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3年3月4日,民主黨人伍德羅·威爾遜(1856-1924)宣誓就任美國第28任總統,國會迅速通過了《1913年安德伍德-西蒙斯法案》,把紡織品等日用生活品的關稅稅率下調一半,平均稅率低於25%,重新回到內戰爆發前的水平。但美國內戰也是由關稅引起的嗎。

美國爲保護本國紡織業實施了一個世紀的貿易保護政策,

結果卻是——關稅壁壘曾讓美國紡織業潰不成軍

作者:劉植榮

本報2019年6月15日刊發的《美國爲何把關稅作爲開國第一稅種》一文,論述了美國1789年開始徵收關稅到內戰爆發前關稅演變情況,這一時期,關稅一直佔聯邦政府財政收入的80%-95%。可見,美國首先把關稅用作財政收入的來源,然後纔是貿易壁壘。本文繼續討論美國從內戰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這一時期關稅政策的變化。

1.南方州與北方州對關稅態度迥異

最近,有人撰文稱,美國內戰(南北戰爭)也是關稅引發的。

筆者在2019年6月1日發表的《美國獨立戰爭: 因抗擊英國高額關稅而起》一文中提出,英國巧立名目對殖民地徵收進口貨物關稅,阻礙了貿易自由,讓殖民地人民失去了貿易機會,限制了殖民地的經濟發展,這必然遭到強烈反抗。但美國內戰也是由關稅引起的嗎?

《1789年關稅法案》生效後,聯邦政府第一次行駛徵稅權,但也僅限於關稅,從此,美國南方州與北方州圍繞關稅問題爭論不休。

北方州的經濟以工業爲主,而南方州的經濟以農業爲主。由此,南北雙方對關稅的態度截然不同,北方呼籲高關稅,限制外國貨物湧入,保護本土產業的發展;而南方強調低關稅,便於農產品出口,降低進口製造品的價格,減輕居民的生活負擔。如此理解,高關稅保護了北方的利益,損害了南方的利益。

北方州是共和黨的基地,而南方州是民主黨的票倉。美國出臺的一系列關稅法案都是南北勢力角逐的結果。1832年,南卡羅來納州議會通過法案,宣佈聯邦關稅法案在本州無效。當時的民主黨總統安德魯·傑克遜(1767-1845)派了8艘軍艦封鎖南卡羅來納州,脅迫該州執行聯邦關稅法案。

1834年,執政的民主黨下調關稅稅率;輝格黨(共和黨前身)1841年掌權後迅速把關稅稅率調高;民主黨1845年奪回政權後,再次推行低關稅政策,把關稅稅率下調到低於20%,到內戰爆發前,美國一直維持低關稅政策。

在1860年大選中,爲了贏得北方州的選票,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亞伯拉罕·林肯(1809-1865)提出高關稅政策,他解釋:“對於關稅我知道的不多,但我確實知道,當我從英國購買一件上衣時,我得到了上衣,英國得到了錢。當我從美國購買一件上衣是,我得到了上衣,而美國得到了錢。”這是重商主義的典型論點,認爲貿易逆差導致金銀外流,會讓一個國家變窮。

林肯勝選後還沒宣誓就職,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就迫不及待地通過了《莫里爾關稅法案》,大幅提高關稅稅率。不久,南方州紛紛退出聯邦,另立政府,內戰打響。

如果按照上述線條分析,美國內戰還真是關稅引起的。內戰前,美國報紙上刊登的有關關稅的文章,也遠遠多於關於奴隸制的文章。

但我們不能如此草率地得出結論。關稅影響物價,關係到百姓的切身利益,人們更關注關稅問題。而奴隸制問題,很多自由人認爲與己無關,對這個話題不感興趣。美國內戰的起因,歸根結底還是奴隸制問題。

2.進口奴隸也要徵收關稅

美國獨立時,13塊殖民地上大約有50萬名奴隸,弗吉尼亞、馬里蘭、南卡羅來納和北卡羅來納4個南方州有42.5萬名奴隸,占人口的35%;北方各州只有7.5萬名奴隸,占人口的4%。

內戰前,奴隸貿易一直是美國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奴隸貿易繁榮時期,運輸奴隸曾主導了海運業。奴隸沒有人的權利,只是一種商品,進口奴隸也要徵收關稅,奴隸關稅爲美國財政收入貢獻了很大的份額。

制憲期間,托馬斯·傑佛遜(1743-1826)主導制定的1787年《西北地區法令》在整個北方州廢除奴隸制,捍衛《獨立宣言》宣告的“人人平等”的權利。從此,美國國內出現了兩種制度,即北方州禁止蓄奴,而南方州實行奴隸制。

