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獸面紋提樑方腹青銅卣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這裏有每個家庭需要的內容,點藍字關注↑』

文|大道 圖|大道

展覽時間:2019年3月3日-7月7日

開館時間:09:00~17:00(16:00停止入館,週一閉館)

展覽地點:首都博物館三層D展廳

第一次看到“望郡吉安”這幾個字的以爲是吉祥平安的意思,看了簡介才知道主要指的是江西省中部的吉安市,這個展也都是吉安市相關的文物。先看一下前言:

整個展廳設計的都很漂亮,入口處的文字加上燈光效果美崙美煥。

整場展覽一共分爲“南國厚土”、“匯通南北”、“窯變千年”、“光耀廬陵”和“紅色搖籃”五個部分,拍攝的部分展品如下:

全景

全景

圖片介紹資料

雙面神人青銅頭像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此件文物頭像中空扁體,前後對稱。上部圓管可插入羽毛等配件,下部方銎能固定木柄,面容透露着神祕與威嚴。該造型設計有可能與古人天圓地方理念相合。這一形象可能與商周時期出土的其他青銅面具有相似的功能與性質,是一種用於神靈崇拜的偶像或“神器”,是人與神溝通的媒介。類似形制的青銅頭像在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也有出土。

伏鳥雙尾銅臥虎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這是目前所見青銅虎體量最大者。新幹大洋洲商墓出土了很多帶有虎形裝飾的器物,風格基本一致,構成了新幹青銅文化的猛虎特色。有學者推測虎可能是墓主人家族的崇拜對象或與其家族歷只及傳說有一定的關係。也有學者認爲虎與當地的民族、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有關。虎與鳥的結合器雖南北方均有發現(如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婦好觥也是前爲虎後爲鳥),但此虎的雙尾造型卻是前所未見的。可能是標誌本地吳城方國的“國器”。

獸面紋銅胄(zhou)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胄是作戰時防護頭頸部的用具。此胄壁厚僅0.3釐米,因此並不會有笨重的之感。整個器物渾鑄成形,由底沿倒立澆鑄成形。青銅胄在新幹大洋洲產墓中只此一件。

方內銅鉞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鉞的作用類似於戰斧,同時也象徵征伐權力。這種權利既屬於天子,也適用於諸候和重臣。因此,鉞又起着儀仗作用。此件銅鉞出土時有明顯的織物包裹痕跡。整器的裝飾風格可以看到湖北盤龍城、山東益都青銅鉞的影子,而鉞身所飾燕尾紋,具有吳城文化的典型特色。參考殷墟婦好墓、山東益都蘇埠屯一號墓出土的青銅鉞數量和規格,有學者推測出新幹大洋洲器物羣的所有者也應該是贛江鄱陽湖地區某一代方國的首領。

曲內銅戈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此戈基本造型、紋飾均爲典型的殷墟風格。但其鳥喙狀曲內與新幹夔形扁足相似,融入了鮮明的地方特色。有學者認爲,新幹青銅戈的文化特點表明了南方土著文化在接受中原先進文化的同時,又融入了自身傳統的因素。

牛角獸面紋銅bo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博(左邊應該是金字旁的,無這個文字)是大型的打擊樂,從中原地區的銅鈴發展而來。此博(同上)器身所裝飾的燕尾紋是新幹線青銅器的特色標誌,鳥形的扉棱是贛江流域青銅器的一大特色。整器的風格更接近於新幹本地的式樣。有學者認爲大概在商早期,中原地區的的銅鈴傳至長江以南,後來當地尺寸不斷增大,失去舌而變成了用錘打擊的博(同上)。此件博(同上)是已知此類器物時代最早的考古發掘品,它的出現爲確立博(同上)起源於南方的說法提供了依據。

三足提樑銅卣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此器的蓋、提樑、卣(you,三聲)腹和卣足分別鑄造而成。三足中空,卣外底有煙炱痕跡,表明曾在其下生火溫酒。該器鑄披縫極細,最細處寬不足0.5毫米。根據器蓋的花紋風格,可推知該器蓋是後配之物。器底外部殘留圈足遺痕,說明三足是後來改制添加的。

獸面紋提樑方腹青銅卣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該器分鑄鑄接成形,器蓋、提樑以及蛇形環鈕各自分鑄,器體渾鑄,之後通過銷子等鑄接於一體。方腹中央的“十”字形透空槽穴,使器腹外形成上下雙層底,器腹內形成通向四壁十字形管道。因此既可用炭火在雙層底之間加溫,又可浸入沸水中燙酒。

銅瓚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詩經•大雅•旱麓》:“瑟彼玉瓚,黃流在中”,所述既即爲此物,爲先秦時期使用的挹酒勺子。每當盛大的祭祀時所需行裸禮,君主用瓚從罍(lei,二聲)等大型貯酒器中挹取鬯(chang,四聲)酒,然後緩緩地將酒注於地上,以祭享自己的祖先。

