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有至高之見地、甚深之修持,若不認識法身,亦於心無利



 “如無此解法之道力,雖有至高之見地、甚深之修持,亦於心無利。”

 “解法”就是認識法身。如果只知道死做功夫,或者道理講得很好,但卻不認識法身,就是“無此解法之道力”。若無此道力,“雖有至高之見地、甚深之修持,亦於心無利。”至高之見地,指道理懂得很多,講得很好。甚深之修持,指打座功夫很好,入定很深。若不認識法身,只有這些是不行的。香嚴禪師原是百丈禪師的弟子,他很聰明,對經論禪語樣樣通達,問一答十,但卻沒有解法之道力,沒有認識法身。

雖有至高之見地、甚深之修持,若不認識法身,亦於心無利

百丈禪師圓寂之後,香嚴就去參問他的師兄潙山禪師。潙山禪師看到香嚴來了,對他說:“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此是汝聰明靈利,意解識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香嚴被問住了,茫然無答。在經書上找,在他看過的文章裏找,竟找不到一句答語。他爲自己嘆息:“畫餅不可充飢”,屢次請求潙山禪師給他說破。潙山說:“我若說似汝,汝以後罵我去。我說的是我的,終不幹汝事。”所以,若不具解法的道力,於修心沒有什麼實際利益。香嚴禪師遂將平日所看的文字燒掉,氣憤地說:“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便泣別潙山禪師,到一所荒廢了的古寺廟(南陽忠國師遺蹟)裏住下,自耕自食。

雖有至高之見地、甚深之修持,若不認識法身,亦於心無利

他燒卻文字,不學佛法,掃掉了“至高之見地”;長行粥飯,免役心神,排除了“甚深之修持”。但“父母未生時”這個話頭,他卻時時處處沒有忘記。禪宗參話頭的修法,是由宋朝的大慧宗杲禪師力倡而風靡禪林。香嚴禪師是唐朝人,那時禪宗多用直指,參話頭並沒有廣行。香嚴禪師可謂是開了“參話頭”的端倪。他行也參、坐也參、下地耕田也參,正所謂“行住坐臥,不離這個”。他不但拋卻了世間名利,出家學道,而且掃除了“開悟”、“成道”等種種概念,置心一處。這樣久久行去,好消息就要來了。有一天,他開荒種田,一鋤頭鋤過去,鋤到一塊瓦礫,他拿起一擲,正好打在田邊的竹子上,“啪啦”一聲,震醒了生死大夢,頓時打開本來。

雖有至高之見地、甚深之修持,若不認識法身,亦於心無利

噢!原來如此。這在禪宗謂之“破參”——參破了所參的話頭。那麼,父母未生時是什麼面目啊?香嚴禪師沒有說破。幸好他沒說,不然,“父母未生時”以後就不能作爲話頭來參了。有了現成答案,就提不起疑情了。到了宋朝,由於大慧禪師的提倡,參話頭盛行。有一個和尚也參“父母未生時”這個話頭。他不象香嚴禪師那樣,燒卻文字、不學佛法、長行粥飯、免役心神,他對至高之見地、甚深之修持掃得不盡,就不免役使心神,參話頭過急。久久他變得瘋顛了,嘴裏念念叨叨,露宿街頭巷尾,然而“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卻時時處處沒有忘記。有一天,他遇到兩兄弟打架,叔叔出面勸阻。

雖有至高之見地、甚深之修持,若不認識法身,亦於心無利

叔叔說:“你們父親在世的時候,可是有面目的人啊……”有面目就是有面子、有威望。這和尚一聽到“有面目”,就傻愣愣地擠進圍觀的人羣,要找到這個面目。叔叔批評他的兩個侄子:“你們卻打架,象什麼話?這麼沒面目!”這和尚一聽到“沒面目”,頓然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真如實相朗然現前,他破參開悟了,從此不瘋不顛,逍遙自在去也。“沒面目”就是無相之實相,就是自性啊!只知道無相的理論,不見自性,落不到實處,任你說得天花亂墜、地湧金蓮,也沒有用。必須落實在心地深處,明見自性,纔可透得過種種境界。香嚴禪師破參悟道之後,沐浴焚香,遙向潙山方向禮拜說:“和尚大慈,恩逾父母。當時若爲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乃有頌曰:“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雖有至高之見地、甚深之修持,若不認識法身,亦於心無利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這個頌傳到了潙山那裏,潙山禪師對他的高足弟子仰山禪師說:“此子徹也。”仰山卻說:“此是心機意識,著述得成。待某甲親自勘過。”他要親自考考香嚴。仰山見到香嚴,說:“和尚讚歎師弟發明大事,你試說看。”香嚴舉出前頌,仰山說:“此是夙習記持而成。若有正悟,別更說看。”香嚴又頌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山說:“如來禪許師弟會,祖師禪未夢見在。”香嚴禪師又成一頌:“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仰山聽後大喜,報告給潙山說:“且喜閒師弟會祖師禪也。”香嚴禪師法名智閒,故仰山稱他“閒師弟”。他原是跟百丈禪師學禪,但後來在潙山禪師的激勵下開悟,就成了潙山禪師的弟子。我們在這裏不能扯得太遠,這段公案就不再解釋了,留給你們自己去透吧。

雖有至高之見地、甚深之修持,若不認識法身,亦於心無利

別看現在這裏有這麼多人聽講,若無“解法之道力”,腳跟未必站得穩。一聽人家說,我的法怎麼好、怎麼妙、怎麼高超,一下子就滑過去了,他要學“至高之見地”。一聽人家說,我的法多麼多麼有力量,能出多大多大的神通,馬上就跟着跑了,他要學“甚深之修持”。他不曉得真心是根本啊!“如無此解法之道力,雖有至高之見地、甚深之修持,亦於心無利。”你那理論敵不得生死,你那神通算不上解脫。若不認識根本,沒有用處。若不得漏盡通,即使發了五神通,也是妖通。不但不能解脫,還有入魔的危險。因爲“無解法之道力……於心無利”啊!

雖有至高之見地、甚深之修持,若不認識法身,亦於心無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