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琉璃廠,大家都知道是北京一條著名的文化街。而在元朝,這裏開設了官窯,燒製琉璃瓦。自明代建設內城時,因爲修建宮殿,就擴大了官窯的規模,琉璃廠成爲當時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廠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後,這裏變爲城區,琉璃廠便不宜於在城裏燒窯,而遷至現在的門頭溝區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廠”的名字則保留下來,流傳至今。

在清代,當時各地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大多集中住在這一帶,因此在這裏出售書籍和筆墨紙硯的店鋪較多,形成了較濃的文化氛圍。長此以往,這裏也就形成了聞名中外的京城琉璃廠文化街。

清末,在原琉璃廠廠址上修建了師範學堂,這就是現在的師大附中的前身。在原廠址往南修建了海王村公園,成爲了琉璃廠集市的中心,也是後來廠甸最爲熱鬧的地方之一。1927年,又建了和平門,修了新華街。從此,琉璃廠文化街分成了如今的東琉璃廠和西琉璃廠。

琉璃廠有許多著名老店,如槐蔭山房、茹古齋、古藝齋、瑞成齋、萃文閣、一得閣、李福壽筆莊等,還有中國最大的古舊書店中國書店,以及西琉璃廠原有的三大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而琉璃廠最著名的老店則是榮寶齋。有人說:琉璃廠因榮寶齋等著名文化老店而享有盛名。這種說法有它的道理。榮寶齋的前身是“松竹齋”,光緒年間取“以文會友,榮名爲寶”之意,更名爲“榮寶齋”。著名書法家陸潤庠題寫了“榮寶齋”三個字。清末,文人墨客常聚此地,而民國年間老一輩書畫家如於右任、張大千、吳昌碩、齊白石等也是這裏的常客。不知您仔細看過《開國大典》這部電影和那幅《開國大典》的照片,裏面那位蓄着長鬍子的著名老者沈鈞儒先生使用的鎮尺,就購於榮寶齋。

琉璃廠除去書店,就是古玩鋪,那時“古玩”叫“骨董”,就是古董,後來才叫古玩。“古玩”在文人口中稱“文玩”,意思是文人雅玩之物,若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說也是可以的,因爲要玩這些古玩藝兒,不是一般人都玩得通的,必須具備些歷史文化知識才行,其意義比“古玩”還廣泛,因它包含新的,而不僅僅是古的。古玩鋪都是爲富人有權勢者預備的,一般窮讀書人是不敢問津的。在《藤陰雜記》中有程晉芳移民,以詩寄袁枚,詩中有“勢家歇馬評珍玩,冷客攤前向故書”句,就說明古玩鋪歷來都是權勢豪紳者光顧的地方,一般人只能在舊書攤裏選些物美價廉的舊書而已。

民國以來的琉璃廠,書店、古玩等業早已衰落,特別是北京淪陷時期,所有書店都是奄奄一息,許多店鋪紛紛倒閉,正如當年《故都竹枝詞》中所云:“閱肆張羅雀掠門,海王村果靜如林。空閒海估尊哥定,待價千年畫宋元”,一片蕭條景象。

如今的琉璃廠已成爲一條古色墨香的特色街巷。經營筆墨紙硯、古玩書畫的店鋪鱗次櫛比。去琉璃廠,除乘70路等公交車外,還可從地鐵2號線和平門站南行。如果對字畫感興趣的話,這絕對是北京值得一去的地方。一條街上有大大小小的各類書畫展,可以細細品鑑,精挑細選購買。除了筆墨紙硯印章之外,還有一些小玩意,也很有趣。

(責編:李軍喜)

本文系BeijingCom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