獸面紋銅罍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罍爲盛酒或盛水的器物,容量較大,多用於重大的祭祀和宴饗(xiǎng)場合。銅罍出現於商代早期,商中期以後,銅罍大量出現, 流行至春秋時代。此件銅罍融合了商代前期與殷墟時期中原銅罍的特點,只是形體更高大,腹更淺,有學者推測其鑄造時代應在殷墟中晚期。

虎耳虎形扁足銅圓鼎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新幹大洋洲共同土虎形扁足銅鼎9件,其中7件雙耳鑄有臥虎,而江西靖江所出扁足鼎亦爲同樣造型。這類器物的虎耳均與虎足相映成趣,構成一種“變形虎”的主題圖案,是新幹大洋洲商代墓葬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形象。學者推測,新幹虎形扁足鼎晚於夔形扁足鼎與魚形扁足鼎,是扁足鼎鑄造技術進一步發展的成果,亦屬於“融合式青銅器”,其時代相當於殷墟中期。

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此甗爲迄今所發現之青銅甗中最大者。除上耳雙鹿外,整個器物一次渾鑄成形,體現了青銅範鑄工藝的傑出成就。

器身所用紋飾爲殷墟時期的主流裝飾風格,而其耳上加鑄立鹿的特點則與新幹的造型方式如下一轍有學者推斷該鑄器於商代晚期,是現在可見最早的四足甗之一,加鑄一足的作法很有可能是新幹人對中原青銅器的改造。

獸面紋虎耳銅方鼎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此鼎先鑄腹壁的四條鏤空扉棱,再與鼎腹鑄接。耳頂的虎形附件後鑄,是鼎腹成形後鑄接於鼎耳的。鼎底部可見4塊銅芯撐,芯撐較大,以帶花紋的舊銅片做成。

獸面紋假腹銅簋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簋的外腹壁較直,內腹甚淺,形成假腹的式樣。在新幹大洋洲的出土器物中,青銅簋僅此一件,這種形制在青銅器中爲首見。儘管具有鮮明的中原文化烙印,但其圈足上的虎足形扉棱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直而淺的假腹器未曾出現在中原地區。因此,有學者將這件“文化融合”式的器物定名爲假腹盤。

獸面紋假腹銅豆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豆爲盛食器,既呆盛肉食、蔬菜,也可盛糧食,是禮器的一種。青銅豆仿自陶豆,形似今天的高足盤,始見於殷墟時代,盛行於春秋戰國。從造型成熟度、紋樣刻畫等方面,此件青銅豆應晚於殷墟的同類器物。有學者指出,假腹、十字形鏤孔及盤壁外折吳城遺址所出陶假腹豆的典型特徵,此件新幹假腹銅豆是對吳城文化同類型陶器的仿造。

折肩銅鬲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整器造型與新幹大洋洲商墓同土的陶器裝飾風格一致。這件鬲的袋足與襠部裝飾了斜線燕尾紋,器型不見於其他地區,在新幹也僅此一件。

獸面紋雙層底銅方鼎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此鼎一側寬面橫開一口。口前置門,門有細軸,固定於口上兩側插銷眼之中,門可上下轉動啓合。腥腔設有夾層,可在其內放置炭火,保持鼎內食物常溫不冷。上世紀70年代,陝西扶風縣莊白村出土了西周時期類似的雙層圓腹鼎,同樣形制的傳世品在故宮博物院也存有一件。

鳥耳夔形扁足銅圓鼎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在器物上裝飾動物造型是新幹青銅器的顯著裝飾特點,紋樣題材有臥虎、伏鳥、立鹿等,造型生動,比例適當。這處以動物作爲母題裝飾器物的特徵,透露出先民崇尚自然主義的審美意趣。有學者認爲在中國東方及東南方存在一支崇尚鳥類的氏族或部落,而新幹出土的大量鳥飾青銅器,有可能是當地人崇尚鳥圖騰的表現。

宣宗“諭敕”銅鐘 明 宣德六年(1432年)

此鐘上沿部施4道弦紋,間飾疆蓮紋24組。鐘頂部作蒲牢,其爲龍之九子之一,因其”性好鳴”,“凡鍾欲令聲大音" ,即把蒲牢鑄爲鍾鈕。鐘鼓部鑄有4塊梯形銘刻,上有陽文真書銘文,其中三面是佛家經文,佛教勸善銘文、叩鐘發願文等;一面是宣宗”敕諭",四周邊飾二龍戲珠紋樣,上底邊以二龍戲珠環繞篆書陽文 "諭 諭"二字。該鐘整體髮色與造型,具有明宣德盛世鑄銅工藝的特徵。

