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根據榮親王入葬的時間以及順治兩次行圍昌瑞山的記錄來看,確定自己的吉地所在以及豐臺嶺一帶作爲後世皇帝的兆葬之所,當在1651年(順治八年)十二月駐蹕湯泉之時。而關於爲何順治在生前沒有開始正式營建陵寢,主要還是因爲他的英年早逝,所以即使在生前已經通過“遙擲佩韘”的方式欽定了自己的未來吉地,但由於之前從未將營建皇陵之事提上議程,所以,孝陵的正式籌備已然到了1661年六月。

1661年(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子時,清朝入主中原後的第一位皇帝愛新覺羅.福臨駕崩於紫禁城養心殿,年僅24歲。作爲“入關第一帝”,由於去世得突然,所以順治的皇陵工程直到1661年(順治十八年)六月纔開始籌備,次年九月(1662,康熙元年)破土,1663年(康熙二年)二月十五正式開工。

順治畫像遙擲佩韘,親定陵址

追遠欽神烈,匪遙展默思。

每因羈庶政,又覺隔多時。

松柏守宮闕,星辰侍禮儀。

鼎湖親卜吉,昌瑞萬年基。

——乾隆御製詩集之《恭謁孝陵》

表面上看似順治生前對自己的身後事一點也沒有交代,但實際上,不光孝陵甚至包括整個清東陵在內,關於選址的問題都是在順治年間完成的。並且,順治帝當年並未派遣任何一位堪輿大臣前往各地相度,而是自己欽定的萬年吉地,這也使清孝陵成爲清代歷史上唯一一座皇帝單獨欽定的皇陵。先是世祖校獵於此,停轡四顧曰:“此山王氣蔥鬱,可爲朕壽宮。”因自取佩鞢擲之,諭侍臣曰:“鞢落處定爲穴。”至是陵成,皆驚爲吉壤。

根據《清聖祖實錄》、《清史稿.卷八十六.志六十一》、《嘯亭雜錄》、乾隆御製詩集《恭謁孝陵》等史料中的記載均可以確定順治卜擇吉地確有其事。如果說《嘯亭雜錄》是私人著述可信度不高的話(努爾哈赤七世孫禮親王昭槤著,成書於道光年間),那麼乾隆本人的詩集以及《聖祖實錄》當中的記載則最有說服力。上述史料紛紛表明,“世祖校獵於此,停轡四顧曰:‘此山王氣蔥鬱,可爲朕壽宮’,因自取佩韘擲之,諭詩臣曰:‘韘落處定爲穴’”,由此可以充分肯定,清東陵昌瑞山這塊萬年吉地確實是順治帝行圍時“遙擲佩韘”而定。

清孝陵石牌坊追根溯源,探尋順治卜擇時間

雖然確定有世祖定陵址之事,但關於此事發生的具體時間,在官史當中並未有直接說明。不過從順治18年的在位生涯以及《世祖實錄》當中關於順治外出行圍的詳細記載來看,不難發現一些端倪。

1638年(清崇德三年)出生的順治,在自己年僅6歲時便成爲了皇權的接班人。衆所周知,從1643年皇太極駕崩福臨繼位,一直到1650年十二月初九多爾袞去世,朝中大權盡在攝政王掌控之中。所以,在這七年之內,毫無實權的順治能夠自主欽定吉地是不可能的,並且在此七年之中,也沒有順治行圍豐臺嶺(昌瑞山原稱)的記錄。

順治劇照

1651年,順治開始親政,一直到1661年(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去世,10年之中,根據《世祖實錄》的記載,順治帝一共有兩次行圍遵化豐臺嶺的記錄,分別是1651年和1659年。第一次,從1651年十月十九順治離京,到十二月底回京,長達兩個月的外出狩獵,有七天就在湯泉駐蹕,而湯泉距離豐臺嶺(昌瑞山)僅有不到10公里的距離,7天的時間,順治完全有可能前往豐臺嶺行圍從而選中這塊吉壤。壬辰,上駐蹕湯泉。甲午,上駐蹕天台山。

