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60年(順治十七年)農曆八月十九這一天,紫禁城承乾宮中,一位女子的薨逝,令時年23歲的順治帝悲痛欲絕,不僅將其追封爲皇后之位,而且爲此兩度產生遁入空門之念,那麼讓順治如此看重的女子到底是誰呢?想必,對於順治時期的歷史稍微熟悉的朋友們,都已經猜到了個大概,她就是歷史上著名又撲朔迷離的孝獻皇后董鄂氏,這一年她22歲。

承乾宮

之所以說董鄂氏著名,那是因爲從小到大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對她都多少有一定的瞭解,知道她備受順治寵愛,知道她紅顏薄命;而說到她的撲朔迷離,也體現在關於她的傳聞至今廣爲流傳,正因爲各種傳聞所帶來的朦朧感,所以導致此人在歷史上給人一種撲朔迷離之感。那麼歷史上的董鄂氏,究竟是怎樣一個人?那些傳聞是否真的存在?今天就由史海君帶領大家一起走進她的世界。出身名門世家,備受順治寵愛

1639年(清崇德四年),董鄂氏出生於一個名門世家,其父董鄂.鄂碩時爲內大臣,董鄂一族在滿洲八旗中是大姓,而到鄂碩這一支則隸屬於滿洲正白旗(順治初改爲上三旗),故董鄂氏的家族地位可見一斑。也正是因爲出身高的緣故,所以在1656年(順治十三年)董鄂氏剛入宮不久便被直接封爲了“賢妃”,之所以稱之爲“賢”,順治帝給的理由很充分,“性資敏慧,軌度端和”,這其中自然少不了順治的寵愛,但也能體現出董鄂氏自身的性格品行等方面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

《多情江山》中孝獻皇后董鄂氏原型劇照庚子。諭禮部。本月二十二日。奉聖母皇太后諭。內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性資敏慧軌度端和。克佐壼儀。立爲賢妃。爾部查照典禮。擇吉具奏。

按照規定,皇帝對后妃位分進行詔封后,一般都會隔一段時間派專人擔任正使、副使對詔封女子進行正式的冊封儀式,這樣對於后妃來說才能算作一個完整的封冊儀式,但董鄂氏卻成爲了例外。1636年八月二十二這一天,董鄂氏被詔封爲賢妃,但僅僅過去37天的時間,在未進行賢妃冊封禮的前提下,董鄂氏直接被跨級(越過貴妃)晉封爲皇貴妃,並且在同年的十二月初六舉行了皇貴妃冊封儀式。

如果以爲董鄂氏所受聖寵僅此而已,那就大錯特錯了。衆所周知,在董鄂氏入宮之前,順治帝已經先後立過兩位皇后,整個後宮加起來也有20多人,但可以斬釘截鐵的說,沒有一個人能合順治心意。但自打溫婉淑德的董鄂氏入宮後,順治才發現遇到了真正的一生所愛,二人互爲知己,所以纔有了上述的晉升速度之快。甚至,順治一度想廢掉當時的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惠章皇后),以董鄂氏爲後。當然,在董鄂氏的一再苦勸之下,順治才勉強作罷。

順治劇照紅顏薄命,帝心深慟

1657年(順治十四年),董鄂氏爲順治誕下一子,序齒排行老四。順治愛屋及烏,自然對這位皇子十分看重,一度稱之爲“朕之第一子”,並且在對其的評價之中大有未來立其爲儲君之意。可惜的是,這位皇四子僅僅度過了104天的光陰,便夭折了,這對於順治和董鄂氏來說都是莫大的打擊,順治追封愛子爲“榮親王”,而經歷了喪子之痛的董鄂氏沒過多久亦同其子而去,1660年(順治十七年)薨逝於承乾宮。十七年八月,薨,上輟朝五日。追諡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康熙二年,合葬孝陵,主不祔廟,歲時配食饗殿。子一,生三月而殤,未命名。

接連痛失愛子愛妻,令順治十分悲慟,爲此舉行了盛大隆重的喪儀,並且追封董鄂氏爲“孝獻皇后”(簡稱,全稱爲“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親自爲董鄂氏撰寫4000餘字的《御製哀冊》,借文字以抒發對愛妻的讚美及懷念之情。1663年(康熙二年)六月初六,董鄂氏的寶宮(骨灰)隨夫一同葬入孝陵地宮之內。而關於她的諡號,卻成爲了清朝的唯一例外。

清孝陵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按照清朝的祖制,皇后之諡需經歷朝加尊,最終到達16字時爲終。而董鄂氏的諡號自順治追封的12字之後,後世未再予以加尊,並且董鄂氏也未能享受到附帝廟諡的待遇。所謂的廟諡,就是皇帝在駕崩之後,後世皇帝追封以祔享太廟的諡號,順治的諡號爲“章”,按照常理董鄂氏的諡號應附帝諡爲“孝獻章皇后”,就如同“孝賢純皇后”一般,但董鄂氏最終未能如願,成爲整個清朝歷史上唯一一位不附帝諡的皇后。撲朔迷離的傳聞

相對於董鄂氏的受寵經歷,想必大家關於她的諸多傳聞更感興趣。下面我們就通過論證的方式,爲大傢俱體講解一下關於董鄂氏的這些傳聞到底是否真實存在。

第一種說法,存在於野史當中,有許多資料顯示董鄂氏實際上是秦淮名妓董小宛,而且直言孝獻皇后正因有此出身,最終未能得到後世皇帝尊敬予以加尊封號。那麼我們就從歷史當中真正的董小宛生平來看,1624年出生的她,整整比1638年出生的順治大了14歲,而且與其夫君冒闢疆相守一生,於1651年(順治八年)去世,以上種種都與《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后妃列傳》中關於董鄂氏的記載格格不入,所以此說法不攻自破。

