淪陷時停辦。抗日戰爭勝利後,在原校址覆校。由謝瀛洲任院長。增設社會學系。解放後併入華南聯合大學。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創建於1912年,前身是明代羊城勝蹟"南園",後爲清代廣雅書局藏書樓,其中的"抗風軒"爲孫中山早年從事民主革命活動的祕密據點。

『廣東省立第一中學』1912年成立,初爲1888年廣雅書院,1935年更名爲廣東省立廣雅中學,1950年成爲廣東廣雅中學,1978年複名爲今天的廣東廣雅中學。

廣東省立第一中學美麗的校園

古老的“護城”河橋

『國立中山大學』前身是孫中山先生創立於1924年的國立廣東大學,校址爲今文明路。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廖仲愷提議將廣東大學更名爲中山大學,10月獲國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設醫科。其後,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國立廣東法科學院、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工學院先後併入。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爲“國立中山大學”,成爲廣東最高學府。1931年,改文、法、理、農、醫科爲學院。先設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四系,校址暫定於文明路,第二年遷往石牌新校址(即華南理工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校址內)。

國立中山大學鐘樓

國立中山大學天文臺

中山大學石牌校區的表門

『嶺南大學』前身爲格致書院,創辦於1888年,校址設在廣州城內。1925~1927年廣州處於大革命高潮,該校工人、學生連續罷工、罷課,1927年4月學校宣佈停辦。當時以錢樹芬爲首的一批愛國校友倡議接辦學校,同年7月經廣東政府批准,學校收歸中國人自辦,並正式改名私立嶺南大學。1952年嶺南大學在院系調整中與國立中山大學及其他院校的相關專業合併,組成現在的中山大學等。嶺南大學康樂村的建築羣,變成了今天中山大學南校區。

嶺南大學懷士堂

嶺南大學文學院

『私立執執信學校』1921年初,成立創辦。1922年曾醒回粵,主持校務。實行“六·三·三”新學制。爲全國實行新學制較早的學校之一。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圍攻總統府。執信中學亦遭叛軍搶劫破壞,暫遷大北直街,叛亂平息後才遷回。1923年,東沙路竹絲崗新校舍建成,並遷入。

1921年初的竹絲崗校舍

執信學校的學生

『廣州私立培道中學 』1888年,美國南方浸信會傳教士容懿美女士(Miss Emma Young)被獲派來華開辦女子教育,因當時的女性大多未有機會進學堂讀書,而且未接觸過基督教。當時容女士隻身只帶着很少的金錢來華,沒有物資建校,亦沒有可依靠的人,她在廣州五仙門開辦了培道女子中學。1907年遷校於廣州東山。

『廣州私立協和女子中學 』1911年9月,美國長老會碧盧夫人(Mrs.Biglow)創辦慈愛幼稚園於西關長老會禮堂內。招收幼兒入學,是爲協和女中的前身。1912年,增設幼稚師範班,碧盧夫人自任校長。以後校務由美國同寅會、紐西倫長老會、加拿大長老會、美國公理會等教會共同管理。校長人選,由畢惠馨、韓學道、劉思信等先後繼任。

『政治會議廣州分會公署』地點待查。

『黃花崗』爲紀念1911年4月27日(農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廣州“三·二九”起義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它是廣州作爲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見證,也是民國時期的重要建築。

警世與自由之鐘

民國時期的紀念墓園

民國時期烈士墓前的菜地

『珠江頤養療病院』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嶺南著名藥商梁培基在二沙島創辦。今天爲二沙體育基地。碼頭牌坊與內建築大多得以保留。

『廣州大佛寺』始建於南漢(公元917-971),名新藏寺,爲南漢王劉龑上應天上二十八宿而建。明代擴建爲龍藏寺,後改爲巡按公署。清順治元年(1649)公署毀於火。平南王尚可喜於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仿京師官廟制式,兼具嶺南地方風格重建殿宇,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觀賞價值。大雄寶殿座北向南,至今仍爲嶺南之冠,雖歷三百多年風雨侵蝕,但風貌尚存。

清末的大佛寺

大佛寺三寶殿

『博濟醫院』清朝末年由美國傳教士在廣州長堤開設的醫院。後來成爲民國時期著名的百年醫院。因孫中山先生曾在該院習醫,改名爲中山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後改爲中山醫科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現稱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中法韜美醫院』1903年落成。法國人建成廣州天主教堂後,所餘下的建材仍留在靖海路碼頭附近,法國領事向清政府提出以“法國出錢,中國出地,合辦中法韜美醫院。“韜美”是法國政府爲紀念一位海軍軍官、駐印度支那總督Paul Doumer。中法韜美醫院是一所近代廣州的政要療養院,更是突發事件中受傷者的急救醫院,也是廣州淪陷前救治難民的醫院,歷史上極高的地位,至今保留一座當年的建築。

