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这样一位非常低调的爱国志士——

他手无寸铁,却让日军对他又敬又畏。

他被誉为“中国的圣雄甘地”,是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一块精神丰碑。

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称他“可钦可佩”,国民党元老戴季陶评价他“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个人,就是厉麟似。

他被誉为“中国的甘地”,抗日精神领袖,今天却鲜为人知

厉麟似1896年生于浙江杭州,小时候跟徐志摩和郁达夫曾是同窗好友,厉麟似的名气虽然没有这两位同学大,但他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厉害人物,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在教育、外交、电影、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都有不凡的建树。

在“中国历史上40位最卓越的教育家”排行中,厉麟似位列第28位,排在胡适、陶行知、叶圣陶等人之前,更有学者将他列为“中国古今十大教育家”之一。

在外交方面,他曾与顾维钧齐名,蒋介石称赞他“学问很好,有才干”,并将他聘为外交顾问,是二战前中德关系的主要推进者,也是中国国联外交的主要推动者,借助国联等国际组织,为中国的抗日外交赢得了更大的空间。

在电影领域,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出电影分级制度的人,而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渔光曲》,也是由他推荐参加国际电影节而获得荣誉的。

他被誉为“中国的甘地”,抗日精神领袖,今天却鲜为人知

厉麟似还是中欧文化交流的先驱,是民国第一批留学德国的学子,德国顶尖名校海德堡大学的哲学博士,精通德、日、英、法、俄等六国语言。

对于他在文化方面的贡献,官方称他为“连接中欧文化的一座桥梁”,“为中国带来了大量西方的进步思想”,连希特勒也说:“厉博士是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国人。”

在军事方面,他多是在为他人做嫁衣,居正不居功,因而他在军事领域的贡献并不为大众所熟知,比如他是著名的《国防论》隐形的第二作者。

他还研究翻译了大量日、德军事著作,但多数都没有署名,他主持翻译的德国“国防军之父”塞克特将军的代表作《一个军人之思想》,在国民党军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人知道是他的译作。

他还是沟通中国高层与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桥梁,促成了塞克特将军同意担任在华德国军事总顾问。

他被誉为“中国的甘地”,抗日精神领袖,今天却鲜为人知

抗战时期,厉麟似又用自己的思想与智慧,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着“非暴力不合作”抗争,成为文化界抗日救亡的精神领袖。

厉麟似虽不善驭兵杀敌,手中也没有枪炮弹药,但却是一位掌握强大精神武器的卓越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边翻译和研究各类军事著作,一边教育和培养年轻的抗日志士,用他的思想和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

在他的影响下,国内外大批知识界精英也都加入了他“非暴力不合作”的行列,像京剧大师梅兰芳、教育家钱均夫、历史学家吕思勉等文化名人,都深受其影响。

此外,他还竭力发挥国际舆论的力量,利用自己长年来积累的与欧洲各国政要及传媒界人士保持的友好关系,推进对欧抗日宣传,争取国际舆论对中国人民抗战的同情与支持。

他被誉为“中国的甘地”,抗日精神领袖,今天却鲜为人知

日本人对他十分忌惮,但又想利用他作为政学两界名流和抗日精神领袖的身份,多次许以高官厚禄试图拉拢他,却都遭到了他的拒绝。他宁可食不果腹,也绝不出来为日本人做事,日军虽然对他恨得牙痒痒,但因顾忌他的国际影响力,始终都不敢动他。

1949年,蒋介石邀请他一起走,但他对国民政府的腐败早已失望透顶,毅然留在了大陆,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70年10月,厉麟似在上海病逝,终年74岁。

钱学森评价他说:“厉先生学贯中西,融会古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爱国知识分子,为我们后辈青年树立了榜样。他对我为人治学也多有帮助,‘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用来形容厉先生再贴切不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