美國之所以率先在北方州廢除奴隸制,是因爲北方州奴隸人數很少,廢除奴隸制的阻力小。

在傑佛遜第二總統任期內,國會於1808年1月1日通過法律,在全美國禁止進口奴隸。至此,美國仍未把在全國廢除奴隸制提到立法議程上來,當時主要考慮國家的統一問題,如果在南方州廢除奴隸制,必然遭到強烈的抵制,恐引發國家分裂。

美國發明家伊萊·惠特尼(1765-1825)在1793年發明了軋棉機,剝離棉籽效率的提高刺激了棉花種植,到內戰爆發前的1860年,美國南方棉花產量佔世界棉花總產量的三分之二。棉田面積急劇擴大,這就需要大量勞動力,導致奴隸需求旺盛。從1810年至1850年,美國奴隸人數從120萬猛增到320萬,種植棉花的奴隸有180萬,種植菸草的奴隸有35萬。

當時農業生產都是傳統方式,需要大量的奴隸在田地裏播種、耕作、採摘。如果廢除奴隸制,這些奴隸就會大批逃離南方,這足以讓南方經濟癱瘓。

可見,南方的繁榮離不開奴隸貿易,有了奴隸貿易,才把大批奴隸販賣到南方各州,奴隸生產出棉花、菸草等農產品,把這些農產品出口換回金銀來,再用金銀購買外國的製造品。

對自由民來說,南方人大都比北方人富有。面對北方政治家對奴隸制的譴責,南方政治家辯護稱,奴隸主對待奴隸要好於資本家對待工人;南方的奴隸都能喫飽,而北方的工人卻大都捱餓。

對奴隸所有人來說,廢除奴隸制,就意味着在奴隸身上的投資打了水漂,這就好比現在突然宣佈禁用汽車,那些有車的家庭當然不願意,要抵制。

1860年,美國18-30歲成年男性奴隸的平均市場價爲1800美元,當年南方人均年收入爲103美元(奴隸被統計在內),也就是說,要用17年半的人均收入購買一名奴隸,1860年的1800美元的購買力相當於2019年的5.6萬美元,這在美國就是一輛豪車的價格了。可見,購買一名青壯年奴隸是非常昂貴的,有不少種植園主爲購買奴隸,把自己的房產、地產都抵押出去了。

再有,奴隸繁衍的後代,也需要奴隸所有人撫養,一個奴隸只有到25歲時,他們的勞動創造的價值才能補償其主人的撫養費。

內戰前,南方州的奴隸人數占人口總數的53%,這是一筆巨大的價值財富。所以,政府在不補償奴隸所有人的情況下廢除奴隸制,南方州根本不會接受,哪怕訴諸戰爭也要拼死捍衛奴隸制。

3.西部蓄奴問題引發美國內戰

傑斐遜總統1803年1月18日給國會一封密信,要求拓展西部邊疆直達太平洋。1803年4月30日,美國與法國簽訂了《購買路易斯安那條約》,美國花了1125萬美元就讓美國國土面積翻番,一次性增加了13個州,相當於打了一場獨立戰爭。在這之後,美國版圖繼續拓展,從大西洋一直延伸到太平洋。對新併入美國的領土實行什麼制度?允許蓄奴嗎?這成爲一個棘手的政治問題。

1860年4月,爲撈取南方選民的選票,民主黨提出了把奴隸制擴張到西部地區的競選綱領,但被北方民主黨人否決,民主黨內部分裂,北方民主黨推舉斯蒂芬·道格拉斯爲總統候選人,南方民主黨推舉約翰·佈雷肯裏奇爲總統候選人。

這次大選,堅持禁止奴隸制向西部擴張觀點的人組成了共和黨,其中不少成員來自輝格黨,林肯作爲共和黨歷史上第一位總統候選人,提出的競選綱領也不是要在全國廢除奴隸制,他仍維持南北兩種體制現狀,允許南方州蓄奴,但不允許將奴隸制向西部蔓延。

林肯贏得總統大選,獲得了北方州的所有選票,但沒從南方州撈到一張選票。大選結果顯示,美國已經因蓄奴問題分裂,內戰不可避免。

1860年12月20日,南卡羅來納州議會宣佈脫離聯邦,隨後,密西西比州、佛羅里達州、阿拉巴馬州、佐治亞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紛紛效仿脫離聯邦。1861年2月9日,脫離聯邦的6個州草擬憲法後成立“美利堅聯盟國”(邦聯),推舉傑弗遜·戴維斯(1808-1889)爲總統。1861年2月23日,得克薩斯州加入“邦聯”。