『惠愛醫院』1898年,由博濟醫院院長嘉約翰在廣州創辦,專收精神病人。1926年由廣州衛生局接辦,改名市立第二神經病院。曾稱芳村精神病院、廣州市第十人民醫院等,現在是廣州市腦科醫院。

『柔濟醫院』1899年,美國醫生富馬利在廣州創辦我國第一所女子專科醫學校:廣東女子醫學校。1901年美國牧師柔濟等捐資興建附屬醫院,名爲柔濟醫院。1902年,美國人夏葛捐款興建性校舍,醫校改名爲廣東夏葛女子學校。1904年,美國人端拿捐款興建附屬端拿看護使學校,形成醫校、醫院、看護校三位一體的辦學機構。

柔濟醫院院舍

『河南公園』1932年得名,原爲海幢寺,1933年更名為“海幢公園”。

『華林寺』位於下九路西來正街,始建於梁武帝普通八年(527年)。華林寺是中國佛教禪宗始祖菩提達摩中印文化交流地,廣州佛教四大叢林之首。五百羅漢堂是華林寺的主殿,殿門上方高懸"五百羅漢堂"石額。清代、民國都是遊人善衆的著名景點。

民國時期的五百羅漢

清末的五百羅漢堂

莊嚴肅穆

建築窗戶非常通透

『海幢寺』南漢時期該處有千秋寺,後廢爲民居,明代成爲郭氏花園。明末清初,光牟、池月兩位僧人向園主郭龍嶽募緣得地建佛堂,依佛經"海幢比丘潛心修習《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成佛"之意,將佛堂取名爲海幢寺。圖爲1883年寺廟內普同塔。

『長壽寺』曾位於今天的長壽東路,前身是明朝 1606年 廣東巡按御史沈正隆建的長壽庵。1905年4月,兩廣總督岑春煊令寺產入官,並拆毀寺廟,將地產拍賣。原地被改建爲樂善戲院、自來水塔、西關巡警第六分局及鋪戶,得值六十萬,撥爲兩廣師範學費。自始,長壽寺完全湮沒於。

『越秀山關帝廟』1870年代的影像,根據網友提到,這就是三元宮旁,當年清泉街小學,今日應元二中位置。

『懷聖寺』廣州的清真古寺之一,始建於唐高祖武德年間,懷聖寺總面積1553平方米,整體建築爲典型的阿拉伯與中式建築風格,寺內設有教長室、藏經室,禮拜大殿和光塔。

懷聖寺禮拜堂

懷聖寺內部

『清真先賢古墓』今天越秀蘭圃旁。相傳宛葛素於唐貞觀初年到廣州傳教並建清真寺供僑民禮拜。他歸真後,爲其營葬於此。墓建於貞觀三年(629年),至今已逾1300多年。

『光孝寺』初爲公元前二世紀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三國時代,吳國虞翻謫居於此,闢爲苑囿,世稱虞苑。虞翻死後,家人舍宅作寺。寺名曾幾次更改,初名制止寺,東晉隆安五年(401年)稱五園寺,唐代稱乾明法性寺,五代南漢時稱乾亨寺,北宋時稱萬壽禪寺,南宋時稱報恩廣孝寺,不久後改廣字爲光字,才改名光孝寺。光孝寺建築結構嚴謹,殿宇雄偉壯觀,特別是文物史蹟衆多。 上圖爲六祖發塔。

光孝寺神像

光孝寺四大天王

光孝寺四大天王

光孝寺菩提樹

光孝寺南漢鐵塔

『六榕寺花塔』始建於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後毀於大火。北宋紹聖(公元1097年)重建。1980年對花塔進行修葺時,在塔壁中發現印有北宋年號的磚銘。

民國時期的六榕花塔

六榕寺六祖銅像

『崇陽觀』現稱爲純陽觀,廣州市最大的道教宮觀,位於漱珠崗,始建於清道光四年(公園1824年)。據地質學家考證,漱珠崗是二億年前火山噴發出的熔岩堆積而成。清末民初爲旅遊勝地。

種滿盆景的崇陽觀

『五仙觀』建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是一座祭祖五仙的穀神廟。該觀屬道教,坐向南,門上大匾上有清兩廣總督瑞麟書寫的"五仙古觀"四個大字。五仙觀依山而建。1883年的舊照片可以看到昔日舊貌。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在黃埔廟頭村,它創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是中國古代東南西北四大海神廟中唯一留存下來的建築,此爲清末時期的景色。

『石室』稱爲聖心大教堂,創建人是法國傳教士明稽章。他曾回法覲見法皇拿破崙三世,得50萬法郎專款。聖心大教堂土動工在1861年8月26日,並在1863年12月8日舉行了盛大的奠基典禮,落成於1888年,歷時25年始建成。

遠望石室教堂

『中山醫科學院』1909年春,廣東公醫學堂成立。1915年,易名爲廣東公立醫科專門學校。1924年,改稱廣東公立醫科大學。1925年,併入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定名爲國立中山大學。1931年,改稱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現爲中山大學北校區。

