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文武百官的说法,封建社会时期各个朝代基本上也都可以分为文臣武将两个圈子,可是在清朝的时候比较特殊。除了文臣武将,还有另外一个划分,那就是满臣和汉臣。

在有关清朝的电视剧中,几乎都可以看到满臣和汉臣的争执矛盾,似乎汉臣总是略逊一筹。可是历史上有一个人却为汉臣争足了面子,享受一项只有满人才享有的荣誉,此人是谁呢?那就是张廷玉。

张廷玉何许人也?大学士张英之子,礼部尚书、内阁学士张若霭之父。在康雍干三朝,张氏祖孙三代可谓位极人臣,红极一时。此三人之中,真正深受皇帝宠信的还要数承上启下的张廷玉。

张廷玉28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靠着自己的学问修养,深为康熙欣赏进了南书房。不仅多次跟着康熙南巡,还先后在礼部、刑部、吏部干过侍郎。到了雍正时候,张廷玉更是平步青云,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这些都做过,还担任过四朝国史总裁官,三次担任会试主考官。

就这些官场经历,满朝文武几乎鲜有敌手。那雍正为何如此重用张廷玉,又给他钦定了什么殊荣呢?事情是这样子滴。

首先,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曾是雍正的老师之一。雍正继位以后,在皇位不稳的情况下自然首先要重用自己人。老师的儿子,不放心他还能放心谁?加上康熙年间张廷玉展露出来的精明干练,自然也就成了雍正极力拉拢的人选。而张廷玉呢,也确实没有让雍正失望。

在自己官场得意的同时,张廷玉也政绩斐然,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有两件事。一个是军机制度,一个是奏折制度。在雍正建立军机处以后,张廷玉就和老十三怡亲王成为首批军机大臣,期间张廷玉制定了军机处的规章制度,影响深远。另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奏折制度。

在明朝和清朝初期的时候,官员有事报告皇帝,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题本盖印,奏本不盖印。这两种文书都是公开的,由于题本传达程序繁琐,还容易泄密。雍正年间,张廷玉把奏折制度化,稍微重要一点的事务,地方官员都先撰拟奏折,经过皇帝朱批,认可之后才写题本作正式报告。但奏折中的朱批内容,不得写入题本。题本由此成为官样文章,奏折代替了原来题本的作用,成为主要官方文书,这一制度坚持到清末。

看到张廷玉如此能干,雍正也很是欣慰,生前特意给他钦定了一项殊荣,那就是配享太庙。虽然是简简单单四个字,可这四个字背后的荣誉却珍贵得很。

在古代,太庙是历代皇帝的宗庙,一开始的时候只能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后来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死后能和历代皇帝做邻居,你想想,在古代社会这个待遇得有多珍贵。可是雍正许下的承诺,到了乾隆的时候,乾隆却很不乐意了。

雍正驾崩后,乾隆对张廷玉也还很不错,可后来两人就不对脾气了。加上乾隆一贯扬满抑汉的倾向,张廷玉就打了辞官退休的报告。乾隆一看就不高兴了:

配享太庙是什么荣誉?你能享受到那是沾了多大的光?不想着在岗位上鞠躬尽瘁,还想回家清闲?不准!

后来张廷玉二次上奏折,乾隆这才同意,可张廷玉怕乾隆反悔,不给自己配享太庙,就厚着脸皮要了一张书面承诺。最终两人闹得很不愉快,张廷玉落得个削爵位,罢配享,免治罪的下场。好在张廷玉死后,乾隆还是秉承了父命,所以整个清朝,张廷玉就成了唯一一个得以配享太庙的汉臣。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