原始瓷筒形器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該器造型別致,製作精美。其器身所飾燕尾紋,與新幹青銅器上的燕尾紋近似,是典型的地方性紋飾。

原始瓷折肩蓋罐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新千大洋洲出土硬陶、原始瓷罐33件,以罐的數量最多。江西本地的商代吳城文化墓葬中,鬲、罐兩種器物是最爲基本的組合。小口折肩罐是吳城文化中最常見、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種陶瓷器。

原始瓷高領罐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此器裝飾本地吳城文化特色的圖點紋、凹弦紋,肩部有刻劃符號。

肩部所刻的字符,關於其文化內涵有專家認爲它是戈人的族徽,江西戈人原居北方,夏被商取代後一支遷移而來,成爲吳城文化的創造者之一,但學術界尚無定論。

陶鬲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此陶鬲是典型的南北文化融合的產物。鬲是商代中原地區最典型的器種,江西地區商代以前的土著文化中從未發現過鬲,出現鬲已經到了商代中期,而且新幹鬲的質地爲中原常用的軟陶,這說明新幹陶鬲受中原商文化的影響非常明顯。但另一方面,商代中原陶鬲均爲分檔,而這件陶鬲卻是拱形聯檔;此外,此鬲器身滿飾繩紋,也與商文化陶鬲風格大異。

蟬紋玉琮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這件玉琮上的蟬紋和裝飾位置,均仿效良渚文化,夏、商時期得到繼承和發展,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三星堆出土玉器、金沙出土玉器上均可見到砣制的痕跡,新幹玉器的砣制工藝應是對這一傳統的繼承。

長管形玉飾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長圓形的玉飾兩端平齊,一端較大,呈圓形,另一端較小,呈橢圓形,兩端中心對鑽穿孔連通。器表上下及中部等距離雕飾一組凸弦紋,每組三週。

綠松石蛙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該器腹部底部平齊,底腹上橫刻有寬2毫米的凹槽,以作鑲嵌裝飾。有學者認爲新幹出土的蛙形飾與蛙崇拜有關,體現了先民一種古老的原始崇拜,反映了從事稻作農業的民族祈雨禱水,以企盼豐收的美好願望,是遠古神話的具體展現。

綠松石蟬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商代動物形玉雕造型多樣,形象生動,風格樸拙且極富藝術感染力。由於動物造型來源於現實生活,其表現的動物多爲高度寫實。此件石蟬雙眼突出,強調刻畫了動物的形體特徵。整體形象簡潔明快,不追求形體的細部刻畫,而強調其具有代表性的某部位的形象美,使動物的形體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形象靈動可愛。

銅犁鏵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青銅犁鏵從新石器時代的石犁發展而來,是平整土地的重要農具,與耒、耜等工具相比,其翻土深度更淺,但速度要快得多。新幹大洋洲共出土青銅犁鏵兩件,金屬犁鏵的出現,往往伴隨着牛耕的使用,這是關係到中國農業史的重大問題。

農具上帶有紋飾,說明這批青銅農具不是普通勞動者使用的,而是高貴的統治者專用工具,或作爲親耕“藉田”時使用的禮器。

獸面紋平口俠刃銅戕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銅戕主要用作砍伐工具。此件整器呈束腰長條形,截面爲長方形,刃部微有弧度。陽線雕刻紋飾突出、醒目,作爲農具,如此大費周章的裝飾,應該與實用性關係不大。

溜肩銅鏟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青銅鏟是從新石器時代的石鏟和骨鏟發展而來的,是剷土、耘苗、除草碎表土的農具。此件銅鏟外沿下裝飾一週聯珠紋,這種紋飾在本地吳城文化的陶器中曾大量使用,一般認爲青銅器紋飾借鑑於陶器。此外,新幹大洋洲所發掘的銅鏟以此種圓璽鏟居多,地方色彩明顯。

銅砧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這是一種捶打金屬器物的工具,與現今鄉間鐵匠鋪所用鐵砧形狀無力作用也可能相仿。頂面平整,可墊託被捶打物件,臺階可用來墊託彎曲平底有一直徑1.2釐米的孔洞,可與圓錐配合使用。

銅修刀 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修刀只見於新幹大洋洲,共出土6件,是地方特色鮮明的工具。近代皮匠有相似形狀的刀,其柄適於把握,,利用腕力裁製韌性大的皮質等材料,此刀功用可能相近。

青瓷雙耳鼎 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安福縣博物館藏

鼎最早是煮食用的陶質炊具,首見於新石器時代河南新鄭裴李崗和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遺址。戰國至漢代出現鉛釉陶和原始青瓷鼎。此類青瓷鼎仿青銅器式樣,多作爲隨葬品,