另一時期的照片

『淨慧公園』建於1928年,在英國領事館舊地空出的地方改建而成,以紀念消逝的淨慧寺。當時的淨慧公園面積寬闊,六榕寺也在園內。1931年,淨慧公園進行了調整,六榕寺從公園中劃出。時任廣州市市長劉紀文還請來愛羣大廈的設計師陳榮枝,在淨慧公園的北端建起了一座西班牙風格的別墅,人稱“西班牙別墅”。1933年,淨慧公園內建起“廣東省民衆教育館”和一個禮堂,“西班牙別墅”則改名“迎賓樓”,用於接待軍政首腦。1938年至1945年,日軍佔據廣州,淨慧公園內設有舞廳和餐館。日本投降後,廣東民衆教育館劃歸廣東省教育廳作辦公樓。這個大門所在地,大概就是今日六榕寺山門對面。

『石門金山寺』羊城舊八景“金山古寺”,位於南海里水鎮和順瑤頭村,當年江水圍繞、千帆順江而過、自江邊數百級石階而上大雄寶殿非常壯觀。抗日戰爭時,淪爲日軍兵營和馬房,寺內陳設被糟蹋殆盡。日軍撤走後,寺逐漸傾垮。建國後,因靠近右岸的河道已淤淺而被圍墾開發,靈峯山右岸連成一片,人們可以隨便往來,殘留的東西已全部散失,只剩頹垣敗石。

『大沙頭火車站』又稱廣九火車站,1911年通車,在大沙頭島西側對岸,即築橫沙南側,成爲了當時廣州城東南方的城界標誌建築物。今已拆。

『廣韶段管理局』位於當年黃沙車站內,廣州到韶關鐵路管理局。

『粵漢鐵路黃沙站』指從廣東廣州到湖北武昌,1900年動工,直到1936年才全線通車,全長1059.6公里, 前後經歷36年,現爲京廣鐵路南段。粵漢鐵路初建時,南起廣州黃沙站,北至武昌徐家棚。此爲廣州黃沙站臺建築。

『石圍塘火車站』是廣茂鐵路線上的一座二等站,於1903年投入使用,是廣州現存最古老的火車站。這裏比鄰江邊,民國時期貨運發達。

『文化公園』在1951年爲華南土特產物資交流大會會址,1952年爲嶺南文化宮,1956年更現名。園名爲葉劍英題寫。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公園中不但有各種文化娛樂設施,而且還有一些較具規模的園林建築,一代廣州人的集體回憶。

夜晚分外美麗

『羊城賓館』老廣州都知道,就是今日東方賓館的前身。背後是越秀山的中山紀念碑與水塔。

『海珠廣場』位於中軸線與珠江交接的地方,線水交界處。建於1953年,舊交會與27層立於左右,廣州解放紀念像居於中,氣勢雄偉。1963年和1982年,以"珠海丹心"入選羊城新八景。

建國初期的海珠廣場堪稱地標

“太陽燈”會是集體記憶

舊交會的蘇式大樓

『天河機場』位於東郊天河村,東南面是石牌,北面是瘦狗嶺,又名”瘦狗嶺機場“。1928年12月,民國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部航空處撥款40萬元興建,1931年建成啓用。1947年,民航飛機因爲白雲機場擴建,改在天河機場起降,直至1949年白雲機場擴建竣工。圖爲1931年天河機場。

『白雲機場』位於北郊三元里,距離廣州市區3公里,東面有白雲山,故名。1932年,由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空軍司令部徵地籌建。1933年11月主要工程竣工,廣東航空學校遷入。1938年10月被日軍佔領。1945年8月日軍投降,由國民政府空軍第六地區司令部管轄。1947年,撥國民政府交通部作爲永久性民航國際機場,並在該年進行擴建,興建戰場大廈、加強跑道等。1949年5月2日全部竣工,耗資6800萬金圓券。廣州解放前夕,國民政府空軍將主跑道及周邊一些設施炸燬。

結語:讓我們輕輕滑動手指,感一段段遠去的歷史。這是我們或不曾經歷,但記載着珠江老城的紅塵歲月。半夢半醒之間,我們先祖的身影,在這一幀幀泛黃的影像鏡頭的時代掠過。不忘初心,我們就是如此踏着時光走來。

說明與鳴謝:本文根據民國時期《廣州指南》、《廣州大觀》、《廣東百年圖冊》、美國《生活》雜誌(卡爾-邁當斯)、建築師帕內、AH FONG、AFONG、華芳影像館……等攝影師作品,以多年經驗進行分析性解讀。感謝廣州歷史影像研究者 @文仔哥哥 提供部分私人收藏、解讀與指正。感謝廣州孫中山紀念堂管理處資料照片 與@小巴拉蓋 、@半帆煙雨、@省城風物、@廣州歷史脈絡 等網友的分享、解讀與互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