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6月24日報道 俄媒稱,在俄羅斯被“棄如敝履”的雞爪,在中國卻是美味佳餚,難怪中國人希望從俄羅斯大舉採購雞爪。同時,俄羅斯也可以增加其他食物的對華出口,但當務之急乃調整生產、理順物流。

據《俄羅斯報》6月24日報道,俄羅斯出口中心表示,中國企業已經發來食品採購申請,需求規模不可小覷,“俄每年可以對華出口15萬-20萬噸各類禽肉,主要是雞翅和雞爪”。

報道稱,當然,並非任何雞爪都能入中國人法眼,他們只會爲符合標準的雞爪埋單。

正如農業食品戰略諮詢公司總裁達夫列耶夫所述:“雞爪若要出口到中國,需先行加工,去掉其表面的角質粗皮。”

在俄羅斯,雞皮的歸宿是充當骨肉粉的原料,即淪爲飼料,而在中國,它會變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可以煲湯、糟滷,燻雞爪搭配啤酒更是妙不可言。

報道稱,然而,俄羅斯雞爪要叩開中國市場的大門並非易事。達夫列耶夫解釋道:“我國大部分企業甚至無法按中國人的要求,對雞爪進行相應的切割。”目前,僅有約30家俄企能夠滿足中方條件。

報道稱,運輸環節也很重要。最經濟的路線莫過於從聖彼得堡出發,通過海運,繞經歐洲、非洲,過印度洋,但路途需要40-60天。鐵路當然更爲迅捷,但運費也高昂得多。

其餘農產品出口者也遭遇類似困境,如穀物、植物油、糖等。就穀物的情況而言,儘管港口吞吐量不足,但需求巨大。至於油糖類商品,還需爭奪市場,符合中國消費者的要求。例如,中國願意購買俄羅斯的葵花籽油、油菜籽油或大豆油,但俄羅斯通常是1升裝,而中國人不會購買少於3升的包裝。因此,俄羅斯企業亟待更換設備。

俄羅斯也可以增加漁業產品的出口,較之單純出售未加工水產品收入更高。然而,整個行業的結構勢必發生改變。俄漁業聯盟的相關人員表示,按現有規劃,所捕撈的魚類有三分之二供直接出口,爲刺激俄羅斯國內漁業產品加工,需要提高出口未加工魚類的資源利用稅,同時向漁業加工廠提供優惠貸款以推動設備更新。

俄羅斯計劃在2024年實現食品出口總額翻番,達到450億美元。總統普京在今年的“直播連線”中指出,這是相當接地氣的目標。(編譯/童師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