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遠遊篇》

紙本,行書

縱:27.5釐米橫:289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戰國時代,楚國偉大的詩人屈原壯志難酬,屢遭排斥,後被頃襄王放逐江南。在痛苦悲憤中,他創作出“遠遊”一文,抒發被迫離開郢都怨恨之情,表達報國無門的內心哀傷。

趙孟頫選書屈原的這篇“遠遊”,在尾款中寫道:“子昂爲舜中書”。清人唐翰在卷後題跋中評說:“趙文敏書屈大夫遠遊篇,首末千百言,無一懈筆,轉換處以篆籀法運之,視公他跡,尤奇特。”清人錢應溥在卷後題跋中考評,此作是爲耶律舜中書寫,當是一說。此作未題書寫年月,有方家以爲,當爲趙氏大德末年所書。

趙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其父趙與訔曾任南宋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臺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遺逸於江南”,將趙孟頫引見於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讚賞其才貌,兩年後任集賢直學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元貞元年(1295年),回京修《世祖實錄》。鑑於元廷內部矛盾重重,趙孟頫便借病乞歸。累官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名滿天下。至治二年(1322年)卒,年六十九,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諡文敏,故稱“趙文敏”。著有《松雪齋文集》等。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爲“元人冠冕”。他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