而第二次,到了順治十六年,22歲的順治帝從十一月初九離京,至十二月十二返京,34天當中,順治先後分兩次駐蹕湯泉合計亦是7天的時間。而且在十二月初八這一天,順治帝離開湯泉還前往天台山住了一晚,按照常理來看,湯泉與天台山的距離也不到10公里,跑個來回完全用不了一天的時間。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此次天台山之行之所以耗時一天實則另有原因,加之天台山按照地域劃分屬於後來清東陵範圍之內(也是咸豐定陵的朝山),所以順治由於卜擇壽宮而耽誤了回湯泉行宮的時間,不得不在天台山湊合一晚,也是合乎常理的。不然以他的身份,是絕對不會放着有湯泉行宮不回,反而在當時既未設行宮周邊又杳無人煙的天台山將就一晚的。

孝陵神道七孔橋(又稱五音巧)

再者,根據清朝的祖制,自順治開始,便實行院葬之制,旨在將自己過世的愛子愛女或者有功之臣及其家眷葬於皇陵附近,以示哀榮。例如順治帝與其一生摯愛孝獻皇后董鄂氏之子榮親王,便是於1658年(順治十五年)葬在了毗鄰東陵的黃花山,而且在此後也未再進行遷葬。所以由此可知,如果當時沒有確定豐臺嶺爲萬年吉地,沒有一個整體全面的規劃,榮親王斷然不會葬在黃花山作爲昌瑞山主陵的院葬墓的。所以,根據榮親王入葬的時間以及順治兩次行圍昌瑞山的記錄來看,確定自己的吉地所在以及豐臺嶺一帶作爲後世皇帝的兆葬之所,當在1651年(順治八年)十二月駐蹕湯泉之時。

而關於爲何順治在生前沒有開始正式營建陵寢,主要還是因爲他的英年早逝,所以即使在生前已經通過“遙擲佩韘”的方式欽定了自己的未來吉地,但由於之前從未將營建皇陵之事提上議程,所以,孝陵的正式籌備已然到了1661年六月。

孝陵神道及石像生進展神速、有違常理的清孝陵陵宮工程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從1663年二月十五正式開工之後,孝陵的主體工程(即陵宮部分)到1664年(康熙三年)十一月底便已告竣完工,而且排除當中冬季停工的時間之後,真正用於建造的時間只有一年多。要知道所謂的陵宮部分,可是包含了陵寢圍牆以內的所有建築,包括方城明樓寶頂、下馬牌、神道碑亭、東西朝房等,按照一般情況,如果將陵宮部分建好,怎麼也得需要2—4年的時間,而孝陵僅僅用時一年多,並且孝陵作爲入關後首陵以及清東陵之主陵,是規模最爲宏偉佔地最爲廣闊的。在當時的條件下,要想達到既用時短又規模完備,只能存在一種情況,那就是使用了舊料。

無獨有偶,在孝陵建成之後不久,便流傳開“拆明陵以建清陵”的傳言,逐漸成爲了世人茶餘飯後的談資,經久不衰。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傳聞,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深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

明十三陵佈局圖並非空穴來風的傳聞

第一,朝代更迭所致的普世觀念。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前後更迭的兩個王朝之間,往往勢同水火,所以後朝在取代前朝之後,會採取一些有違常理的方式來彰顯自身皇權的至高無上,而損毀前朝陵寢便是諸多方式當中的一種,似這種情況在歷朝歷代並不少見,這也正是歷朝皇陵保存不甚完整的原因之一。

第二,清初現狀以及明清兩朝恩怨。首先,正如第一點當中所講,在清朝與明朝之間,作爲敵對雙方同樣存在勢不兩立的局面。從1583年(明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遺甲”起兵爲祖、父報仇,到後來1616年建立大金汗國,再到順治入主中原,爲了解恨拆毀明陵合情合理。

努爾哈赤雕像

其次,明朝末年,明熹宗朱由校受坤輿術士的影響,認爲完顏氏所建立的金朝與努爾哈赤所建立的大金同屬一脈,如果拆除位於房山的金朝皇陵,便會斷了大金汗國的龍脈。明朝不僅這樣想了,而且還於1622年(天啓二年)付諸了實踐。結果22年後,攝政王多爾袞又將明定陵(萬曆)的享殿拆除,大有“以其人之道還以彼身”之意。所以,有了這樣的先例,清朝完全有可能做出拆明陵的做法。

再者,順治駕崩之後籌備孝陵之初,正值朝中財力空虛的窘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拆用明陵現有的舊料,不僅可以省出一大筆錢,而且還可以節約工時,提前完工,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爲,這也是造就傳聞的最關鍵原因。

多爾袞劇照由表及裏,細節處探尋孝陵孝陵所用舊料來源

在這麼多看似很合情合理的原因之下,清孝陵神速完工的背後,到底有沒有用明朝皇陵的舊料呢?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這件事還是一個謎,直到1990年對孝陵陵宮部分進行大規模的維修之後,才發現了一些重要線索。

