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一年蟹肥膏滿時,找個週末搭上南下的動車,和三五攝友們潛入蘇州吳江同裏古鎮,小住古樸風格紅塵客棧,清早穿越到千年前的晨曦,體會深入內心的安靜,第一次的同裏水鄉約會,優雅的美好。

有人說,愛上一座城,是因爲城中住着某個喜歡的人。其實不然,愛上一座城,也許是爲城裏的一道生動風景,爲一段青梅往事,爲一座熟悉老宅。或許,僅僅爲的只是這座城。就像愛上一個人,有時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沒有前因,無關風月,只是愛了。 ——林徽因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晚餐篇:南園茶社

選一個有歷史記憶的老店晚餐,飯後把自己融入這寧靜水鄉的燈火闌珊。南園茶社始建於清末,坐落於同裏史上前八景之一的“南市曉煙”景緻之中,堪稱“江南第一茶樓”。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這個超過100年曆史的南園茶社,古樸的風格,都是原來保留下來的。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有戲臺、有木雕,還有很多有意思的老物件。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2樓是主要用餐的地方,從木樓梯看下去是一樓舊式收銀臺~彷彿還能看到古鎮老人持壺相坐,口銜一柄煙筒,聊天喝茶的場面。

狀元蹄:是同裏古鎮的特產,創制於南宋年間,因高中狀元的魏汝賢喜食紅燒蹄而得名。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同裏狀元蹄用濃油赤醬燒製而成,色澤紅亮,軟糯甜香而不膩,正適合“貼秋膘”,想不想來一蹄兒?

清蒸大閘蟹:最能體現蟹的原汁原味,配一碟兒醋,一杯黃酒,唔,簡直是人間至幸福的享受~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今年第一次喫大閘蟹就在蘇州吳江同裏古鎮喫爽了,遲來的總是最好的。

襪底酥:也是這次旅行最愛美食之一,臨離開之前還特意去林家鋪子買了一打,回來才發現實在是帶的太少了十分想念那鹹甜酥脆恰到好處的味道,oh!也是心底的同裏好滋味~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茨菰紅燒肉、清炒菱角、太湖三白(白蝦、銀魚、白魚)還有這麼多第一次喫的特色水鄉南方菜,讓人忘記北京的初寒,沉浸在水鄉漫週末。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清晨風景篇:

如果想在同裏拍到原汁原味不被遊客打攪的人文風景,就得早起哦~6點多爬起來,7點天剛亮就已經出門晃盪了。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清晨早餐鋪子已經早早在做生意,看着真是大有食慾,綠色的是青糰子,聽說一般是清明節的時候才能喫到。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一園、兩堂、三橋:同裏處於五湖環抱之中,鎮內街巷逶迤,河道縱橫,在同裏最爲出名的是“一園、兩堂、三橋”,都是古色古香的造型。一園是江南名園退思園,兩堂指的是崇本堂、嘉蔭堂,三橋指的是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清風穿堂過,秀涇無聲逝,青磚墨瓦廊橋人家.....是不是每個來水鄉的人都很容易成爲詩人。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同裏的穿心弄也是值得走一走,拿出《情歸同裏》這本旅行書翻看起來,古鎮不大,地圖也描繪的清晰簡潔。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兩人面對行走,只能差肩而過的穿心弄,好一條穿越心靈的古巷,抬頭看見明亮的藍天,心中不再有了壓抑。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千年老街深巷留下的足跡,是心靈與歲月的寧靜對話~

退思園:到同裏,退思園是不可錯過的。退思園建於清光緒年間,園子主人任蘭生爲清朝武官,後仕途受挫,落職回鄉,花十萬兩銀子建造宅園,取名"退思",顯然有「左傳」中"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這裏是古鎮同裏最有名的私家園林,也是江南古鎮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那一道道傾瀉而入的晨光有着蘊著親切的力量,恍惚走進了一座歲月的博物館。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清晨的退思園,沒有什麼遊客,更適在晨光裏漫遊隨拍,一抬頭便發現眼前的夏末秋初。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整座園子素雅含蓄,中心是一片碧池,極像一個水上花園,帶着主人煙波觀盡的通透,原是退思心安。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退思園的最大特色是彷彿浮於水上,亦有“貼水園”之稱,連平靜的水面也默默的訴說着歲月的故事。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退思園雖小,卻集中了江南古典山水宅園的各種元素,亭臺樓閣、廊舫橋榭、廳堂房軒……而我卻偏愛那些遊戲人生的光影,無論歲月變遷,依然堅定守候~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漫步在蘇州吳江同裏退思園裏的寧靜之晨感受光陰的故事纔是今晨最大的收穫,心滿意足的離開,繼續探訪……

巷中美味早餐篇: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暖陽養人,流水樂心,芡實粥(雞頭米)外加一碗熱餛飩,那纔是地道的同裏早餐呢!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彷彿還不夠,這肚量都是讓旅行的貪喫給練出來的。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5塊錢一份的臭豆腐又吸引了我,哈哈,再來一份菱角當零食吧!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看着就很美味的油炸螃蟹,可是很不好意思,剛剛喫飽早餐,實在力不從心啦!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在河邊茶館喝一杯茶,迷醉在江南水煙中。

民俗文化篇:

在我們住的紅塵客棧旁邊就是同裏著名的木匠潘的“古建築遺珍館”,前身也是同裏古鎮的一座清代的老宅,名字叫做“福如堂”,就位於同裏古鎮入口旁的一條小巷子裏,與“嘉蔭堂”的後門對街相望,回客棧之前我們又溜達進去拜訪了一下。

潘老師其實現任華東建築設計院的教授,據說潘老師在2000年來同裏旅遊,就再沒有拋下這個原滋原味的古鎮,他在古鎮富觀街租下了一座非常不起眼的老宅,沒有從俗去改造成客棧或是茶樓,而是毫不修飾的在裏面開始一邊用刻刀雕刻自己心中的古鎮,一邊收藏遺落古鎮民間的建築工藝珍品,並且將一棟破敗的古宅逐步拓展成了一座小小的博物館,在自己的“古建築遺珍館”埋頭搞起了創作,微縮景觀木雕是他畢生的事業。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用紅木邊角料製作的書籤,是獨一無二的手工藝術品。

如果你剛好也進來參觀,一定能看到“退思園”的微縮景觀木雕就陳列在正廳的中間!園中的亭臺樓榭,全部都是等比例的縮小~這等手藝,真是少有,只有深入的探訪,才能發掘民間藝術的精粹所在,也深深的被感染,希望潘老師的這門刀斧間的手藝能夠傳承下去~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同裏水鄉,優雅的美好

珍館的後花園,還有白石萌貓1只~

請相信每次遇見都是重逢,同裏還有很多燦爛的民俗文化,等待我們去慢慢挖掘……

對於這次同裏水鄉之旅的拍攝心得分享:

這次兩晚三天的週末短途旅行,動車往返,週五下午背上一個大書包就出門了,相機的選擇上也是輕裝上陣,帶了EOS 6D+35mmF1.4和EOS 100D+ 50mmF 1.4+17-40mm F4出門,一個小攝影包就全裝進去了,回來整理照片發現用EOS 100D搭配定焦50mmF 1.4拍攝的照片佔了3/4,而17-40mm F4壓根就放在包裏沒有拿出來,總結了一下,可能因爲我在拍攝水鄉主題時,更關注紀錄一些細節,大場景用全畫幅EOS 6D搭配35焦段、甚至手機的全景模式就能紀錄完整,心底不由得對小小的EOS 100D更爲親賴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