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報記者 朱丹宇

在革命戰爭年代,蘇區人民爲建設新中國一往無前、無私奉獻。到了和平年代,黨和政府用殷切的關懷和實際行動回饋蘇區人民,爲蘇區人民辦好了一件又一件急事、難事。

9月4日至7日,市委市政府蘇區調研辦實事項目檢查驗收組一行,先後到明溪、清流、寧化、建寧、泰寧、將樂、沙縣等7個原中央蘇區縣,檢查驗收“2017年市委市政府蘇區調研辦實事項目”落實情況。

至今,蘇區辦實事項目整整開展了15個年頭。年復一年,市委主要領導深入蘇區調研,與蘇區人民面對面交流,想羣衆之所想,急羣衆之所急,着力爲最偏遠、最貧困的蘇區村解決最急最盼的難題。

從2003年至今,已有168個老區村享受到市委市政府關懷,完成項目313個,總投資達10339.3萬元。去年,市委市政府蘇區調研辦實事項目共9個,總投資479.16萬元,惠及9個鄉鎮9個老區村。

條條大路通幸福

夏坊鄉中溪村位於明溪縣西北部,距縣城約50公里,地處偏遠。上個世紀90年代,村裏曾經計劃將馬家圍道路兩側的房屋及路面進行翻修,無奈村財資金不足,僅將居民住宅修完便停工了。這一停就是20幾年,期間馬家圍道路一直處於髒、亂、差的狀況。

“以前這段路最窄的地方不到1米,只能走三輪車、摩托車,小車根本進不來。”中溪村村民王錫貞說。每逢雨天,坑坑窪窪的路面泥濘不堪,老人和小孩一不留神就容易滑倒,給村民的生產、生活造成極大不便。硬化水泥路因此成爲當地村民多年來的夢想。

這段路的修復工作在2017年被納入市委市政府蘇區調研辦實事項目,得到15萬元的補助。資金問題一解決,項目立馬動工。經過一個月的路面整修、硬化,路肩綠化及排污溝的翻修,一條長288.8米、寬3.8米的水泥路躺在村民眼前。“真的很感謝,希望這樣的工程能夠多多益善!”王錫貞說到這裏笑得合不攏嘴。

寧化縣淮土鎮青平村是閩寧游擊隊的誕生地,隨着鄉村經濟的振興,村裏通往鎮上的必經之路——“水東橋”道路早已不能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出入需求。“當初爲了通行,我特意將原有的三輪車換成一部小的。”說這話的是青平村村民羅萬東。因爲路面狹窄,經過的車輛通常在五六百米外就要開始等待橋上的車輛,耽誤村民出行。現在路面由原來的3.5米拓寬至6.5米,方便了周邊村民的日常出行。

建寧縣均口鎮均口村謝坊組至壠源村的道路一直沒有硬化且路面窄。項目於去年10月竣工,受益人口460人。“修路之前,我上山採蓮、收稻得用板車,並且還要僱七八個人幫忙。現在路鋪好後,我自己家裏人開着貨車就能完成收割。”均口村謝坊組村民揭添貴開心地說。這個項目的完工預計每年能爲揭添貴增收近兩萬元,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真正的實惠。

去年建設的9個項目,涉及交通建設就佔了8個。“要致富先修路”,像建寧縣黃埠鄉友蘭村鄧家山小組的道路硬化項目、清流縣龍津鎮暖水村的村部至村口道路拓寬改造項目、將樂縣黃潭鎮黃潭村到中心校道路的硬化工程、沙縣高橋鎮桂巖村至張厝的道路硬化工程等項目建成,解決了當地百姓迫在眉睫的難題。

盞盞街燈助前行

中國共產黨就像一盞指路明燈,照亮了新中國前進的道路。經過長期努力,革命老區蘇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個別偏遠的革命老區村因爲條件限制,仍然沒有一盞實實在在的路燈。夜裏,屋外的“光明”成爲他們最迫切的渴望。

明溪縣蓋洋鎮衢地村,曾榮獲“省級生態村”“省級傳統古村落”等稱號,在促進農業生產發展、人居環境改善、生態文化傳承和文明新風培育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正致力於建設一個“天藍、地綠、水淨,安居、樂業、增收”的美麗鄉村。

但因村財困難,基礎設施薄弱,缺少公共照明設施給村民出行安全埋下了隱患。特別是趕上雨霧天氣,能見度低,時常出現村民騎行跌倒摔傷事件。

在市委市政府調研蘇區辦實事項目15萬元補助金的扶持下,經過3個多月的立杆、接線、裝燈施工作業,今年3月,河道兩岸亮起了路燈31盞,仿古街燈22盞,改寫了本村道路沒有路燈的歷史,給衢地古村落的夜晚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衢地村本點路燈亮化工程,真是一項實實在在的爲民、惠民、利民工程!”衢地村黨委書記吳榮秋向記者感嘆。

座座廊橋連民心

下渠村位於泰寧縣下渠鄉集鎮所在地,屬於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距縣城10公里,地理交通極其便利,位於杉城、梅口、開善三鎮的交界處,是革命老區村,有着豐富的紅色文化背景。

去年,“5·8”特大洪澇災害,打破了村裏的寧靜。連接着村民生活區和130多畝生產區的下詹新橋,被洪水沖刷成危橋,無法繼續使用。“沒了這座橋,我們下地幹活得從兩側繞行近1公里,很不方便。”下渠村下詹家組村民楊觀義說。

村民難,村裏急,無奈七拼八湊與建橋資金預算還有30萬元的差距。村裏積極向上爭取,希望把下詹新橋的重建列入市委市政府蘇區調研辦實事項目。

“好在經過市裏實地調研,最終明確支持這項工程,讓這段20米的‘天塹’變通途。”下渠鄉黨委副書記陸遠平十分感激。整個項目獲得補助資金30萬元,於今年3月竣工完成。

新建的下詹新橋全長23米,寬4.7米,全橋採用的是鋼筋水泥石拱橋、大理石欄杆設計,極大改善了村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以前我們過橋只能拉板車,不僅費時費力,成本也高。現在可以通小貨車,我們的幹活效率提高不少,收入自然也就上去了。”楊觀義說到這裏面露喜悅。

羣衆利益無小事。有諾必踐,有難必幫,每一個項目的完工,每一分關懷的落地,都激勵着蘇區人民朝着鄉村振興目標砥礪前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