當時親歷維修的工作人員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孝陵在僅用時一年半的情況下,其隆恩殿以及東西配殿的主體結構均引用非常名貴的金絲楠木,而檐柱、梁枋等明顯看出是由舊料改制而成。按照規制,上等的金絲楠木只有在皇宮和帝陵建設當中纔可使用,所以“拆明陵而建清陵”的可信度又增加了不少。

孝陵隆恩殿

直到第二年,孝陵隆恩殿維修之時,從其正殿天花板上再度發現重要線索,工作人員在天花板的背面,發現一些刀刻文字,上面寫明瞭這些舊料的原出處,來自於清馥殿。幾個月後,同樣在孝陵的神道碑亭天花板碎片中,發現了“錦芳亭東七塊向北外”等字樣。也就是說,清孝陵陵宮主體工程所使用的舊料,源於清馥殿和錦芳亭。

那麼清馥殿和錦芳亭是否是明朝皇陵當中的建築呢?根據乾隆時期文華殿大學士于敏中、東閣大學士馮英廉等人奉命編纂的《欽定日下舊聞考》當中所載,清馥殿始建於1531年(嘉靖十年),毗鄰北海西岸,是明世宗嘉靖皇帝行香、遊玩之所。而錦芳亭於次年二月建成,就位於清馥殿正前方。

孝陵隆恩殿正殿天花板反面的刀刻字跡

從類別上來看,二者實際上屬於明朝宮殿。1666年(康熙五年),著名的弘仁寺在清馥殿舊址上拔地而起,自此清馥殿以及其附屬的錦芳亭不復存在。從時間上來看,與建孝陵主體工程相吻合。所以,至此,“拆明陵而建清陵”的說法不攻自破,孝陵的興建引用的是明代宮殿中的舊料,一切皆已明瞭。史海君說:

自1651年順治親自確定昌瑞山作爲吉地選址,到1662年正式動工,其間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便提前完工,雖然出現了“拆明陵而建清陵”之說,表面上看也似乎合情合理。但經過時間的考驗和實際的考察,這一傳聞終究煙消雲散。諭工部。前代陵寢、神靈所棲。理應嚴爲防護。朕巡幸畿輔。道經昌平。見明代諸陵、殿宇牆垣、傾圯已甚。近陵樹木、多被斫伐。向來守護未周、殊不合理。爾部即將殘毀諸處、盡行修葺。見存樹木、永禁樵採。添設陵戶、令其小心看守。責令昌平道官、不時嚴加巡察。爾部仍酌量每年或一次、或二次、差官察閱。勿致疎虞。

值得一提的是,與多爾袞所拆除明定陵享殿不同的是,順治帝自1651年親政以後,便立下一道鐵律:對明陵採取保護原則。單單1659年(順治十六年)十一月,一個月之內,順治自己親臨祭奠明崇禎帝和明十三陵各一次,特別下詔爲崇禎帝追封諡號爲“莊烈愍皇帝”,遣官拜祭明十三陵四次。不僅如此,他還專門發佈一道上諭,以“明代諸陵、殿宇牆垣、傾圯已甚”爲由,令專人“即將殘毀諸處、盡行修葺”。

​崇禎帝劇照甲申,上駐蹕三屯營。是日,諭禮部。前明崇禎帝,勵精圖治,十有七年。不幸寇亂國亡,身殉社稷。考其生平,無甚失德。遘茲厄運,殊堪矜憫。宜加諡號,以昭實行。今諡爲莊烈愍皇帝,爾部即遵諭行。

其後的康熙、乾隆、嘉慶等帝都曾頒佈過保護和修繕明陵的上諭,也同世祖順治一般,親祭明陵,1785年到1787年,乾隆還曾下旨對明十三陵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化維修。所以,光從這一點來看,康熙在命人修建孝陵陵宮之時,也絕對不會走拆毀明朝陵寢此等錯棋,畢竟陵寢作爲百年後的長眠之地,意義非凡。參考資料:

《清世祖實錄》、《清聖祖實錄》

馮英廉《欽定日下舊聞考》

昭槤《嘯亭雜錄》

趙爾巽《清史稿.世祖本紀》、《清史稿.聖祖本紀》、《清史稿.卷八十六.志六十一》、《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列傳一》

版權註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曉生”原創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違者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