董小宛劇照

第二種說法,也是近幾十年來相當一部分人所認可的說法,認爲董鄂氏原是襄親王博穆博果爾之福晉,只因進宮以命婦之身入侍后妃時與順治相識最終成爲了順治的寵妃,關於這種說法,我們從以下三方面來加以判斷。

首先,從來源出處說起。順治皇帝對於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當這一位軍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時,他竟被對於他這申斥有所聞知的天子親手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摑。這位軍人於是乃怨憤致死,或許竟是自殺而死。皇帝遂即將這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爲貴妃。

之所以存在此種說法,是由於清初著名的傳教士湯若望的一段回憶。該內容記載於《湯若望傳》之中,說的是順治對於一位滿籍軍人之妻深有好感,更是在此軍人去世之後將這位夫人納入後宮爲妃。如此“奪人所愛”的劇情,到底是否真實存在?

關於提供來源的湯若望,我們並不陌生,這位深受順治、孝莊、康熙尊敬的外國人,入職清宮幾十年,對於皇家爵位、官職制度自然是瞭如指掌。那麼他口中的“滿籍軍人”與博穆博果爾是否可以劃等號,就很好理解了。

湯若望畫像

博穆博果爾是皇太極的幼子,順治的幼弟。對於這個弟弟,順治是發自內心的喜愛,所以在1655年(順治十二年),年僅15歲的博穆博果爾被皇兄封爲了和碩襄親王,對其之寵愛可見一斑。並且在《清世祖實錄》與《清史稿》等正史當中對於襄親王有無參軍經歷未有提及。這便充分說明了,博穆博果爾的親王爵位是皇帝的格外恩寵所致,並非靠軍功得來。

也就是說,湯若望口中的“滿籍軍人”並非指代襄親王,而襄親王本身也並不是軍人。

順治、孝獻皇后董鄂氏劇照

其次,命婦入侍制度之詳解。

所謂的命婦,就是指朝廷命官之中享有封號的妻子,如“一品誥命夫人”等。而命婦入侍,則指的是在一定週期內,這些命婦需要服侍比她們身份還尊貴的女子。而可以享受到這個被服侍待遇的,不僅包含宮內的太后以及后妃,而且還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爵的福晉、夫人。所以,如果是親王的福晉,只有被服侍的份,沒有服侍別人的可能。諭禮部歷代以來無命婦更番入侍后妃之例所以嚴上下之體。杜絕嫌疑也。朕曾奏請聖母皇太后、將隨侍皇后、及王貝勒等福金命婦、酌行停止。

又有說法稱,正因爲孝莊太后發現順治與董鄂氏的戀情之後主動取消了命婦入侍制度。這點在史料當中,更是與史實不符。1654年(順治十一年)四月初五,順治以“歷代以來無命婦更番入侍后妃之例”,主動徵求孝莊的意見並得到贊同,正式取消命婦入侍的制度,所以是順治主動取消而非孝莊主動取消。並且在制度取消之時,距離董鄂氏入宮還有兩年多的時間,所以董鄂氏不可能憑藉入侍制度與順治相遇,而且取消入侍制度與董鄂氏更是沒有任何聯繫。

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劇照禮部擇吉於八月十九日冊妃上以和碩襄親王薨逝。不忍舉行。命八月以後擇吉。

當然,對於順治因“和碩襄親王薨逝,不忍舉行”爲由推遲冊封董鄂氏“賢妃”一舉,也有諸多持懷疑態度者,認爲順治此舉在於心懷愧疚。那麼假設順治真的公然“奪人所愛”,又豈會存在“愧疚之心”。反之,如若有愧疚之良知,又怎會作出奪人所愛之舉。所以,由此可見,幼弟之死與愛妃的冊封儀式在時間上純粹只是巧合,順治的感情豐富是出了名的,對於關係一向要好的幼弟去世,他不忍行冊妃等慶賀之事,也合情合理。

再者,皇家族譜提供的有力證據。

以上說了這麼多,均從各個方面對於各種傳聞作了有效的辯證反駁。而接下來要說的這一點,是諸點之中最爲關鍵也最爲直接的證據。根據《清史稿.卷二百一十九.列傳六》以及《愛新覺羅宗譜》中所載,襄親王博穆博果爾一生當中只有一位嫡福晉,就連側福晉都未曾有過。而關於這位嫡福晉的家世出身,也有明確的記載。她是蒙古達爾漢巴圖魯親王博爾濟吉特.滿珠習禮的女兒,而滿珠習禮又是孝莊太后的四哥,所以這位襄親王福晉是孝莊太后的親侄女,這與隸屬正白旗鄂碩之女的董鄂氏沒有半點聯繫。

順治劇照史海君說:

所以,綜上所述,董鄂氏絕非董小宛,也不是襄親王之嫡福晉。但由於1656年(順治十三年)入宮時的她已經年滿18歲,這對於選秀制度明確規定的“13—17歲”的年齡不符,所以由此可知,董鄂氏並非通過選秀途徑進入順治後宮。

而對於滿洲八旗出身的官家女子,如若超了選秀的年齡或者未被選中,就得嫁人爲妻。所以,對於董鄂氏入宮之前是否已爲他人之妻,還是存在很大可能的,想必這也是爲何後世皇帝對其不予加尊諡號的緣故。但關於她入宮之前是誰的妻子的問題,目前還是一個謎。參考資料:

《湯若望傳》

《清世祖實錄》

《愛新覺羅宗譜》

孟森《清史講義》

趙爾巽《清史稿.世祖本紀》、《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列傳一》、《清史稿.卷二百一十九.列傳六》

版權註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曉生”原創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違者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