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侍中帖》中体会行书的中和之美

从《孔侍中帖》中体会行书的中和之美

《孔侍中帖》为唐代摹搨墨迹,是对东晋王羲之尺牍进行的双钩廓填而形成的勾摹本。行草书,3行,25字。《孔侍中帖》笔画体态丰腴雍容;"中和"之美,"多力丰筋"于此帖尽显。作品墨迹收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见图)

从《孔侍中帖》中体会行书的中和之美

一、笔法

1.在笔法上,多采用露锋起笔,起笔方向多变(图一)。

从《孔侍中帖》中体会行书的中和之美

2. 收笔方圆结合,特别是折笔处尤为明显(图二)。

从《孔侍中帖》中体会行书的中和之美

二、字法

"欹侧"是王体行书最典型的特点,唐太宗李世民所言:"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左欹、右侧、上欹下侧和左欹右侧局部是斜的,但整个字又是正的。《孔侍中帖》,第一个"九"字,只有两笔,下端已是左低右高,再加上一点斜势,表现出欹侧欲飞的神态。第二行的"孔"字,左半向右倾斜,右面的竖弯钩也似乎在向右倒,但下部的拐弯平而有力,使这一笔起了墙壁的作用,顶住了左旁右倒的力量,表现出"似欹反正"的特色。在字法上,欹侧多姿,多取纵势。顺势开合,动静相生(如图三)。

从《孔侍中帖》中体会行书的中和之美

三、章法

《孔侍中帖》三行,主要为行书,其中有的字规矩若楷,有些字纵肆如草,间集一起,却和谐一体,绝无格生之感。

1."九月"起始,扩大,"十七日"收敛,但以浓重而与前两字映衬和谐。"报"字用笔虽然粗重,但左敛右放,于起笔落笔之间交待清楚,笔姿揖让向背,结体敦实而又趋势若动,工而灵活。第二行最后两字"至不"之间距离似乎稍大,但整幅看来却又泯然不显,恐系为与第一行末字"固"相衬,故"不"字中竖极重而下长。第三行之"领"字,第一撇放之甚长且远,其他皆依附其侧,而精神振奋,皆赖此一笔之力。"羲之"两字起连,"羲"字大小省笔,与"之"衔接,似成一字,甚是巧妙。最后"报"字最后三笔连成一笔,细锋轨迹益增神采。(图四)

从《孔侍中帖》中体会行书的中和之美

2. 《孔侍中帖》行动线趋向平稳,与《姨母帖》相似,但各段动线吻合,"孔侍"两处错位较大的断点,成为流畅的节奏中有力的顿挫,使平稳中有生动之致。(图五)

从《孔侍中帖》中体会行书的中和之美

3. 行线摆动,左欹右侧,轻重相参。三行的变化各不相同。(图六)

从《孔侍中帖》中体会行书的中和之美

4. 首行大小相参,墨色变化不大。第二行,先轻后重,再渐变轻,就像立起的弧形,由远及近,再渐行渐远。第三行,字形由宽到窄,再三变化,韵致无穷! (图七)

从《孔侍中帖》中体会行书的中和之美

文章编辑单位:天哲教育,签约冲刺中书协国展达不到目标全额退费的机构!
相关文章