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铭的妈妈有一款汤,我是很爱喝的,但搭配却是很奇怪:

花生红枣鸡爪汤。

做法简单,只是耗时:

去皮花生,红枣与鸡爪一起放煲里,加水,几片姜,一点料酒,大火烧开后,小火炖上一小时左右。

关火之时,再加点盐(以前还会加点味精)。

出锅后,汤呈现出一点淡黄色,汤中带着花生的香味,红枣的甜味,而鸡爪入口即化。

我和建铭是邻居,一起上小学的发小。

他妈妈的这锅汤,我是90年代初喝到的

那味道实在难忘。

难忘的,除了味道,或许,还有着年代的印记。

80年代

这锅花生红枣鸡爪汤,不是建铭妈妈独创的。

其实,这是一道广东的家常煲汤。

那是80年代,建铭妈从香港学来的。

那时候,建铭的父母都在国营厂上班,但建铭的舅舅很早就移居香港了。

那时候,有个香港亲戚,对于建铭来说,是件很有得夸耀的事情。

80年代,建铭妈妈就以探亲为名,去了香港探望舅舅。

建铭后来跟我讲起母亲走的那一天的情景,那描述依然宛如昨日:

那天,大人们把建铭带到屋里,没多久,建铭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了。

于是,他跑出去,在门口,看到远处的大路上,姨夫的出租车渐渐走远了,妈妈就坐在里面。

建铭那时哭的啊,一个劲地问:“妈妈不要我了吗?”

偏生,堂哥堂姐们还故意逗他:

是啊,你妈妈走了不回来了。

这下,建铭哭得更厉害了。

其实,那次妈妈也就去了小一个月。

孩子心性,没多久,建铭和我们玩着玩着,也就不大想着那茬了。

但是,当妈妈回来的时候,却给了他好多好多惊喜:

那头发,烫卷了;那身穿着,那时候建明不懂得形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时髦。

建铭妈妈还带回了很多糖果,巧克力,模型玩具,甚至还有香港漫画,都是那时候大陆很少见的玩意。

当然,还有那锅在舅舅家学到的港式煲汤—花生红枣鸡爪汤。

这样的汤,在大陆,除了广东地区的朋友以外,到现在估计很多人还是觉得这个搭配怪怪的吧。

但那时候的建铭却也没有这种感觉,毕竟人小,有得吃就不错了。

89年,建铭家分到了父母所在国营厂的一套房子,面积50几平,两房一厅还带个小阳台。

现在看是小小的,但在当时,很厉害了。

搬进新房的那天,建铭又吃到了母亲炖的那花生红枣鸡爪汤。

那已是80年代后期了。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已经有人开始离开铁饭碗,下海赚钱了。

90年代

1992年,艾敬发表了第一张个人专辑《我的1997》。

在离香港回归还有5年的时候,这首同名主打歌迅速席卷了整个中国。

那时候的香港,对于大部分大陆民众来说,依然是神秘的。

在艾敬的这首歌里,就充满了对那神秘香港的好奇和向往:

什么时候有了香港,香港人又是怎么样?

1997快些到吧,八百伴究竟是什么样?

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hong kong;

1997快些到吧,让我站在红勘体育馆;

1997快些到吧,和他去看午夜场。

那个神秘的香港,对那时候的人来说,是有着无穷魅力的。

周润发,四大天王,香港娱乐明星,香港电影,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

那个年岁,我和建铭刚好上小学。

建铭家有台录像机,每周五下课时间早,经常有一群同学挤在建铭家那小小的房间里,看着香港电影。

录像带那时候是很时髦的,而建铭那时候在我们当中算是有钱的了:

租金2块钱一盒的录像带,不算大钱;我们觉得他有钱的地方在于,他付得起一盒录像带20块钱的押金。

对的,90年代的建铭家,发了。

他家是我们那栋楼里,第一户买了电视机,冰箱,装了电话的家庭。

经常,我们会看到邻居们来建铭家借用电话。

而那时候,父母为建铭创造的环境,尤为自由自在,因此,建铭家也成为我们一众孩子的聚合点。

为啥自由自在?