青銅舍利函 東漢(25-220年) 湘贛革命紀念館藏

青銅舍利函 東漢(25-220年) 湘贛革命紀念館藏

此件舍利百分爲內外兩層,每個部件都可以拆卸。舍利函爲佛教器物,是盛放高僧火化後的骨灰的容器,歷代材質不一,此件舍利時代較早,特色鮮明。

青瓷唾壺 東漢(25-220年) 吉安縣博物館藏

壺呈扁鼓腹,腹部印刻數道水波紋,底足無釉。整器釉面全部剝落,僅剩脂衣。胎質黃白,略顯粗松。

唾壺又稱唾盂” “渣鬥" "唾器" ,爲古代貴族宴飲時盛放唾棄魚骨或獸骨的容器,屬於衛生潔具,一般放置在人起坐的近旁。瓷質唾壺始見於東漢,三國、兩晉時開始流行。可見此器爲較早者。

青銅獸 三國 吳(222-280年) 吉水縣博物館藏

該獸虎頭馬身,作昂首長嘯狀,夾尾,兩後腿之間夾有雄性生殖器。身飾條紋間有圓圍紋。

東吳二號墓爲“東漢大型藻井磚室土墩墓" ,建於三國東吳晚期,距今已有 1700多年了。目前位於吉水縣博物館內,呈“品”字型,外視酷似一座歐洲中世紀的城堡,大墓均使用幹砌法,磚與磚之間沒有使用任何的粘接物。歷史上被多次盜掘,但就其形制而言,堪稱”江南第一墓”。

南朝青瓷連託三足爐 南朝(460-581年)吉安市博物館藏

此種三足爐連帶托盤的方式,在南朝是一種典型的造型此件盤和爐均施青釉,細碎的開片,底部無釉。

青瓷連託燭臺 南朝(460-581年)吉安市博物館藏

此件燭臺的鼓形插口與托盤相連,南朝時期的燭臺已基本上沒有三國兩晉時複雜而神祕的內容,相較兩晉有一定的變化,管形燭臺和圓形燈代替了以往羊形、獅形、熊形蠟臺或燈盞,造型更加古樸。

葵形團花銅鏡 唐(618-960年) 吉安市博物館藏

此件葵形銅鏡的背部裝飾了六朵團花。唐以前銅鏡多爲圓形或方形,唐代開始流行花式鏡,葵形爲其中最具特色者。

黃褐釉碗 宋(960-1276年) 吉安市博物館藏

青白釉臺盞 北宋(960-1127年) 峽江縣博物館藏

此件臺盞分爲酒盞和酒臺兩部分。酒盞六棱形,酒臺託中心有一不規則圓孔,與託圈相通。

臺盞相較於普通的託盞、盞託,是一種高級酒具, 《遼史·禮志》有重要儀式中貴族“執臺蓋進酒”的記載。

白釉刻花碗 南宋(1127-1276年) 吉水縣博物館藏

碗口呈六瓣葵花式,內壁刻折枝萱草紋,在白色釉的襯托下若隱若現,反映出宋代陶瓷手工藝的高超水平。

嬰戲刻花青瓷盤 南宋(1127-1276年) 吉水縣博物館藏

此盤內壁刻有嬰戲攀枝圖。三個嬰孩眉清目秀,頸系項圈,腳蹬尖靴,作攀枝狀,呈三角形排列,造型憨態可掬。他們周圍布纏枝花果。北宋晚期,耀州窯裝飾多取嬰戲紋題材,嬰童數量多寡不一。

鴨形銅香薰 南宋(1127-1276年)吉水縣博物館藏

該香藏整體爲一昂首張嘴鴨形,腹部可打開,周身線刻五官、羽毛等紋飾,鴨身如同一盞子,以子母口與下半部相扣合,下半部器身內可放置香料,頸部背部與尾部鏤有小圓孔,可使空氣疏通。鴨口亦爲中空,乃爲香蕉溢出而置。

焚香是文人鍾愛的雅事之一,各種香爐和燻爐在宋代文人中推崇備至,此鴨形香藏的藝術形象出現較早,商周的青銅器中即有鳧尊,爲仿鴨形。仿古銅器起源於宋代,宋人追求返璞歸真,復興古道,故而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物在當時極受推崇。

“吉州”銘文銅權 元(1271-1368年) 吉安博物館藏

該銅權體態厚重,呈寶瓶式,腹部一側橫鑄銘文”吉安口”,另一側豎鑄銘文“吉州”皆爲措書。元代吉安市屬吉安路,元朝元貞元年(1295年)改吉州路置,治廬陵縣(今江西吉安市) 。因此"吉州”說明此件銅權曾經在今吉安市通用。

銅權相當於現在的秤砣,用於稱重量之用。銅權最早出現於東周,歷代沿用。至元代,鑄造銅權由路級政府所有,或由路鑄、或由路監製而鑄,在本路區域之內通行。銅權透露了元代商業交易的繁榮。

這些展品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想去看的朋友記得抓緊時間行動,7月7日爲展覽結束時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