1861年4月11日,“邦聯”國防部命令駐守在南卡羅來納州薩姆特要塞的聯邦駐軍投降,遭到拒絕後,4月12日,邦聯軍隊攻佔了薩姆特要塞,美國內戰打響了。

4.北方切斷南方貿易逼南方投降

俗話講“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打仗是需要錢的。

《莫里爾關稅法案》生效後內戰爆發,關稅稅率急劇從5%調高到48%。戰爭已經打響,此時的關稅主要爲戰爭融資,但4年內戰關稅總共才收了3.05億美元,其他稅收更少得可憐,僅有區區5200萬美元。稅收對戰爭經費而言杯水車薪,而且來得太慢,聯邦政府不得不舉債26億美元以解決燃眉之急。

聯邦政府在1862年還由財政部發行了不可兌現債券“綠鈔”,無疑,發行紙幣帶來通貨膨脹,只是北方印鈔還有節制,同時這期間還有黃金流入,通貨膨脹並不算嚴重,內戰4年間北方物價平均每年上漲12%左右。

極力反對關稅的南方當然不會靠關稅爲戰爭融資,整個內戰期間,“邦聯”的關稅稅率一直維持在15%,內戰期間僅徵收了350萬美元的關稅(主要是因爲戰爭後期北方切斷南方國際貿易所致)。沒別的辦法,“邦聯”只有靠印鈔維持戰爭進行,而且沒有任何資產支持。票子發多了,引起惡性通貨膨脹,戰爭期間南方物價漲了100倍。

南方工業基礎薄弱,如果沒有國際貿易,根本無力支撐大規模的戰爭。內戰爆發後,如果北方對南方實施海上封鎖,內戰結束的日期也許會提前。但律師出身的林肯總統開始不想這麼做,根據《國際法》,只能對主權國家實施封鎖,如果封鎖南方,就意味着承認了南方邦聯的獨立主權地位。所以,戰爭的前兩年,南方的國際貿易並未受到多大影響,繼續出口農產品,換回大量軍火和工業製成品,維持着戰爭進行和居民基本生活需求。這也讓戰爭的前兩年北方一直處於劣勢。

林肯總統於1862年9月22日發佈《解放奴隸宣言》,宣佈在反叛州廢除奴隸制,南方州開始有奴隸逃跑加入北方軍隊。1963年11月19日,林肯發表了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講》,重申《獨立宣言》宣告的“人人生而平等”理念,讓“民有、民治、民享”永遠存在下去。此時,林肯已放棄對南方溫和的作戰思想,決定對南方實施嚴厲的海上封鎖。

海上封鎖不僅阻止了南方棉花等農產品的出口,也切斷了南方的軍火供應,更讓南方關稅收入枯竭。要錢沒錢,要武器沒武器,要人沒人,居民也因高物對政府不滿,南方不得不投降,內戰於1865年5月9日結束。

美國獨立戰爭創建了美利堅合衆國,美國內戰則消滅了奴隸制,正如美國第18任總統尤利塞斯·格蘭特(1822-1885)德國首相奧托·馮·俾斯麥(1815-1898)所說:“美國內戰不僅拯救了聯邦,也消滅了奴隸制。”

5.是高關稅讓美國繁榮的嗎?

內戰結束後的20年一直是共和黨執政,美國關稅一直維持高稅率,因爲此時的戰後重建需要資金,同時,還要償還內戰期間發行的公債。

爲安撫南方居民,共和黨辯稱,關稅雖然造成物價上漲,但工人的食品開支增加了,這必然拉高農產品價格,農民從物價上漲中獲益。這個解釋顯然難以令人信服,因爲高關稅必然遭到相關國家的報復,限制進口美國的農產品,讓美國農民利益受損。

美國從建國到1873年一直是貿易逆差,1850年至1873年間,貿易赤字約8億美元左右。內戰結束後,美國工業發展日新月異,工業產品物美價廉,出口逐年增多,開始出現貿易盈餘。從1874年開始,美國出現了貿易順差,1874年至1895年有約17億美元的盈餘,1896年至1914年盈餘達到了68億美元。

1885年,民主黨總統格羅弗·克利夫蘭(1837-1908)上臺後想下調關稅,但國會的阻力太大,未能實現。1889年,共和黨總統本傑明·哈里森(1833-1901)入主白宮後,立即着手製定高關稅政策,於1890年出臺了《麥金利關稅法案》,重申共和黨一致支持高關稅,將關稅稅率提高到50%,甚至還增加了一些課稅項目。