因为,为了赚钱,建铭的爸妈基本不在家。

90年代那会,建铭在香港的舅舅看中了中国大陆市场,于是回到大陆,办起了服装厂。

建铭家的亲戚,姨妈,姨丈这些人,都加入到舅舅这家港资企业中。

建铭的父母,在头脑里仅有模糊的市场经济概念下,也毅然从国营厂出来。

尤其是建铭的父亲,放弃了国营厂的领导职位,停薪留职,然后常驻广州,干着服装倒爷的活儿。

于是建铭的父母早出晚归,中午不回家;若父亲在广州出差,那建铭就会好几个月见不到父亲。

那段时间,建铭中午是在我家吃饭的。

后来的建铭回忆道:

那段时间,真是舒服,因为自由自在;但想想,也孤独,没有父母陪着。

有一次,我看到邻居家的孩子看到建铭,大声地冲他喊着:建铭建铭你贪吃,贪吃到了别人家!

建铭那次心下委屈,冲下去,扇了那小孩一巴掌。

晚上,邻居告到建铭家,建铭爸爸把那巴掌还给了建铭,然后,建铭还得道歉。

回想那时候,建铭父母带给建铭的负面影响,还不止这些。

您想啊,那栋楼住的都是国营厂的员工。

建铭爸妈出去做生意了,赚钱了,自然有人眼红了。

眼红了,闲话就多。

说这些闲话的人,还得装得一脸道貌岸然。

于是,大家开始说建铭,什么父母为了赚钱,连孩子都不要了什么什么的。

建铭自由的代价,就是背后这些委屈。

建铭做饭挺好吃的。

但他有段时间总说,我不喜欢做饭。

因为,他就是那时候开始学做饭的。

建铭家的晚餐,多是晚上9点半开始。

饭菜通常都是建铭做好,等父母回来开饭。

在此之前,建铭会先弄点点心垫肚子。

那点心是母亲提前买了放在冰箱里的速冻食品,例如鳕鱼片这类的。

每天,建铭下课回家后,就会先煮点速冻食品出来垫肚子,然后开始做功课。

一天做两餐的情况下,当别的同学还在作文里写道我会炒鸡蛋的时候,建铭已经会做类似青椒肉丝这样的家常菜了。

但有时候,建铭的母亲也会在每天出去上班前,为建铭煲上一锅汤,然后让建铭外面买点菜,邀我一起吃中饭。

这些汤中,就有那款花生红枣鸡爪汤。

只是,这汤的煲法,也从以前的小火慢炖,换成了用无需人看顾的电煲汤锅炖了。

那是建铭的90年代。

那些年,建铭就这样上到了高中。

他的厨艺,也渐渐在初中,高中同学里得到了赞赏。

换来的,是高中的建铭,经常带着一波同学在家里煮饭吃,然后喝酒,抽烟。

那锅花生红枣鸡爪汤,则是这些同学中的必点之菜。

但高三的某一天,建铭突然兴致冲冲地,用小火慢炖的方法,煲了一锅花生红枣鸡爪汤等着父母回来吃。

换来的,却是父母一句:

我们在外面这么辛苦,你竟然不好好读书,浪费时间做这些没用的事?

那天晚上,那锅汤,变味了。

那个90年代,建铭迎来了香港回归,父母事业的巅峰,以及没有考上高中的第一次高考。

后来

那是建铭对于这锅汤印象最为深刻的2个时代了。

到了2018年,已经快40岁的建铭,依然喜欢用小火慢炖的形式,为父母,妻子,儿子煲上一锅这样的花生红枣鸡爪汤。

那锅汤里,包含了建铭复读一年,死命考上大学的黑暗高四。

包含了后来建铭父母生意失败,有钱人家沦落到大学只能借钱读书的地步。

2006年,刚毕业来到北京漂着的建铭,在公司宿舍为同事煲了这锅花生红枣鸡爪汤。

只是,北方的同事却纷纷喊着,味道喝不习惯。

那一刻,建铭的心里,情绪复杂。

后来,建铭终于去过香港了。

这个地方,对他来说,那感情更多地是经由那锅汤培养起来的。

只是,他却发现,怎么从油麻地走到尖沙咀其实花不了一个小时,怎么香港楼与楼之间这么窄,让人如此压抑?

原来,那锅汤的味道,代表不了香港。

那味道,始终还是留在家里。

只是,那以后的建铭,再炖起这锅汤的时候,已和父母没有太多语言。

餐桌上,三人更多的是默默喝着这锅汤。

但是,对着喝汤的妻子与孩子,建铭却是道尽关怀。

他说,我只是希望,将来孩子会炖这锅汤的时候,不会像我一样,和父母再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