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軍事史》雜誌在2018年5月號的文章中提到了其海軍歷史上建造航母遇到過的不少教訓,披露了其最早的一級航母:莫斯科級莫斯科號,完工後遭遇的尷尬一幕。文章引用了俄軍海軍檔案館最新公開的資料,目的一方面是完善其海軍史敘述,二來更是要告誡現代的造船工業者們:造船,尤其是大型軍用艦船的建造對工業水平要求極高,千萬不要認爲是幾萬噸鋼鐵原料壘在一起就能搞出軍艦。航母又是軍艦建造中的難點,總而言之,製造和駕馭這樣的海上巨獸,是一個耗時長久、投資巨大的活動。

莫斯科級比較不倫不類莫斯科級比較不倫不類

  莫斯科級的最大排水量有2萬噸。在這以前,俄國人以前有半個多世紀沒有真正完工過2萬噸級或者更大的戰艦了——往前追溯恐怕要到沙俄時代的戰列艦。總之,無論是設計還是建造,都是巨大的挑戰。而另一方面,工期催得特別急。當俄國海軍高層以“大型直升機反潛巡洋艦”爲名讓項目通過後,要求在4年內完成從設計、施工到服役的全過程。因爲當時在海上,美軍核潛艇威脅巨大,搭載航空兵力的大型艦艇需求迫切。

俄國從20世紀初後,就很少建造數萬噸級的大型戰艦。這點到60年代纔有所改觀俄國從20世紀初後,就很少建造數萬噸級的大型戰艦。這點到60年代纔有所改觀

  另一方面,無論是上層對設計的種種干預和限制,還是俄國人自己對航母設計概念理解的偏差,這艘2萬噸的航母開始變得十分不倫不類。且不說沒采用全通甲板,只用了一半艦體承載飛機起降,俄國人居然還想在有限的艦體上塞入巨量武器:從反潛、防空、反艦無一不有,這樣盲目追求火力投射能力的做法只能讓整艘戰艦的載荷大大超標,爲事故埋下了隱患。

莫斯科級莫斯科級

  整艘戰艦在當時的造價就達到了2億美元(文中作者的估測,這筆錢如果根據購買力折算成今天的美元大約是12億左右,約合超過今天的70億人民幣)而俄國造船工業無論是在鋼材、焊接還是細節施工上,也沒有做好承接如此噸位戰艦的準備(50年代的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級只有1.5萬噸)。

基輔級基輔級

  1966年,莫斯科號完成建造,進入最後測試階段,準備移交給海軍。但令人尷尬的是,在完工一週之內,經過幾輪航海和飛機起降的測試後,整艘戰艦竟然的各處竟然出現了300餘條裂縫,其中5條是大縫。部分鋼板乾脆開焊或是損壞了。艦體進水達到300餘噸。而因爲配平方面出的問題,再加上進水,整艘戰艦竟然傾斜了15度之多!

  兩臺提供動力的主機(也就是戰艦用的發動機)全部故障,其中一臺是徹底無法啓動了,另外一臺只能以較小功率勉強使用,而且不停發出異響……整艘戰艦不得不馬上終止測試和移交工作,重新返廠進行修補和改進。不過俄國人也藉此機會反思了自己的設計思路,鋼材等各方面材料和工藝也在逐步跟上。這艘戰艦在1968年重新出廠後終於列裝部隊,雖仍達不到設計時的戰技指標,但起碼堪用。而這樣的教訓也被後來的基輔級吸取,俄國人在造大艦上總算上了道。(作者署名:軍事家)

  《出鞘》完整內容請關注新浪軍事官方微信搶先查看(查看詳情請搜索微信公衆號: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軍事官方微信完整首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