1892年,克利夫蘭再次當選美國總統,他繼續努力降低關稅,但收效甚微。1897年,共和黨總統威廉·麥金萊(1843-1901)成爲白宮主人,從此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共和黨一直把持着政權。

但進入20世紀,越來越多的百姓認識到關稅並非是由商人交納,而是消費者交納,因爲商人把關稅加進商品的價格裏,導致受保護的商品物價上漲,最終讓普通百姓爲關稅買單。於是,美國社會輿論開始強烈譴責包括關稅在內的各種間接稅,增值稅幾次動議都未走上立法程序。

政客就怕百姓變聰明。共和黨見百姓懂得了稅收常識,能分清直接稅和間接稅,明白了任何稅都要轉嫁給居民個人,知道百姓不好騙了,高關稅政策開始動搖。當然,這主要是爲了選票。但在企業主的遊說下,國會仍未通過降低關稅的法案,相反,1909年通過的《佩恩-奧爾德里奇法案》,不但沒有下調關稅稅率,反而把更多的進口商品列入課稅名錄。

20世紀初期的十幾年,美國經濟再次出現繁榮景象,貿易保護主義者認爲,這應歸功於高關稅。但這種論斷很片面,因爲經濟繁榮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關稅究竟是不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因素,這需要深入研究。

拿美國紡織業來說,美國一直用關稅壁壘保護美國的紡織業,但美國紡織業經過短暫繁榮後,迅速走向衰敗,紡織業工人工資最低,失業率最高。美國持續一個世紀的貿易保護政策,不但對美國紡織業沒有起到保護作用,反而讓本土紡織業潰不成軍。這個例子也說明,所謂“高關稅保護本國幼稚產業”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至少不適用於所有產業,或至少不適用於所有時期。

6.美國在一戰爆發前放棄高關稅政策

1913年3月4日,民主黨人伍德羅·威爾遜(1856-1924)宣誓就任美國第28任總統,國會迅速通過了《1913年安德伍德-西蒙斯法案》,把紡織品等日用生活品的關稅稅率下調一半,平均稅率低於25%,重新回到內戰爆發前的水平。

現在問題又來了,關稅是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減少了關稅,財政收入減少,可美國政府不斷膨脹,政府支出在增加。收入減少,支出增加,這種收支“剪刀差”局面會維持長久嗎?財政缺口怎麼彌補?

有讀者可能會說,印鈔呀,開動印鈔機加班印鈔就是了。根據1913年12月23日生效的《聯邦儲備法案》成立的美聯儲,它是一個獨立的機構,獨立實施貨幣政策,並不受政府控制,也沒義務爲滿足政府的支出印鈔。

沒別的辦法,還得徵稅。減少了關稅,就要增加別的稅。這時,美國政客們想到了直接稅——所得稅。

其實,美國國會1894年通過了所得稅法案,但聯邦最高法院1895年裁定該法案違憲,因爲1787年《美國憲法》賦予國會的徵稅權僅限於“財產稅、關稅、進口稅和消費稅”,並沒有徵收所得稅的權力。

要想徵收所得稅,就必須推翻聯邦最高法院的裁決。要想推翻最高法院的裁決,就必須修改憲法了。

1909年7月2日,國會通過了《美國憲法第十六條修正案》,修正了《美國憲法》第一條第九款。該修正案就一句話:“國會有權對任何來源的收入設定並徵收所得稅,該稅無須向各州攤派,也無須考慮人口普查或人口數。”《美國憲法第十六條修正案》1913年2月3日獲得四分之三州的批准開始生效。從此,美國個人和企業都要交所得稅,個人交的所得稅叫“個人所得稅”,企業交的所得稅叫“企業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以家庭戶爲納稅單位每年自主報稅,有收入就要報稅,但政府會對低收入家庭返還稅款,如果家庭撫養人口多,返還的稅款比交的稅款還多。很快,個人所得稅就佔到了聯邦政府財政收入的85%(含社保稅)。有了所得稅,美國才放棄了對關稅的依賴,貿易保護主義也逐漸淡出政治舞臺,不再成爲兩黨鬥爭的焦點。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政府開支不減根本無法減稅,減少此稅,必增加彼稅。即使廢除所有的稅,也可通過印鈔製造通貨膨脹把百姓的錢掏走,這就是“通脹稅”。通脹稅是人頭稅,不管老人小孩,窮人富人,有無工作,活着就要消費,消費就要交通脹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