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到溫州調研,有幸結識了幾位當地朋友。其中有一位,是現在名滿天下的南存輝。不過即使到今天,南存輝也算不得企業家江湖裏的“大佬”:1963年出生,按現在流行算法頂多不過中年;他領導的正泰集團,電力設備加新能源業務,2017年銷售額600億人民幣,在浙江和全國民營企業中應該排不到頂級;當了多年全國人大代表又轉崗全國政協常委,任了五年浙江省工商聯主席又轉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在中國特色體制下雖不很多也絕不罕見。

南存輝打動人的地方,是他一步一步地走來,在每一個重要的分岔路口,都作出了被事後證明經得起檢驗的抉擇。在差不多與改革開發時長相若的時間段裏,環境變化如此之大,分岔路口如此之多,面臨的壓力和誘惑如此之強,南存輝在抉擇上,究竟有哪些過人之處?

讓我們從這本書裏挑幾處早年的故事來品一品吧。先看1975年,樂清柳市區上園村一戶農民家裏,遭遇一件不幸事:戶主南祥希出工時意外受傷,右腳骨折,一家人的生計落到時年僅13歲虛齡的長子南存輝肩上,據說他當時離初中畢業還差17天,被迫輟學,靠走街串巷補鞋修鞋,掙錢養家餬口。此前,身爲班長的他,最嚮往的是將來有一天能進國營企業當一名工人。

這位被不幸命運支配的少年,哪有選擇可言?但南存輝的故事告訴我們,事實上還是有的選——修鞋沒得選,怎麼做這路活是不是還是有的選?他可以對這命運加到頭上的“職業”不喜幹也不好好幹,最後卻不得不怨天怨地幹一輩子,也可以抓住這個唯一能承擔對家人責任的機會,努力做、認真做,同時積極找尋新機會。路分兩叉,端看你選哪一條。南存輝選的後一條路。“我漸漸愛上了修鞋這一行,修鞋手藝也越來越精,更重要的是,不管是什麼客人,也不管那筆業務能賺多少,我的態度都非常溫和,服務周到”,以至當地人“總喜歡捨近求遠跑來找我,甚至大老遠坐船來柳市找我修鞋的,還給我介紹許多客戶。”

接觸客人多了,讓南存輝發現了“新大陸”。爲什麼有的人鞋子壞得那麼快?原來是那些“跑供銷”的,拿着柳市生產的低壓電器跑全國各地上門推銷!下一個分岔口來了,原來柳市不少人家開始生產低壓電器,趟開一條“無工不富”的新路。這回南存輝沒有任何猶豫,這位孝子甚至顧不得老爸反對,讓妹妹照看鞋攤,自己卻像着了魔一般搗鼓電器,第一個月淨賺35元人民幣,遠不及修鞋收入之5%,但他義無反顧,鐵了心就是要做下去。要明白,並不是所有當事人都能做出同樣的選擇。南存輝第一波創業的幾位合夥人,有的嫌賺錢少退夥,有的嫌麻煩多退出,他們在那個分岔路口選擇不幹,同時就丟棄了以後的可選項。

到1984年發生“八大王事件”之後,一個更嚴峻的分岔路口擺到溫州人面前。霎那間,創業辦廠已經不是賺錢不賺錢、而是進不進班房的問題了。眼看創業之路走到了頭,哪裏還有什麼選擇機會。此時,南存輝也陷入了迷茫,守着僅剩下他一個人的小作坊,靜觀其變。

幸虧在更高層面還有的選。時任溫州市委書記袁芳烈,開始他是從省裏帶着任務下來抓“投機倒把”,抓“八大王”,可完成任務後,卻發現溫州經濟一落千丈,他開始反省政策執行的方向。更幸的是,更高層面選擇了繼續改革開放,中共中央及時下發文件,強調發展商品經濟,鼓勵發展民營企業。袁書記又親自爲“八大王”平反,表達了支持民營經濟健康成長的新態度。

南存輝又有的選了。這回他選的是堂堂正正辦企業。21歲的他不但接過正式註冊成立的“求精開關廠”,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是選定走質量品牌之路,絕不跟從“潮流”,搞以次充好、假冒僞劣那一套。日後覆盤,正是在這個分岔路口的抉擇,拉開了南存輝與當年很大一批草莽英雄的發展距離,從此他們跑的就不是一條道了。

容我說一句,在當年這個分岔路口,把賺快錢置於產品品質和公司品牌之前的,其實也有其合理性:雖說鄧小平一直舉着改革開放大旗,但以中國之大,具體到某個範圍的局部,政策打擺子的事情所在多有。“八大王”是平反了,但保不齊哪天又抓開了九大王,輪到誰,哪個能扛得住?加上提升品質和品牌,所須臾不可或缺的知識、技術、人才和資本,在民營企業起家的路上是多麼地奇缺,衝進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賺他一票是一票,難道不合理嗎?

南存輝偏不從衆。他跑到上海挖退休技術工人來自己的工廠,被稱“正泰科技三元老”的王中江、宋佩良、蔣基興有言在先,“要票子就不用找我們”,“如果要牌子,需要持久投入,可能一下子賺不到太多票子”!他還請來當地國有企業退休的“會計公”吳德銓等,幫企業從一開始就奠定財務管理基礎,即使賺不到快錢也可以穩健發展;請來“軍師”徐巧興、蔣慈恩等,幫助初創階段的企業搞培訓、定戰略、建集團;請來“老稅務”周敬東、陳宣富等,引領企業合規經營;“請來“老吳總”吳紀俠等幫助建立正泰銷售網絡;還從政府部門請來吳炎做企業思想工作的“政委”,爲非公企業黨建工作探路。1993年我留學期間回國去溫州再訪柳市。到南存輝的廠子,他給我引見了公司裏的一批專才,還頗爲自豪地帶我參觀他們率先從國外引進的產品檢測試驗站。很顯然,他的企業從很小規模開始就跟產品品質和公司品牌較上了勁。

俗話說“三歲看到老”。人如此,企業也如此。日後看,經歷無數磨難長成參天大樹的公司,似乎都擁有一些獨到的優質基因。南存輝的故事告訴我們,“優良基因者”不過就是在公司生命的成長路上,遇到一個接一個分岔路口時,所做正確選擇的集合。正泰集團後來的成就,包括上市、國際化、產業技術升級等等,看似順理成章,其實無一能離開早年在那些個小分岔路口所做的選擇。當年行差踏錯,後面的選擇集合將截然不同,多少日後纔看得到的康莊大道,錯過了怕就再難遇得到。

故此,我認爲本書最大的閱讀價值,在於給當下創業大潮裏千百萬弄潮兒提供一個實實在在的參照。今天初創者們的初始條件,哪一個不比四十年前的南存輝強上多少倍。不過有一點始終相通:成長路上佈滿一個接一個的分岔路口,考驗當事人的智慧、性情、價值觀,看你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不同的叉路通向不同的未來分岔集合,當然不能說永遠沒有殊途同歸的可能,不過更多的情形,是把企業家人生和公司的命運,岔到天南地北,讓人感嘆造化弄人。

是爲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